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琴蛙
蛙科琴蛙属动物
弹琴蛙(学名:Nidirana adenopleura)是蛙科、琴蛙属的两栖动物。头部扁平,躯体较肥硕;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端突出于下唇;吻棱明显;鼻孔位吻眼之间;鼓膜大,与眼径几乎相等近;犁骨齿两短斜行;舌后端缺刻深。前臂及手长小于体长之半;指细长而略扁,指端略膨大成吸盘,腹侧有沟。后肢较肥硕,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外侧蹠间具蹼;关节下瘤较小;内蹠突大而窄长,外蹠突小而圆。皮肤较光滑。背侧褶明显,宽窄适中;背部后端有少许扁平疣;背后部、体侧及四肢背面有小白疣;内跗褶明显。腹面光滑;肛周围有扁平疣。生活时背面灰棕色或蓝绿色,一般有黑色斑点,背侧褶色浅。腹面灰白色,雄蛙咽喉部有深色或棕色细斑。
形态特征
雄蛙体长55毫米,雌蛙体长57毫米左右。头部扁平,躯体较肥硕;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端突出于下唇;吻棱明显;鼻孔位吻眼之间,鼻间距与眼间距几乎相等;鼓膜大,与眼径几乎相等,距眼后角较近;犁骨齿两短斜行;舌后端缺刻深。
前臂及手长小于体长之半;指细长而略扁,指端略膨大成吸盘,腹侧有沟,尤以第三、第四指为明显;第一指短于第三指,略长于第四指;第二、第三指内外侧缘膜很明显;关节下瘤大而明显;有指基下瘤;掌突3个。后肢较肥硕,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胫长约为体长之半,略短于足或等长;趾端吸盘较大,腹侧具沟,明显;趾细长;趾间2/3至全蹼,第四趾外侧蹼超过第二关节下瘤,其余各趾均为缘膜达趾端,第一、第五指游离侧缘膜明显;外侧蹠间具蹼;关节下瘤较小;内蹠突大而窄长,外蹠突小而圆。
皮肤较光滑。背侧褶明显,宽窄适中,自眼后直达胯部,后段不连续,间距宽;背部后端有少许扁平疣;背后部、体侧及四肢背面有小白疣,在股、胫部者排列成纵行;内跗褶明显。腹面光滑;肛周围有扁平疣。
生活时背面灰棕色或蓝绿色,一般有黑色斑点,背侧褶色浅;两眼间至肛上方多数个体有浅色脊线;头侧沿背侧褶下方为深棕色;体侧浅灰散有棕色斑;沿上唇一般有一条浅色纹;体后端疣粒部位常有黑色小圆斑。前臂有一细横纹;后肢背面深棕色细横纹明显,股、胫部各有3-4条横纹,股后有棕色大小斑块。腹面灰白色,雄蛙咽喉部有深色或棕色细斑。液浸标本为灰棕色,斑纹明显。
雄蛙第一指基部和掌骨部位背、腹面有白刺;体侧肩上方有很明显的米黄色扁平腺体,长、宽为17毫米×7毫米;有一对咽下内声囊;体背侧有雄性线,腹侧无。
卵群由许多个卵胶囊聚集成片,最大的胶囊长、宽为19.6毫米×14.7毫米;最小的胶囊为15.3毫米×14毫米左右。卵径1.4毫米左右,动物极棕黑色,植物极乳白色。
体大而肥硕,尾鳍较发达。后期蝌蚪背面绿褐色,尾部色略浅,体背面及尾鳍上黑色或绿色细斑点密集;大蝌蚪腹部鱼肚色,无任何斑点;小蝌蚪腹部皮肤薄可透视内脏;咽喉部及腹侧密布细斑点。第30-35期的蝌蚪,其后肢芽3毫米左右,全长平均49.5毫米,头体长17毫米左右,尾长约为体长的2倍;眼在头背侧,眼间距较宽;出水孔位于体左侧;游离短管斜向后上方,肛孔位于尾基右侧;口小,口宽与鼻间距几乎相等。唇齿式为Ⅰ∶1+1/1+1∶Ⅱ,下唇齿外侧排略短于内侧两排,内排最长而中间间断窄;唇缘宽,下唇乳突两排,有色素,内排短,外排长而成须状,中央部位有缺刻或无;口角部有副突或无。残留尾4毫米(第44期)时的变态期蝌蚪,本长19毫米,四肢横纹清晰;背侧褶略显;体后端及后肢上成行的疣粒明显;鼓膜不显。
生活习性
成蛙生活于海拔30-1800米的山区梯田、水草地、水塘及其附近,白天隐匿于石缝里,夜间出外摄食,有的守在洞口不停地鸣叫,有的在岸边草丛或水中的水生植物上,鸣声低沉,“咕(gū)、咕、咕”由2-4声组成,有时群蛙鸣声汇成一片;一个石缝里常常只有一只蛙叫,鸣叫时,整个咽喉部鼓胀。
该蛙捕食蚂蝗、蜈蚣、蝗虫、蝽象、螟蛾、蝇、蚊、金龟子、叶甲虫、萤火虫、叩头虫、天牛等害虫。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重庆(秀山)、云南(河口、绿春)、贵州(雷山和江口梵净山)、安徽(休宁、歙县、祁门、黟县)、浙江(开化、龙泉、天台、温岭、江山、乐清、永嘉、泰顺、丽水、缙云、云和、遂昌、庆元、建德、临安、余杭、杭州)、江西(上犹、井冈山、九连山)、湖南(宜章、大庸、玩陵、城步、新宁、炎陵县、江永)、福建(诏安、建宁、武夷山、德化、邵武、南平、福清)、台湾、广东(连南、粤北地区)、广西(金秀大瑶山)。
繁殖方式
4-7月为繁殖盛期,卵产于水田、水塘内或水沟之缓流处,卵呈团,浮于水面。每个卵胶囊内有卵1-4粒,每一卵群有卵囊200个左右,共产卵300-586粒。蝌蚪底栖,多分散活动,8月开始变态,变态完成的幼蛙营陆牺生活。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9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两栖类)——无危(LC)。
弹琴蛙分布区甚宽,其种群数量较多。
主要价值
弹琴蛙多生活在农作区及其附近的水塘内,对消灭农田害虫有一定作用,它捕食多种害虫,有益系数为64.74%。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0 13:14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