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典故名。义项颇多,主要有:(1).依琴瑟而咏歌。(2).指
礼乐教化。(3).为出任邑令之典。(4).指礼乐教化、学习诵读。(5)谐音,旋歌,即凯旋之歌。
词语读音
拼音:xián gē
注音:ㄒㄧㄢˊ ㄍㄜ
基本解释
(1).依琴瑟而
咏歌。(2).指
礼乐教化。(3).为出任邑令之典。(4).指礼乐教化、学习诵读。
引证详解
(1).依琴瑟而咏歌。
《周礼·春官·小师》:“小师掌教
鼓鼗、柷、敔、埙、箫、管、弦、歌。” 郑玄 注:“弦,谓琴瑟也。歌,依咏诗也。”
宋 苏轼 《和王胜云》之二:“
斋酿如渑涨绿波,公诗句句可弦歌。”
元 李治 《敬斋古今黈》卷一:“古《诗》三百五篇,皆可声之琴瑟。咏其辞,而以琴瑟和之,所谓弦歌也。古人读诗皆然。”
郭沫若 《洪波曲》第四章三:“差不多整天都有
弦歌之声在浩荡地激扬着。我们的门禁并不森严,外来群众是可以随意出入的。”
《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
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 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史记·儒林列传》:“及高皇帝诛
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
礼乐,
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
遗化,好礼乐之国哉?”
唐
刘禹锡 《国学新修
五经壁记》:“俾我学徒,弦歌以时。”
明
李东阳 《九桥书屋为京学陈教授作》诗:“犹有弦歌遗业在,误疑家塾是黉宫。”
清
刘大櫆 《问政书院记》:“弦歌以和其心,诵读以探其义。”
(3).为出任邑令之典。
《论语·阳货》记孔子学生
子游任武城宰,以弦歌为教民之具。后因以“弦歌”为出任邑令之典。
《晋书·隐逸传·陶潜》:“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
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
彭泽令 。”
唐
秦韬玉 《送友人罢举除南陵令》诗:“共言愁是酌离杯,况值弦歌枉大才。”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九回:“孔子绝粮三日,而
弦歌不辍。”
(4).指礼乐教化、学习诵读。
古代传授《诗》学,圴配以弦乐歌咏,故称“弦歌”。后因指礼乐教化、学习诵读为“弦歌”。
《韩诗外传》卷一:“ 原宪 居 鲁 ,环堵之室,茨以蒿莱,蓬户瓮牖,桷桑而无枢,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
《孔子家语·在厄》:“ 孔子 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蔾羹不充,从者皆病。 孔子 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
宋 张孝祥 《六州歌头》词:“ 洙 泗 上,弦歌地,亦羶腥。”
元 李冶《敬斋古今黈》卷一:“古《诗》三百五篇,皆可声之琴瑟。口咏其辞,而以琴瑟和之,所谓弦歌也。古人读《诗》者皆然。”
清
陈梦雷 《寄答李厚庵百韵》:“比屋闻弦歌,童叟朴以庄。”
相关文化
分类
弦歌,依琴瑟而咏歌。
古琴传统上有独奏和弹唱两种表现方式,前者为“琴曲”,后者为“弦歌”,均为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遗产。
弦歌有三种典故:
一、依琴瑟而咏歌。《周礼·春官·小师》:“小师掌教鼓鼗、柷、敔、埙、箫、管、弦、歌。” 郑玄 注:“弦,谓琴瑟也。歌,依咏诗也。”《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 孔子 皆弦歌之。” 宋 苏轼 《和王胜云》之二:“斋酿如渑涨绿波,公诗句句可弦歌。” 元 李治 《敬斋古今黈》卷一:“古《诗》三百五篇,皆可声之琴瑟。咏其辞,而以琴瑟和之,所谓弦歌也。古人读诗皆然。” 郭沫若 《洪波曲》第四章三:“差不多整天都有弦歌之声在浩荡地激扬着。我们的门禁并不森严,外来群众是可以随意出入的。”
二、指礼乐教化。《论语·阳货》:“ 子之武城 ,闻弦歌之声, 夫子 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 对曰:‘昔者 偃 也闻。’诸 夫子 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 曰:‘二三子, 偃 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史记·儒林列传》:“及 高皇帝 诛 项籍 ,举兵围 鲁 , 鲁 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 唐 刘禹锡 《国学新修五经壁记》:“俾我学徒,弦歌以时。” 明 李东阳 《九桥书屋为京学陈教授作》诗:“犹有弦歌遗业在,误疑家塾是黉宫。” 清 刘大櫆 《问政书院记》:“弦歌以和其心,诵读以探其义。”
三、《论语·阳货》记 孔子 学生子游任武城宰,以弦歌为教民之具。后因以“弦歌”为出任邑令之典。《晋书·隐逸传·陶潜》:“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 彭泽令 。” 唐 秦韬玉 《送友人罢举除南陵令》诗:“共言愁是酌离杯,况值弦歌枉大才。”
琴歌
琴歌,即抚琴而歌,是古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利用古琴弹奏的指法特点与乐器本身所呈现的音色特质,与诗词韵文等吟唱声腔相互合拟,而体现出别具一格的韵致,能够较好地表现古琴富于歌唱性的特点。
在古琴音乐发展过程中,保存下来大批的琴曲和琴歌。琴曲发展了器乐的独奏性能;琴歌则融合歌唱与古琴的韵味,两者各有其艺术特色。先秦时代弦乐器很少,所以琴、瑟就成了当时重要的弦乐器,人们常常一边弹琴,一边唱歌。《尚书-益稷》记载:“博拊琴瑟以咏。”《琴史-歌声》中曾提到:“歌则必弦之,弦则必歌之。”又说:“子夏弹琴以歌先王之道。”《论语-阳货》记载:“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这些记载说明古人喜欢和着琴、瑟歌唱。所以,这种形式又称为“弦歌”。现存最早的诗歌集——《诗经》就曾经是“孔子皆弦歌之”(《史记》)。
汉魏南北朝时代,弦歌仍然盛行不衰。文人雅士常常借琴歌抒情言志,修身养性,聊以自娱,如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田不仕后,就整日徜徉于琴书之中,他“载弹载咏,爰得我娱”。嵇康在《琴赋》中列举了许多弦歌曲目。到了唐宋时期,文人的创作,更将琴歌发展推向心的阶段。如唐代王维晚年信奉佛教,退隐山林,与琴为伴。他“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自弹自吟,乐此不疲。宋代大文豪苏轼也擅长弹琴,推崇琴歌。他与琴家崔闲合作的《醉翁吟》,就是当时很受欢迎的作品,曲谱与诗词一直流传到今天。像这些文人创作或与琴家合作的琴歌作品曾经不断涌现。
至今,古谱上保存下来的琴歌约三百多首,最早的琴歌是南宋姜白石的《古怨》(1202)与陈元靓《事林广记》(1269)上的《黄莺吟》。明清两代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琴歌谱,如明代有龚经《
浙音释字琴谱》(1491前)、谢琳《
太古遗音琴谱》(1522)、黄士达《太古遗音》(1515)、黄龙山《
新刊发明琴谱》(1530)、杨表正《
重修真传琴谱》(1585)、徐时琪《绿绮新声》(1597)、杨抡《太古遗音伯牙心法》(1609前)、刘朝箴《燕闲四适之一琴适》(1611);清代有蒋兴俦《东皋琴谱》(1676前)、程雄《松风阁琴谱》(1677)等等。而有些以琴曲为主的琴谱中,也收了不少优秀的琴歌作品。像《胡笳十八拍》、《苏武思君》、《阳关三叠》、《精忠词》等,各种古谱上保存的琴歌各自呈现着独特的风貌,而不同作家创作的不同题材的琴歌作品又都有着各自的形态特征及独特的音乐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