张纯如
美国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
张纯如(Iris Chang,1968年3月28日-2004年11月9日),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祖籍江苏省淮安市美国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代表作品是英文历史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张纯如于1968年3月28日,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出生,后于伊利诺伊香槟市长大。她是第二代美国华裔,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是从大陆移居台湾的著名报人;父亲曾任伊利诺斯大学香槟分校的物理学教授;母亲是伊利诺伊大学的微生物学教授。1973年秋,张纯如进入当地的中文学习班系统学习中文。次年,进入厄巴纳东南部的扬基岭小学(Yankee Ridge Elementary School)就读。
幼儿园时期的张纯如就热爱阅读和讲故事,10岁时,将自己写的故事和诗自制成书,自封为作者。五年级时,参与扬基岭学校举行的首届少年作家征文比赛,提交的几首小诗和名为《老鼠一家》(The Mouse Family)的短篇小说,全都获奖。之后,代表学校参加厄巴纳学区的征文比赛,再次获奖;她本人还被选中参加伊利诺伊州中部地区青年作家大会。
1978年秋天,张纯如对办报产生强烈的兴趣,她不仅阅读当地的都市报,还会“出版”自办的报纸。1979年,张纯如的作品顺利入选,刊登在名为《那个报》(That Newspaper)的报纸试刊号上。次年4月,她参加伊利诺伊州中部地区青年作家大会,作为厄巴纳学区的代表之一上台获奖。同一时期,张纯如开始对寻根产生兴趣,对其家族历史与背景极其好奇,并在其父母的影响下,了解到抗日战争期间的历史。
1980年秋天,考入伊利诺伊大学实验中学(Uni High,简称伊大附中)。在中学里,她开始大量阅读文学名著。此外,张纯如还喜欢数学和英语,多次作为班上的代表参加数学竞赛。1983年,张纯如利用课余时间将一本名为《特立独行》(Unique)的杂志复刊。忙于杂志工作的同时,也把大量时间花在计算机上,作为一名初级程序员加入伊利诺伊大学校园的计算机工程研究实验室(CERL),参与研究工作;还加入了名为“彩条糖”(Candy Stripers)的青少年志愿者服务机构。
弃理从文
1985年,她被伊利诺伊大学录取,攻读数学和计算机学双学位。次年,筹钱创办了名为《大开眼界》(Open Wild)的杂志。大三时,张纯如成为《伊利诺伊人日报》的撰稿人,并于下半学期转入新闻系学习。1988年2月到5月,她作为校园通讯员为《芝加哥论坛报》撰写校园新闻,之后凭借过往经验获得《新闻周刊》的暑期实习机会。
1989年,张纯如被美联社聘用,工作两个月后,进入《芝加哥论坛报》实习。9月,其外祖父作为见证人和幸存者参与录制的名为《革命中的中国:1911-1949》的特别节目在PBS播出,进一步引发张纯如的兴趣,使其萌生想采访家人,了解家族历史的想法。同年底,由于与编辑发生冲突,张纯如未能被《芝加哥论坛报》留用,结束实习。因不愿丧失自己的独立性,选择离开了报界,以独立撰稿人的方式实现新闻理想。
1990年1月,张纯如决定重返校园,彼时已错过伊利诺伊大学注册学位的机会,她以非学位学生的身份选修一学期历史课。后来,取得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写作项目的助教奖学金,于1991年5月24日拿到写作硕士学位。
期间,其导师将她推荐给哈珀柯林斯出版社的编辑苏珊·拉宾娜(Susan Rabiner)。苏珊提议她撰写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张纯如便将全部精力灌注在这本书中,每周工作50到100小时。由于钱学森拒绝立传,并婉谢了采访要求,张纯如便在加州找到了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包括珍贵的录音。并于1993年5月前往中国,探访钱学森的故乡和工作场所。返回美国后,她又采访了钱当年在加州理工学院时的同事,搜集了其老师冯·卡门等人对钱的回忆,并在书中将风洞理论、漩涡理论等艰深的物理学做了生动的解释。《蚕丝:钱学森传》(Thread of the Silkworm)发表后,在美国主流报纸上得到了积极的反响,《华盛顿邮报》等报刊纷纷发表了书评。
探寻历史
1994年12月13日,张纯如在圣何塞城郊的库帕提诺参加会议时,看到了很多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历史照片,当时的西方世界,还没有一本用英语写成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专著,西方人对南京大屠杀的了解几乎没有,日本一些右翼分子一直在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这让她更加坚定了撰写南京大屠杀的决心。
1995年夏天,张纯如来到南京寻访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在南京的25天她调查、搜集了大量档案资料,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拜访了朱成山馆长与军旅作家徐志耕先生;访问了唐顺山、夏淑琴、潘开明等幸存者。她的中文水平一般,常常用英文材料和中文资料核对事实。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她常将日军暴行的图片贴在房间的墙上,以在写作中再现真实场景。
重要发现
1995年10月,她将包括魏特琳日记、日军承认在南京屠杀30万人的电文、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等1140多页资料复印件,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96年她前往南京调研时,坚持带病工作,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要接触大量日军的暴行录,面对砍头、火焚等惨状,她精神上难以承受,受到很大创伤,常失眠和忧郁。
同年,她在美国耶鲁神学院图书馆查阅南京大屠杀资料时,发现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的一些文献资料,还打听到了拉贝的一个外甥女莱因哈特仍然健在。在与莱因哈特取得联系后,得知拉贝曾给希特勒写过一份关于日军暴行的报告书,并有一部关于日军暴行的日记,即《拉贝日记》。
著作问世
初稿完成后,她曾拿给母亲和她的编辑苏珊·拉宾娜,并没有受到二人的认可,以至于一度失去信心。之后重拾信心,与苏珊共同商议完善了初稿。
1997年12月,《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在美国一经上市轰动全美,29岁的张纯如因此一夜成名。短短一个月内,这本书就印行了7次,随后迅速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该书的热销引起了日本右翼分子的巨大恐慌,他们开始组团攻击张纯如,给她寄送恐吓信。而张纯如也在博弈过程中身心俱疲,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1998年春天,她受邀前往美国各地发表演讲。此后,她被卷入了大量的社会交际活动中。该年10月10日,张纯如受邀出席在伊利诺伊大学校园内举行的“东方战争罪行”主题研讨大会,并担任组委成员。会上,她受到了一位伊利诺伊大学历史教授的抨击。同年,张纯如参加美国公共电视台新闻节目录制。在节目中,与时任日本驻美大使齐藤邦彦连线,现场要求对方就南京大屠杀公开道歉。
自杀离世
2002年,张纯如获俄亥俄州伍斯特学院荣誉博士学位。次年,她的第三部著作《美国华人史》(The Chinese in America)问世,再次成为读者的焦点。2004,她应邀走遍了全美21座城市,发表了几十次演讲。同年11月9日,张纯如于加州盖洛斯自己的车内用手枪自杀,享年36岁。留下遗书“我觉得被CIA或是别的什么组织盯上了”“我走在街上被人跟踪,无法面对将来的痛苦与折磨。”其去世前研究的最后一个题材是巴丹行军,也是“二战”历史上的一次惨祸。张纯如采访了很多参加行军的老兵,沉重的记忆让她精神恍惚。
个人生活
家庭
张纯如生于文化世家,其祖父张廼藩(1905-1998)曾任蒋介石侍从室处长,后移民美国。外祖父张铁君是民国时期,报界极负盛名的报人,曾担任《中华日报》的总主笔。
父亲张绍进以当年甲组的状元的成绩考入台大物理系,1959年获得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69年,与妻子一起进入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任教。在学术上颇有建树,其专著《量子场论》,在理论物理领域颇有影响。母亲张盈盈1940年生于战乱的重庆,196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农化系,后考入普林斯顿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64年与张绍进结为夫妇。1967年取得哈佛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次年,在丈夫做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博士后期间生下张纯如。其弟张纯恺,1970年9月24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香槟市。
2004年,张纯如去世后,她的父母致力于女儿未竟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保存二战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忆之中。2011年,张盈盈耗时七载,用英语写成了《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一书,以此纪念女儿。
感情
1988年10月,张纯如在伊利诺伊大学的一次联谊会上,认识布瑞特·道格拉斯(Brett Douglas)。次年感恩节的第二天,在初次见面的地方,张纯如接受了布瑞特的求婚。1990年1月13日,二人订婚。1991年结婚,婚后两人搬至加州圣塔巴巴拉居住,1996年又搬至北加州湾区。2002年,二人的儿子克利斯多福(Christopher Douglas)出生。
名字由来
张纯如出生之前,其父母就给她取好了名字。英文名叫Iris,因为其父亲热爱希腊神话。在希腊神话中,Iris是彩虹女神,负责传递天堂和人间的消息;与此同时,Iris还有“虹膜”的意思,是眼睛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人们看见世界。中文名叫纯如,是其母亲的主意,寓意纯洁、天真。
健康状况
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的写作过程中接触到血淋淋的史实,张纯如经常气得发抖、失眠噩梦、体重减轻、头发掉落。砍头、活焚、活埋、挖心、分尸……这样的酷刑她不仅要具体面对,还要叙述出来。书成后,她又得面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报复和骚扰,不断接到威胁信件和电话,使她不断变换电话号码,不敢随便透露丈夫和孩子的信息,她曾经对朋友说,这些年来她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
之后,由于她又开始准备写美国二战被俘军人在菲律宾受日军虐待的历史,接触到的残酷史实又一次触发她的病痛,引发了她的忧郁病症。2003年7月,张纯如在为第四本书进行研究旅行时,曾因精神崩溃而住院。2004年8月她飞往肯塔基州采访,但一抵达目的地就病倒了,住院治疗三天后飞回旧金山,工作不顺让她很沮丧。此后,她开始接受心理治疗,但因放不下手头的工作,很快又埋头整理写作材料。此后,张纯如精神状态时好时坏。同年9月,曾有过一次自杀的苗头。10月,她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恶化,无法照顾幼子,将儿子送到自己的父母家照看。
安葬地址
张纯如安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天国之门墓园中,位于其生前最爱远足的洛斯阿尔托斯山脚下。墓碑上刻着“爱妻、母亲、作家、史学家和人权斗士”。在安葬仪式上,时任中国驻旧金山副总领事邱学军专程前往参加并宣读了时任总领事彭克玉的唁电,向张纯如的亲人表示慰问。
代表作品
《蚕丝:钱学森传》
英文原名《Thread of the Silkworm》,于1995年问世。是张纯如自1991年开始历时三年,向美国国家档案局、美国国防部等相关单位搜集了大量的历史绝密资料,并实地访问上百位钱学森的同事、师长、学生、邻居、朋友以及他的儿子钱永刚,采用洗炼而故事性的笔法撰写而成。讲述了中国科学家钱学森为美国火箭科技作出贡献,以及如何成为麦卡锡主义的牺牲品而离开美国回到中国从事导弹研制的历史。
该书于1996年经由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中文译本《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之谜》,后于2011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中文译本《蚕丝:钱学森传》。
《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
英文原作名为《The Rape of Nanking》,书名中,张纯如将南京大屠杀称为“the forgotten Holocaust”。Holocaust一词是指大规模的毁灭和虐杀,但对于西方人来说,“The Holocaust”等同于二战时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施的种族灭绝大屠杀。张纯如用这个词让西方人知道,在中国也发生过一场同样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该书是对南京大屠杀首次用英语进行的全面研究,让许多普通西方读者了解到人类历史上这黑暗一页。对日军的所作所为,此书比以往的任何记录都更为详细。除了讲述南京大屠杀事件本身,张纯如还进一步探讨了战后日本政府掩盖、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行为。该书曾连续10周成为《纽约时报》畅销冠军,使西方各界开始关注南京大屠杀并热烈讨论。之后,译有《被遗忘的大屠杀》(1997)、《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1998)、《南京浩劫》(2007)、《南京大屠杀》(2015)等多个中文版本。
1998年,日本柏书房计划翻译出版该书,由于特殊的社会氛围和政治压力,出版方欲加上日本视点的注释、说明和批判文字,遭到张纯如本人反对,译本于在出版过程中夭折。直至2007年12月13日,为纪念“南京大屠杀”事件70周年,由在日华侨巫召鸿翻译、日本同时代社出版的日文版《ザ・レイプ・オブ・南京》才终于面世,该书厚达380页,完整收入原作所附43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呈现出原书全貌。
时任日本同时代出版社社长川上彻联系到了拥有著作版权的张纯如丈夫,双方通过代理人进行了探讨和交涉,最终在满足日文版按原作实译,以及不得加入任何注释和说明文字,两项条件的前提下获得了日文版版权。为此,同时代社与原作方协商后做了技术性处理:让巫召鸿翻译的原著日文版单独成书出版,同时出版了由巫召鸿加译注,由山田正行写解说,再加汇编资料而成的《阅读南京大屠杀》一书,作为原作的“案内”导读。
《美国华人史》
英文原名《The Chinese in America: A Narrative History》,于2003年10月由维京出版社出版。讲述了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间,华人在美国的艰辛奋斗历程。书中反映了华裔在美国遭遇迫害和歧视的历史,也歌颂了华裔在对美国社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该书自出版以来,好评如潮。《洛杉矶时报》的书评称此书“既是华人移民的故事,也是美国史诗的一部分”。
2018年10月,经由远足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初出版了中文版,名为《美国华人史》。
创作特点
寻求真实为本
张纯如从来没有称自己是历史学家,也没有将自己的书称为“学术专著”。她自称作家,给自己的书的定位是“非小说体的专著”,并且强调自己最大的期望是本书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励其他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去调查。
但张纯如以记者特有的素养,通过档案资料、当事人日记、书信、影像资料和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在事发现场对亲历者的采访,了解事件真相;不仅仅是为了调查事件本身,而且是为了“汲取教训,警示后人”,着眼点于人类的未来。如《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20多万字的书中,共有584个注释,书中绝大部分史实的陈述及对南京暴行的描写都有注释,说明资料来源。
多重视角叙事
以《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为例,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真实发生的南京大屠杀的经过,第二部分则主要论述南京大屠杀结束后在国际社会惨遭遗忘的现实境遇。
张纯如直言在写作第一部分时,曾受芥川龙之介小说《竹林中》改编电影《罗生门》的影响,因而采取了日方、中方以及南京沦陷后安全区的西方人士这三方视角来共同讲述。不同于一般史学著作惯于通篇使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采取多视角叙事是因为其写作的主要目的不是纯粹的历史考据,而是合理运用各方资料,以更加客观地向读者呈现南京大屠杀的原貌。
这种复调的效果除了靠三方的话语来呈现,也与作者在书写中提供的评价资源与展露的情感态度紧密相关。例如,她在书写围攻南京的三支日本军队的指挥员,便基于已掌握的史料分别调用了不同的评价资源,其中暗含了作者对不同人物的情感态度。在描述第十六师团的总指挥中岛今朝吾时,张纯如称与之相关的书面资料十分有限,且发现的记录相当负面,并引用了作家戴维·伯格米尼及其他人的评语,称中岛是“一个小希姆莱,一个思想控制、恐吓和酷刑专家”“一头野兽”和“一个暴力的人”等。
获奖记录
人物影响
张纯如以英文撰写的历史纪实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引起了美国乃至西方世界对这段历史的关注,让西方社会了解南京大屠杀真相,也唤醒了华人世界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她于1995年10月,将1140多页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复印件寄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资料包括麦卡伦和马吉牧师的部分日记;美国于1938年元月截获的日本外相致日本驻美大使电文,承认日军在南京屠杀30万人;以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等,为中国研究南京大屠杀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她还是《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的重要发现人之一,这两本日记与她所著的作品成为揭露侵华日军在南京实施暴行的铁证。
张纯如曾荣膺麦克阿瑟基金会“和平与国际合作计划”奖、美国华人团体“年度女性”称号,并且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太平洋文化基金会”及“哈利·杜尔门图书馆”赞助。并一度成为杂志《读者文摘》的封面人物,受到《夜线》(Nightline)、《吉姆莱赫新闻时间》(NewsHour With Jim Lehrer)等许多电视节目的邀请,也为《纽约时报》《新闻周刊》等多家出版物写稿。她一度与篮球明星姚明、钢琴家郎朗一同被誉为美国最引人瞩目的三位华人青年。
洛杉矶时报》形容她是“最好的历史学家和人权斗士”,是“在美国成长的华裔青年模范”;在成书出名后,很多美国的二战老兵都想请她做代言人。张纯如的突然辞世,在北美地区也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也让当地人感到震撼。
人物评价
当年张纯如以非凡的勇气和才华撰写《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用生命照亮被蒙蔽和故意遗忘的历史,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带入西方视野。(杨子晚报评)
张纯如女士,作为一位祖籍淮阴的华裔作家及历史学家,以其非凡的勇气和深邃的洞察力,撰写了《南京大屠杀》这一震撼世界的著作,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二战期间日本侵华战争中南京大屠杀的残酷真相。她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更是对和平与正义的坚定捍卫,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中共淮安市淮阴宣传部评)
自1945年以来从未有任何一个作者用英语向广大读者,如此清晰有力地讲述了南京大屠杀的事情。张纯如把很多国际的,不同来源的故事、采访、证据,变成了一个个非常感人和令人信服的叙述。(时任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 威廉·柯比评)
她像一束光,照亮了中国历史上、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那一段记忆。她又像是一座桥,沟通了东西方的文化,使得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悲剧,不再仅仅是南京人民、中国人民的记忆,它事实上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和人类的共同记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顾问、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 孙宅巍评)
她改变了很多华人,对这段历史的重新的记忆,也影响了千千万万华人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去进一步推动世界和平。(加拿大和枫会会长 余承璋评)
张纯如姐姐,让我们幸存者,包括我们幸存者的家属们,形成了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外孙女 夏媛评)
后世纪念
纪念馆
2017年4月,张纯如纪念馆在江苏省淮安市开馆。纪念馆坐落于古淮河北岸,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布展面积约1000平方米。纪念馆以“不能忘却的纪念”为情感纽带,布置展陈主要分为直面真相的《南京大屠杀》等六个板块,再现了张纯如的青春年华以及她在揭露南京大屠杀历史中的不可磨灭的作用。
纪念公园
张纯如纪念公园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市,公园总面积约8000多平方米,园中一尊特设石碑刻有张纯如的生平简介,并引用她激励人心的一段话 “The power of one”,于当地时间2019年11月9日上午开幕。
铜像
为纪念张纯如的贡献,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为其制作两尊铜像,一尊安放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另一尊捐赠给她在美国的家人。2005年9月9日,张纯如的父亲张绍进向女儿的铜像献花
纪念基金
美西时间2006年3月28日,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联合会和张纯如的父母宣布成立“张纯如纪念基金”(Iris Chang Memorial Fund),募集基金以完成张纯如的未竟之志。基金由史维会负责筹募,由张家父母和史维会发言人、张纯如生前好友丁元主持其工作。基金会每年都会举办纪念张纯如的征文比赛,每年都有一主题,题目于每年3月28日张纯如生日时发布。
阅览室
“一个人的力量”阅览室位于美国旧金山海外抗日战争纪念馆,展示了张纯如的生平和她的作品,以及全世界对她的纪念,于2022年8月20日举行开设仪式。
纪念活动
2024年11月9日是张纯如逝世20周年,张纯如纪念馆的雕像前摆满鲜花蜡烛,中国各地群众通过线上寄送或线下献花的形式纪念她。在悼念现场,网友们纷纷留言,表达对张纯如的怀念和敬仰,有人写道:“你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谢谢你,张纯如”。美国翰林文教基金会也在旧金山举办了“张纯如永在人间”纪念活动。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中国淮安市机关事业单位代表、学生代表等各界人士在张纯如纪念馆开展悼念活动,淮安市大学生代表团体列队宣读《和平宣言》。
同年,“用生命照亮历史——张纯如女士生平事迹全省巡回展”在淮安开展,再现了张纯如的成长经历、创作历程以及她面对重重困难仍坚持揭露历史真相的坚韧精神。
相关作品
纪录片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由大地娱乐(香港)有限公司及加拿大史维会多伦多分会共同投资,邀请真相纪录制片公司拍摄的一部高清晰剧情纪录片。该片全长105分钟,历时15个月拍摄完成,结合大量珍贵史料与幸存者口述,运用时空交错的拍摄手法,揭开历史真相,印证惨绝人寰的暴行。真实记录了张纯如如何以自己的生命,深入探索1937年南京大屠杀那段黑暗的人类历史,并将它还原成文字,著成一本畅销书的历程。该片于2007年11月12日在加拿大多伦多全球首映,刚好是她所撰写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出版十周年,也是她逝世三周年。
人物传记
正义的天使张纯如》由美国西东大学亚洲学系终身教授、系主任梁伯华所著,2011年12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六章,内容包括:“我一生所关注的主题就是社会不公”、成长岁月、历史的伤痛、艰辛而成功的写作、逝去的与留下的等。作者全面收集张纯如生前资料,描绘和记录了这位正义、勇敢的女作家的生前事迹。
相关研究
《南京回声:辩论中的虚构、偏见与幕后推手》是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历史系顾问兰迪·霍普金斯于2017年发表的论文,揭露了一场针对张纯如的诋毁运动,追根究源,日本外务省是大部分“大批判”的幕后推手,资助并推动了旷日持久的抹黑、丑化张纯如及其著作的“公关”活动。
霍普金斯偶然间在日本期刊《日本回声》上发现了一篇代写的,署名是著名历史学家阿尔文·库克斯(AlvinCoox)的文章——《唤醒旧伤》,文章反驳了张纯如的作品,并给其可信度造成了一定影响。作为一名退休的法庭辩护律师,霍普金斯决定站出来为张纯如辩护。他花一年多的时间调查证据,确保每条证据的权威性和每条反驳的公正性和逻辑性。
论文完成后,霍普金斯想在美国大学的学术历史期刊上发表这篇文章,但没能成功。直到2017年,即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之际,《亚洲时报》发布了《南京回声》的摘要。2024年,论文的中文版在期刊《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上发表,刊出不久,澎湃新闻、《中国现代史》全文转载,获得海内外广泛关注。
话剧作品
《我是张纯如》导演胡晓庆,编剧Chris Chen,饰演主人公张纯如的是美籍华人演员林寒。于2009年9月9日至12日在东方先锋剧场演出五场,是第二届北京青年戏剧节展演剧目之一。导演胡晓庆于08年秋天获得该剧的英文剧本,在半年多后偶然整理书桌时阅读了几页,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几天后她决定将本子翻成中文,并立即与编剧Chris Chen取得联系,两人一拍即合,决定申请参加北京青戏节,将这部剧的首演放在中国北京。
舞剧作品
舞剧《记忆深处》由佟睿睿执导,中国歌剧舞剧院首席舞者唐诗逸饰演主人公张纯如。于2017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86周年纪念日当天在南京首演。邀请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剧作家罗怀臻分别担任历史和文学顾问。全剧时长约90分钟,以张纯如探寻南京大屠杀真相为主线索贯穿全剧,并以救护者拉贝魏特琳、幸存者李秀英、日本兵东史郎等人物各分篇章齐头并举,典型事件彼此独立又相互印证。通过这些当时事件的经历者,展现南京大屠杀期间南京城发生的惨剧。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0 14:3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