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庄
武术
形指形体,神指神意,庄当姿势讲,形神庄可理解为练形、气、神的姿势。其特有含义是神合形、形受命于神的锻炼形神合一的功夫。它是在练第一步功——捧气贯顶法后畅通了人与大自然混元气交换通道的基础上,在人的混元气较充足、人的生命功能较健康的基础上继续深入锻炼的功夫。形神庄以形神并重的练法练内混元的形神混元。
含义简介
形神庄的含义
形神庄是一特有名词,是指智能动功的第二步功。它的含义是什么呢?首先从字义上讲,形指形体;神指神意(即意识);庄字在这里当姿势讲。三字连起来就可以理解是关于练形、气、神的姿势。形神庄的特有含义是:神合形、形受命于神的锻炼形神合一的功夫。它是在练第一步功后畅通了人与大自然的混元气交换通道的基础上,在人的混元气比较充足、人的生命功能比较健康的基础上,继续深入锻炼的功夫。
形神庄共十式:鹤首龙头气冲天、寒肩缩项通臂肩、立掌分指畅经脉、气意鼓荡臂肋坚、俯身拱腰松督脉、转腰涮胯气归田、平足开胯分前后、膝跪足面三节连、弹腿翘足描太极、回气归一转混元。
招式效果
1、式子单纯,但动作难度较大。这是因为该功法着眼于补救常人运动造成的形、气之偏,故动作多有背拗日常运动习惯,但这是抻筋拔骨、矫正身形使之完美、开通关窍、强壮身体所必须的。其中多数式子可作庄法单独练习。
2、形体动作从上到下,非常全面,周到细致,基本照顾到了全身各部,使全身绝大部分运动组织得到在神意支配下的锻炼。在练功中还注重整体性,每节功对形体部位既各有侧重,又要求能以点带面,以局部动作牵动全身运动,引动周身的气机。其大多数功节中还安排了意守窍点的练法,通过意照一些特定组合的窍穴(如大、小七星等),使身体各部的气融为一体。
3、着重运动韧带、小关节和平时很少运动的关节,注重在末梢、顶端部位下功夫,发动内气较快,可运气于发(头发)、肤(皮肤)、指(手指、脚趾)、端(手指、脚趾的端头及头顶、尾闾等)。另外,由于末梢、顶端部位和外界交换的气量较大,端头气充足了,身体气也就充足了。四肢端头还是经脉交会的地方,内通脏腑,多练之可增强经脉作用,提高脏腑的生命机能。
4、要求神形并重、神与形合。调动气机的方法重在以形引气,引动气机的完整过程是“意引气,气引形,形引气,气动意”,便于牵动经脉之气,充分调动发挥经络的作用。练功中要求精神和动作必须紧密结合,充分运用运动思维,集中精神做动作。在此意义上说,形神庄根本是练意守,即意守每个形体动作。而且,它所采取的神形并重练法,包含着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即“神念形”→“神观形”→“神入形”→“神形合”→“神形妙”这个横的练功序列。
练此功作用广泛,主要功效有:
1.抻筋拔骨、强身壮力,健美身形;2。放松形体,和畅经脉,启动真气,以利于开关通窍;3.更易形神,增益智慧,是深究气功之阶梯。
招式来源
先从预备式说起,它是从以前的长拳起势《易筋经》横担降魔杵与合十手当胸变来的。其动作环转连绵,刚柔相济。最后两掌到头顶上空相合,落下来,直走中脉。这里,要提醒练功的同志注意,千万不要忽视这个简单的起式。这起式一开始就把天、地、人结合到一块儿了。其理论依据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人体生命整体观。形神庄的预备式体现了这个整体观,把天、地、人联成了一个整体。
第一节:龙头鹤首。这姿势,来源于峨嵋庄法,峨嵋十二庄里有游龙庄、鹤翔庄(跟我们练的鹤翔庄不是一回事)。从气功角度看,作者认为游龙庄,龙头是关键的东西;鹤翔庄,鹤首关键的东西。经过我们按气功原理化裁,就变成了我们第一节鹤首龙头气冲天。原来峨嵋庄法中的龙头鹤首,与此不尽相同。但主要点有些相似。这第一节,单纯练一个鹤首的前屈后仰及胸部的吞吐、开合就可以牵动任督二脉,打通小周天。经脉周天、督脉的运行、任脉的运行也都有了。
第二、三节:寒肩缩项,有个左右通臂。峨嵋十二庄有个通臂法;通臂拳里边,白猿如意通臂里也有通臂的功夫,讲究的是前后通,膀子可以探出很长去。另外立掌分指,把掌立起来,往外撑,成丁字掌,可以练成朱砂掌的功夫。作为武功,朱砂掌打出来之后,皮肤就红一片,骨头不断,可以把内脏打伤。掌指开合以后上抬就是练鹰爪力的功夫,往上拿,向下钩就像五把钢钩一样。这些都是武功的东西,我们只取其调通经络的作用。
第四节:气意鼓荡臂肋坚,来源于绵山鼓荡气。它的关键就是丹田气鼓荡到两肋,从两肋鼓荡到臂。过去,好多练摔跤的,站马步桩以后,拿铁条打两肋,练的是“单鞭锤肋”。软肋怕打,练单鞭锤肋,把肋练得更加坚强。武功是这么讲的。按气功理论,它可以调动少阳之气、胆经气机的生发。
第五节:俯身拱腰松督脉,练松腰。这个松腰和武功上的压腰不一样,它是蜷着下去,蜷着上来的。这个功法,过去一般都不许在外边练的。很多基本功都在家里边练。它非常简单,你一看就会了。学了,慢慢就练出功夫了。它出功夫比较快,所以,一般作为珍秘保藏起来,视作真传秘宝怕别人看见的。松腰也是这样,蜷曲上下,最后,脊椎全给拉开。能把脊椎督脉松开,而且往上起的时候,那样慢慢往起蜷最后练至能够爆发发力的时候,可以把全身气脉给闭住。碰上“点穴法”可以用“闭气法”化解。我们看吕四娘杀雍正那个电影,吕四娘碰上一个拿铁扇子的人煽她。她倒吸气,那是用闭气法。闭气法,单纯吸气还不行,须用督脉部位的收缩。这个松腰法还有这个奥秘在里边。这些东西,在过去都是秘而不传的。我们搞气功,就尽量吸收这些对养生很有效的东西。转腰涮胯也是一样,在杨门太极里边,松腰松胯、垂尾闾四步功法是基本功。在杨澄甫太极拳谱(陈维明著)后册,讲劲的那一部分,他讲到松腰,只讲到松腰后的现象——脊柱要往后突,怎么突出来,没有说明。这里我们把它在气功里公开出来。
第七节:平足开胯分前后,这是根据易筋经的三盘落地改变过来的,也是从气功角度改变的。练这一节,可以把胯关节松开,而且为将来练坐功打好基础。全身精气神贯注意义是很大的。
第八节:膝跪足面三节连,源出于八卦掌的基本功贯三节,把胯、膝、踝三个关节贯穿在一起。三节里有三梢:枝梢、中梢、根梢,要连贯在一起。
由此可见,形神庄的基本动作来源于许多门派,而且往往是不传之秘,是他们的最基本的东西。因此,看起来,尤其是练起来,姿势比较单纯;而且从上到下连贯性不是很强,有些动作似乎也不那么自然优美。练起来有相当难度,难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的运动量比较大。二是形神庄所修炼的关窍都是平时不运动的地方。平时运动的多是大关节,肩啊、肘啊、胯膝这些地方。练这套功就不是这个样子,练的大都是腕子、手指、指尖、脚腕、脚趾、肩部、肩胛骨、脊椎、椎间、腰椎、腰胯、骶部这些平时不动的关节。这些关窍平时没有动作习惯,所以练的时候,你就感觉很吃力。另一方面庄内有庄,我们练鹰爪力,把手抬起来,一站庄,那就是鹤形桩,每个姿势都可以单练而成为站庄的功夫,膝跪足面三节连,也可以站庄,松腰松胯也可以做为站庄,所以说形神庄难度比较大。
功法介绍
预备式
两脚并拢,周身中正,两手自然下垂,如立正姿势。目视前方天地交合处,两眼轻轻闭合,目光回收。
起式
1、小指带动,指掌慢慢上翘,成手心向下,指尖向前,与臂成直角。以肩为轴,两手做前后拉气3次。向前手臂与身体的夹角约15°,向后拉至体侧。
2、以小指带动,松腕,转掌心相对,虎口向上,臂放松,与肩等宽,从体前向上捧气,至手与脐平,掌心微含,回照肚脐。同时转掌心向下,两臂(与肚脐同高)向两侧外展至背后,小臂微收,转掌心向内,掌心微含,回照腰部命门穴(对脐处)。尔后小臂上提,顺势内收掌腕至两肋旁,掌心向上,用中指端向大包穴(属脾经,在体侧第六、七肋间)贯气。
3、随后两臂向前伸出与肩平,掌臂微收,掌心微含,中指回照两眉间印堂穴。同时两腕微微转动,带动十指斜相对,尔后转肘外撑,带动两臂向两侧展开。至左右与肩平成一字,小指带动,转掌心向下,连续转掌心向上,向上划弧,至头顶上方两掌相合。尔后下落,沿头正前方降至胸前呈合十手(大臂与身体成45°角,两小臂成一线,中指尖向上,拇指根对着膻中穴)。
第一节
鹤首龙头气冲天
鹤首、龙头取意于鹤首之前后运动和龙头的左右摇动。它是这套动功的第一节,体现了整套功法的神韵。鹤禀阴阳中和之性(居于陆地而喜涉水),意态娴静,又善高空飞翔。练本功法要体现鹤的这些特性,故应做到神恬意静,动作优柔自在,沉稳深厚,不事张狂。又古人认为龙主神意。练本功法神要恬静,气要灵动,一举一动在沉稳自在之中,又寓有矫健。
一、姿势要求
(一)鹤首
1、接上式,两手分开,沿肋弓下落变叉腰,拇指按在背部京门穴(第十二软肋端),食指按在章门穴上,其余各指按于胯上边。
2、下颏回收,颈项后突,上拔。
3、头后仰,下颏上翘。
4、颈项放松,下颏由上向前、向下、向内、沿胸向上划圆弧,恢复姿势。尔后重复如前3—9次。
5、按上述动作之反方向,即下颏沿胸向下、前伸,由下而上划至下颏上翘、头后仰,随即颈项后凸、上拔、下颏回收,重复3—9次。
(二)龙头
1左侧头角(旧称青龙角,位于左侧顶骨结节,耳上约二寸处)向左倾斜,随即向斜上方划圆至恢复原位。
2、,同样,右侧头角向右倾斜,随即向斜上方划圆至恢复原位。每侧各做3—18次。
二、动作要领
鹤首动作不要做成头的简单的前后运动,而是由后向前划一圆圈。初练时,以项后大椎穴(第七颈椎下)为固定点,以颈的伸屈配合头做好这一动作。待熟练后,可将大椎放松,以两肩的开合,配合胸背的吞(含胸)、吐(挺胸),引动整个脊柱做前后的蛇形运动。
龙头不是头的简单左右摇摆,而是略呈∞形,并在意念里要呈S形上升。做此动作时,着眼在两侧青龙角,但不要划成平面∞,同时要注意肩与肋部的放松以配合。待熟练后,就要全身放松,在头的带动下,脊柱乃至下肢作左右的蛇形运动。
三、功用
本式以两手叉腰开始,这一动作是本功的特点。由于拇指按于京门穴(属胆经,是脾之募穴)、带脉穴(带脉经之所生),故可起到四重作用:
1、点按京门穴、章门穴,要启动脾(后天)、肾(先天)之气。
2、按着肝胆两经,可使肝胆(同属少阳)之气交合,使少阳升发之气加强。
3、按带脉穴可增强带脉功能,使之约束诸经之功能改善。
4、由于按住脾之募穴章门,可引胆气入脾,起甲己(胆属甲木,脾属己土)合而化土之效,收“土得木而达”之功,使脾之升运功能得以加强。正因为这样,此套动功多以两手叉腰为基本姿势。
鹤首、龙头的作用,主要是引导气机上行。初练功时,即可运动颈椎,对大椎穴气机流通有直接促进作用。大椎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的会穴,故可导引清阳上升,练此功不仅对颈椎病、脑部疾病(尤其是脑血管病)疗效显著,而且可引气上冲天门(头顶)。练此式还可使脊柱灵活,畅通督脉。又是练轻功的基础。
另外注意预备动作不可忽视,起式动作调动全身少阳之清气,继而转臂掏肋,从少阳之气转而发动五脏之气,上举合掌、下落胸前不仅起到收摄心神之功,而且两大指对膻中又可使气血互济,其中内景变化,熟练后自知其妙。
第二节
寒肩缩项通臂肩
此式取意于仙鹤由静止到飞翔的姿势。
一、姿势要求
1、接上式,松开叉腰两手,转成手心向上,手指向前,两肋向后,小臂前伸,两肘下垂,贴两肋旁,小臂与大臂成90°角。而后两大臂前举与肩平(保持大、小臂的原角度),小臂向上,两手指天。
2、两大臂外展成一字,转掌心向外,大臂不动,小臂向外下落与大臂平。尔后,以肘部为圆心,中指带动小臂向上划弧,待小臂与大臂成直角时再向下落成一字,重复3次。此式为展臂。
3、按上式,两臂左右平伸成一字,手心向下,手指伸直,以腕为定点,中指带动,指掌划圆,正反各3次。
4、寒肩缩项:按上式,躯干不动,头向后仰、收下颏为缩项;两肩胛骨向脊柱合拢为寒肩;同时尾闾向后、上微微翘动,此四点同时向第四胸椎处集中(此动作取意于鹤之止而欲飞之势。人受寒后,亦可现此状)。
5、头恢复原姿势,同时两手外伸,将两肩胛拽开。尔后再做动作4。反复3—4次。
6、左右通臂:两臂作左缩右伸,左伸右缩小蛇形运动。反复7—9次。
二、动作要领
此式之寒肩缩项与拽开肩胛时都要连贯一致,不得赶前错后,否则不易起到按摩背部之效。在做通臂动作时,两个邻近关节做相反的屈伸运动,即可出现蛇形动作。比如右肩胛骨向脊柱移动时,左肩胛骨向左外方移动,同时右肱骨自肩关节向内拽动,肘微下沉,腕亦自然弯曲,指关节也随之运动。这个动作一开始不易做好,要慢慢细心体会。练久了自背、肩、肘、腕至各节手指都会整体地自然蛹动。
三、功用
两肩胛骨中间的部位,平时最不易得到运动。此式之寒肩缩项与拽开肩胛配合,正好运动这一部分,不仅可以使之放松,还可起到一定的按摩作用。这里有风门、肺俞、心俞、膏肓等重要穴位,这一动作可加强这些穴位的功能,从而加强心肺的功能。左右通臂可以使肩、肘、腕、掌、指及关节放松,使肌肉、肌腱得以相对的放松运动,从而保证上肢的气机灵活。这在武功中是很重要的锻炼内容。在医疗上,对上肢肩胛部以及心肺虚弱者,都有良好效果;展臂对防治心血管疾患效果显著。
第三节
立掌分指畅经脉
一、姿势要求
1、接上式,两臂平开成一字,身体中正,在中指带动下,将掌立起,掌心用力外推,手背与指根部用力回收,使掌与臂成一直角。姿势合度后,以肩胛带动,臂回缩,肘不要弯曲,两臂保持平伸,掌臂保持原角度,而后外撑。反复做3—5次。
2、掌与臂成一直角,五指分开,先分大指、小指,次分二指、四指。而后五指并拢,并合时,先合二指、四指,再合大指、小指。反复做5—7次(多多益善)。
3、将立掌放松,尔后指掌逐节下抓,内收,五指卷屈如钩,大指捏于其余四指端,五指呈梅花状向掌心上提,整手呈半握式。随后指掌上翻,立掌后,将指逐节伸直。反复数次。
4、在中指带动下,将掌放平与臂成一直线。尔后做左右通臂3—5次。
二、动作要领
练此式时,两臂必须平伸,但对于两臂平与不平的品查,不许用眼去看,方法是肩臂放松,若手觉沉,肩觉松,是手偏低;若手觉轻,肩觉沉,是手偏高。如此调整,自能维持平伸。本式之分指、合指动作,要有次序、有节律,不可同时分合。又曲腕、曲指、伸腕、伸指,主要是手指的中节与稍节。注意每个小关节的运动。练熟后,逐步要求做蛹动式的动作。
三、功用
手指端有手三阴经、手三阳经六条经脉的井穴。井穴是经络之气与经络之外的气内外出入的重要穴道。本式锻炼的着眼点在指,故能加强井穴的功能,从而促进经脉气血的畅通。其中分节动作2主要运动分三阴经,故气机在臂的下面(该处有酸胀感)。分节运动3的曲腕、曲指动作,主要运动手三阳经,故气机在臂的上面(该处有酸胀感)。动作2、3交换可起到阴阳相济作用。同时练此式可运气达于指端,故得气迅速,可用于上肢疾病的治疗。认真练习,对点穴、按摩亦大有裨益。
第四节
气意鼓荡臂肋坚
一、姿势要求
1、接上式,两臂体侧下落,两手胸前合十.而后,十指胸前交叉,两臂上举至额前,逐渐向上翻转手心,同时两臂向额前斜上方圆撑,使两臂呈长圆形。两手背对向前额。
2、上半身向左转,面向左方,与前方成90°角,两手在额前,两臂围成圆弧,左大臂与左肩平,右大臂与右耳平,手背距前额约一拳。两手、两臂间要保持一定的圆撑力。
3、右肋鼓荡,同时上半身向右转,用右肋带动右肩、右肘,将交叉的双手拉向正前方(发动力在右侧)。两臂成长圆形,两手呈右高左低的斜面,拇指高与眼相平,身体呈正面站立。
4、上半身向右转,交叉之双手向右划弧到体右侧,面向右方,与正前方成90°角。
5、左肋鼓荡,同时上半身向左转,用左肋带动左肩、左肘,将交叉之双手拉向正前方。两手至正前方,两臂成长圆形,两手呈左高右低的斜面,保持拇指高与眼相平。上半身复原,面向前方。左右反复18次。
二、动作要领
此式动作均用弧形运动,故练时要避免直线动作。且躯干的转动不是硬性规定,而是灵活运用。初练时,注意两臂圈成的圆弧拉长与回缩,主要是依形而动。熟练后,要以意带气,以气带形。注意从丹田前面鼓荡至胁肋,连及肘臂,此时是臂随身动。
三、功用
身体两侧为少阳经脉经过之处,其气弱,故胁肋部的抗御力量较身体别处为弱。此式专练意气鼓荡,使气充实两肋,进而达于两臂,故可使胁肋、两臂坚实。其功用与铁鞭捶肋相仿佛。此式又可用于肝胆、胸肋等疾病的治疗。
第五节
俯身拱腰松督脉
一、姿势要求
1、两手手指在头上交叉,手心向上,两臂伸直。而后肩臂放松,交叉之双手如向上托物,作轻轻揉动。两腕交互划由前→上→后的立圈。肩、臂、肘配合作相应晃动。脊柱由颈椎、胸椎、腰椎依次随之晃动。反复3—5次。
2、两手分开,掌心向前,两臂贴于两耳。随后头向前倾,臂向前伸,腰背放松,胸、腰部的脊柱骨向后拱凸,头、手向前下划弧,使腰前俯,脊柱骨逐节卷屈而下,面贴腿前,腰部呈拱形。
3、两手掌心向地面,分别在脚前方、左侧、右侧下按3次。随后身体转正,两手向后拢气至脚后,再捏脚腕后面大筋3下,同时收腹、拱腰,头面贴膝前3次。两手拢气回到体前。
4、以拱腰形式,逐渐把腰伸直复原,同时,臂贴近两耳,随头部上升复原,恢复姿势要求。可反复5—7次。
二、动作要领
此式之俯身拱腰与一般练腿似同实异。练此式时,脊柱各关节都要放松,争取逐段、逐节前屈,以蜷曲之势,顺序由上而下,而不是一俯而下。直腰时,要使腰逐节逐段伸直,慢慢恢复原状,顺序是由下而上,不是一挺而起。
三、功用
此式着眼点在督脉,兼练太阳膀胱经。俯身拱腰可松动脊柱各椎骨。伸腰时,可加强背部肌肉、筋膜、脊柱韧带……的收缩功能。不仅督脉功能因之加强,膀胱经之功能亦因之加强。足太阳膀胱是五脏六腑经气之传输处(各脏腑的俞穴皆在背部),督脉又能统领一身之阳气,故此式又是武术中练气入骨(《太平经》中说:“骨之一,脊也”)、封闭周身穴道的基本锻炼内容。其于临床,可用于背肌、脊柱、肾病等的治疗。
第六节
转腰涮胯气归田
一、姿势要求
1、接上式,转掌心相对,向下导引。两手下落,沿肋弓变叉腰,两脚踩气分开,平行站立,略宽于肩,适度下蹲,躯干与大腿成一钝角,膝盖不过脚尖。
2、髋关节放松,并以之为支点,转动骨盆。先向左转9圈,再向右转9圈。
3、以尾闾骨向前扣、向后翘带动骨盆做前后摆动9次。
二、动作要领
此式看来简单,实颇难练习。初练时两腿微曲,仅练晃胯。躯干要直,以尾闾骨为动点划圈,向后划半个圈,用臀部做划弧动作协助完成。如向左转时,是由前→左→后→右→前。分解动作则是:①骨盆重心前移到左胯,臀向左突;②臀部向后划半圈而至右胯,臀向右突,骨盆重心也随之转移到右胯;③骨盆重心移至右胯,小腹向右拱;④小腹部从右胯开始向前划半圈而到左胯,骨盆重心也随之移动。做尾闾骨前后动作时,要借臀部与会阴部肌肉收缩、放松完成。这属于第一步要求,至于第二步以后则要求尾闾骨借助丹田内气来运动。此式是十式中最难操作的动作,然而它是气功、武术中至关重要的基本功,所以要下苦功锻炼。
三、功用
练此式可收到松腰、垂尾闾、运动尾闾、封闭会阴的作用。这一方面为开拓丹田创造了条件,从而把真气引归、贮存于丹田;另一方面,转动尾闾可启动阳气,使之沿督脉上升,这也是炼精化气的辅助手段,于临床可用于下焦疾患的治疗。
第七节
平足开胯分前后
一、姿势要求
(一)松前胯
1、接前式,蹲尖外撇成一字,足跟相对,约距一肩宽,两腿伸直,身体中正。
2、松开叉腰两手,转成手心向上,手指向前,两肘向后,小臂前伸,两肘下垂,贴两肋旁,小臂与大臂成90°而后两大臂前举,两肘同时微向内合,肘距略小于肩,两手升至额前,小臂向上,掌心对印堂。
3、小指带动,转掌心向外,两大臂外展成一字,大臂不动,小臂向外下落与大臂平。
4、左右通臂:两臂作左缩右伸,左伸右缩的蛇形运动,并用两臂的通臂运动,带着上身、腰、胯、腿自然放松引起的左右摆动。
5、屈膝、屈髋下蹲,大腿蹲平,身体保持中正,同时臂随身体下降,当两手落至平膝时,小臂前屈,掌心相合落于两腿前。
6、相合之两掌立起至胸前成合十手。指掌划圆,肩、肘、臂配合做相应晃动(正反方向转动数相等)。
7、百会上领,身体直起,两掌随胸前上升,肘放松内合,肘距略小于肩,当身体上升复原时,两掌升至印堂。尔后,动作要领同3—7。此式可反复做5—7次。
8、此式结束时,两掌置于胸前,成合十手。
(二)松后胯
1、接上式,左足尖内扣,右足跟外撇,足尖尽量内扣,足尖约一脚宽。上身微前倾约35°,两腿向后绷直,臀向后泛,腰向前塌,两臂前伸环抱与肩平,胸开而不挺,下颏内含,头上顶。两虎口向上,中指相对(约四指宽),掌心向内,与印堂等高。
2、两膝微屈内扣,上身直起,体微下蹲,臂外翻、圆档。同时两臂向上划弧外展,呈环抱状,掌心向上如托物。小腹回收,腰放松,膻中以上放松后仰,头后仰观天,下颏内收。
3、头上顶,身体恢复1式,膝伸直,两腿向后绷直,泛臀塌腰,上身微前倾约35°角,头上顶,下颏内含。同时两臂向上划弧前抱与肩平,掌心向内,与印堂等高。恢复姿势,可反复5—7次。
4、重复此式2的动作,结束时,头上顶,身体直起。同时两手向上划弧至头顶上方,掌心相对,掌心内含,腕微内扣,与肩等宽。而后松肩落肘,两手体前下落,沿面至胸,转掌心向内,沿肋弓分手变叉腰,两脚踩气并拢。
二、动作要领
松前胯动作宜慢,尤其下落时要保持周身平衡。动作完成程度依据自己条件而异,切勿强行硬做。
松后胯动作1脚要放松,大趾稍用力,则气充斥于腿的外、后部之太阳膀胱与少阳胆经之中,使之出现酸胀感。泛臀塌腰又可使两经之气在腰眼部会合(该部酸胀感明显)。动作2注意两大腿与裆有圆撑之意,两掌心有托物之念。
三、功用
松前胯主要作用是松开髋关节,为跏趺坐(静功坐式)打下基础。至于此式引起的全身气机升降开合变化,需熟练后自行体会。
松后胯不仅可松动胯后的骶髂关节,从而开扩丹田领域,而且可以使真气内敛到丹田。因为泛臀开胯一方面加强丹田对真气的摄翕的能力;另一方面身体前倾,下颏内收、两臂环抱又可促进中宫之气降入丹田;同时松前胯、后胯可使下肢的气机充实、活泼。
第八节
膝跪足面三节连
一、姿势要求
1、接上式,两手叉腰,两脚并拢,身体中正直立。
2、臀缩紧,胯前靠,肩胛骨外撑内扣,含胸收腹,腰部放松,脚腕放松,慢慢尽量向下跪,使上身与大腿成一斜线。坚持时间越长越好。
3、百会向前上方上顶,带动身体慢慢直起,全身放松,恢复动作1。
二、动作要领
此式中心环节为动作2,做好这一动作关键是缩(或称裹)臀、靠胯,使躯干与大腿成一向前下方倾斜的直线,此时膝部最为吃力。动作3要慢,一定要用百会上顶,把身体慢慢带起。
三、功用
武术与气功均重视“三节贯通”。三节者,如上肢的肩、肘、腕;下肢的胯、膝、踝;手指、足趾的根节、中节……本式主要解决下肢三节贯通。诸拳书中经常讲松腰、松胯,但很少有讲到松膝者,然而膝不松,则气难以贯通于足,使足在武功中的作用难以发挥。本式膝向前跪重心于膝部,加大了气血流通的阻力,可使气壅集于膝部。好比河中筑水坝,将水位升高,从而加强其冲力。提膝时,膝部阻力变小,壅集之气好似河水决口,直冲而下。脚腕乃至脚趾感觉有一股暖流自上而下冲来。反复练习下肢三节自可连成一体。
第九节
弹腿翘足描太极
一、姿势要求
1、身体中正,重心右移,提左腿,大腿提平,小腿自然下垂。足尖上翘、下扣3—5次。足背连及趾划圆,先向内然后向外各转3—5次。动作要慢而匀,身体保持直立。
2、绷直足背,轻轻向斜前方45°角弹出,小腿与大腿成一直线。
3、足尖上翘,足尖下点,足跟回收,反复3—5次。
4、绷直足背,足尖向内划圆3次,尔后向外划圆3次。动作要慢而匀,身体保持直立。
5、大趾下扣,小腿回收,足落回原处。尔后右腿重复左腿动作。
二、功用
本式各动作功用各异,提膝弹腿主要运动足阳胃经,又是武功下三路用法的根本;翘足尖运动足三阳经;蹬足跟则引动阴经,起到阴阳既济作用。足内外划圆周,可运动脚腕诸关节,运气达于脚趾。在武功里,脚要有擒拿封闭等功用非此不能达到。扣大趾可发动足三阴经,起到平调阴阳的作用。
以上三节不仅对下肢关节、肌肉、肌腱的疾病有良好效果,对肝肾病也适用。
第十节
回气归一转混元
姿势要求
(一)混元归一
1、接上式,松开叉腰两手,转拇指向前,虎口向上,掌心内含,两掌相对,与肩等宽,向身前斜下方伸出。尔后体前捧气上升,举至头顶前上方,掌心相对如抱球状。
2、全身放松,松肩落肘,两臂由体左侧划弧下落。同时躯体也向左转动下蹲,上体尽量保持正直,臀不要后翘。蹲到合适程度,两臂也转到身体正前下方。两手至膝前,松腕,手指向下。
3、身体向右转动,肩、肘、腕要稍微上起,两手从体右侧向上划弧至头顶,如此可连转3圈。
4、再以同样要求由右侧下落,左侧上升,连转3圈。两手臂回到头顶上方时,静置不动,做3次正鹤首(同第一节动作)。
(二)回气归一
1、双手如抱球往下拉,如覆头顶。尔后两手掌根斜向里合,依掌根、掌、指的顺序边落边合(不要合拢)。尔后松肩,肘向两侧下落,带动掌、指斜向下拉、外开,至中指尖落至两耳上沿,掌指与小臂成一斜线。尔后两手沿原路线上升,先合后开,如X状。重复3次。
2、接上式,两手向上拢气,如抱球向头顶贯气,松肩落肘,体前下落,由而至胸,转掌心向内,指尖相对。由胸至腹,转手指向下,沿两腿正面下落,掌心按于足面,手指按于足趾。
3、两手下按。膝向前移,手心用意念透过足心,与地相接。尔后上提,臀部向上起,两膝微起,意念将地气收回体内,下按上提反复3次。
4、两手稍起,微离足面,手心内含,两手在足面各向外转90°,手心相对,指尖向下,于两足外侧如捧气球,意想把地气从地里拔出,捧在手中。尔后两手经足面分开,手心对向两腿内侧,向上导引。经腹,转手心向内,指尖相对,升至与肩窝平,两手分开,以小指带动,转手心向前,立于肩前。
5、右手坐腕,向前推出,臂似直非直。
6、松腕,掌指向前放松,以小指带动,转掌心向左,以腰为轴,体向左转90°,手向左拢气至90°角。
7、拇指掐于中指中节正中(中魁穴)。其余四指轻轻并拢,曲肘绕肩,继续向后拢气,同时身体转回至正前方。尔后,将手臂回归左胸前,中指点于左侧之气户穴(锁骨下缘中点,乳头直上方)。
8、左手坐腕,向前推出,臂似直非出,重复右手动作6、7。
9、两大臂向前下方倾斜,与身体约成45°角,两小臂在胸前呈十字交叉状,尔后作三次呼吸,先吸后呼。吸气时中指点按气户穴,呼气时中指微放松,同时默念“吽”(hong)或“通”(tang)。初学者宜念“通”。
10、松开掐诀手指,两小臂前推,与大臂成直角,两腕相接,转掌心向上,两腕转动至掌根相接,呈X形。尔后,两掌胸前合十。
11、收式:两手于胸前,拇指对膻中穴,开合3次,开时两掌左右平开不超过两乳头。合时两掌呈合十掌心不接触。合十掌上升至拇指尖对鼻端,开合3次(左右平开不超过两颧骨)。合十掌(掌心不接触)上升至拇指第一指节对印堂,开合3次(两侧勿超过眉中)。合十掌(掌心不接触)上升至头顶,转掌指斜向后,拇指对囟门,开合3次(平开距离与印堂开合相同)。合十掌(掌心不接触)上升至头顶百会穴上方,指尖向上,掌根距头顶10公分,开合3次(左右平开不超过青龙角)。尔后两掌相合上举,上拔,两手分开,转掌心向前,向两侧落下与肩平成一字,以小指带动,转掌心向上。然后两臂前合与肩等宽,掌臂微微向内收,中指回照印堂穴。尔后两肘回抽,两掌指回缩至第六、七肋间,用中指端向大包穴贯气。再向后伸出,向两侧外展至体侧,以小指带动,转掌心向前,向体前拢气,贯入下丹田。两手重叠于肚脐前(男左手在里,女右手在里,手离脐约一指宽)。揉腹,先按左、上、右、下方向转9圈,由小到大;再按右、上、左、下方向转9圈,由大变小(最大上不超过中脘,下不超过耻骨)。尔后两手敷于肚脐,静养片刻。然后两手分开,还原至体侧,两眼慢慢睁开,恢复预备姿势。
二、动作要领
混元归一是全身性动作,上肢、躯干、下肢都在做划弧转圈运动。关节要放松,动作要自然和谐,躯干、肢体转动时要浑然一体。因此躯干要随上肢的转动适当配合以转体等动作。动作3中所述转一圈复原,只是此动作结束时,方恢复动作1之原状。在其它几次转圈终了时,身体则辅以适当后仰,才能做到连续完整的动作。
回气归一动作要注意连续性,衔接要自然,动势要圆活。手向胸前回收时,要有捞物、收物之意。
三、功用
前述九节动作是对身体各部的分别锻炼,各有侧重,气血在经脉中的运动,以及在身体各部的流注也因之而异。本式动作周身各处同时运动,可使各部壅涌之气血得到平调,使之浑然一体,故称混元归一。做3次鹤首可引动真气上至天门。
在练功过程中,身体周围形成了一个气场,回气归一主要是将体外之气收归体内。如果说混元动作使全身各部气血混元归一,那么回气动作就是把体外与体内之气混元归一。此节之鹤首是以形动引气上升,而默念“吽”或“通”字,是借音符发动气机使之上升。两者同中有异,且有粗细之不同也,其中奥妙,练后自能感触之。
收式看似简单,然而该动作之奥妙难以笔述。尤其五个开合,必须精心体会,不但可以引动全身气机之开合,而且是“开天门”、“凝神入室”的关窍。练时要“外敬内静”、“心澄貌恭”、“如待贵人”。练之久久,妙意自知。
口令词
形神庄气功是智能气功的第二步功,擅气功之长,具养生之妙,有抻筋拔骨、健美身形、和畅经脉、祛病强身、开发智能之神效。
预备式:两脚并拢,周身中正,两手自然下垂,目视前方,两眼轻轻闭合,目光回收,全身放松。
“顶天立地,形松意充,外敬内静,心澄貌恭,一念不起,神注太空,神意照体,周身融融。”
起式:翘掌,下按拉气:推、拉、推、拉、推、拉。松腕转掌捧气上升,与肚脐平,回照肚脐,转掌心向下,外展,展、展至背后,回照命门,顺势腋下贯大包(穴),向前平伸,与肩等宽,回照印堂。肘臂外撑,成一字,转掌心向下,连续转掌心向上划弧,头顶上方相合,体前慢慢下落,至胸前成合十。沿肋弓分手变叉腰。
第一节 鹤首龙头气冲天
正向鹤首:收下颏,头后仰,下颏上翘、向前、向下、向内,沿胸向上拔颈椎;头后仰,下颏上翘、向前、向下、向内,沿胸向上拔颈椎;头后仰,下颏上翘、向前、向下、向内,沿胸向上拔颈椎。
反向鹤首:下颏沿胸向下、向前、向上,头后仰,百会上顶收下颏;下颏沿胸向下、向前、向上,头后仰,百会上顶收下颏;下颏沿胸向下、向前、向上,头后仰,百会上顶收下颏,头摆正。
龙头:
左青龙角向左倾斜,向左上顶划弧;
右青龙角向右倾斜,向右上顶划弧;
左青龙角向左倾斜,向左上顶划弧;
右青龙角向右倾斜,向右上顶划弧;
左青龙角向左倾斜,向左上顶划弧;
右青龙角向右倾斜,向右上顶划弧。
身体中正。
第二节 寒肩缩项通臂肩
展臂:松开叉腰双手,转掌心向上,小臂前伸与大臂成直角。大臂抬与肩平,向两侧外展,转掌心向外,小臂下落成一字。小臂起、落,起、落,起、落。
旋腕:前转,一、二、三;后转,一、二、三。寒肩缩项,肩开项松;寒肩缩项,肩开项松;寒肩缩项,肩开项松。
通臂:一、二、三。两臂平伸。
第三节 立掌分指畅经脉
立掌,掌心外撑。肩胛内含、外抻,内含、外抻,内含、外抻。
分指:大指、小指分,二指、四指分,掌心外撑。二指、四指合,大指、小指合。分、分,掌心外撑,合、合;分、分,掌心外撑,合合。
钩手:两指掌卷曲如钩,指尖相接上提,立腕,舒指,逐节伸直。两指掌卷曲如钩,指尖相接上提,立腕,舒指,逐节伸直。两指掌卷曲如钩,指尖相接上提,立腕,舒指,逐节伸直。手放平。
通臂:一、二、三。两臂平伸,体侧下落,两掌胸前相合。
第四节 气意鼓荡臂肋坚
十指交叉上举至额前,翻掌心向上,两臂圆撑。体左转,右肋鼓荡,体右转,左肋鼓荡;体左转,右肋鼓荡,体右转,左肋鼓荡;体左转,右肋鼓荡,体右转,左肋鼓荡。两手上举至头顶上方,身体中正。
第五节 俯身拱腰松督脉
揉腕:一、二、三。两手分开,掌心向前。大臂贴耳,头前倾,俯身拱腰,脊柱逐节卷曲而下:颈椎下、胸椎下、腰椎下。脚前下按:一、二、三,左侧下按:一、二、三,右侧下按:一、二、三。身体转正,两手向后拢气,掐脚后跟腱,头面贴腿:一、二、三。两手拢气向前,大臂贴耳,脊柱由下而上逐节伸直,自然松动。
第二次俯身拱腰,脊柱逐节卷曲而下:颈椎下、胸椎下、腰椎下。脚前下按:一、二、三,左侧下按:一、二、三,右侧下按:一、二、三。身体转正,两手向后拢气,掐脚后跟腱,头面贴腿:一、二、三。两手拢气向前,脊柱由下而上逐节伸直,自然松动。
第三次俯身拱腰,脊柱逐节卷曲而下:颈椎下、胸椎下、腰椎下。脚前下按:一、二、三,左侧下按:一、二、三,右侧下按:一、二、三。身体转正,两手向后拢气,掐脚后跟腱,头面贴腿:一、二、三。两手拢气向前,脊柱由下而上逐节伸直。自然松动,转掌心相对,体前下落,沿肋弓分手变叉腰。
第六节 转腰涮胯气归田
两脚踩气分开,与肩等宽,平行站立,身体微下蹲。
左转:前、左、后、右,前、左、后、右,前、左、后、右。
右转:前、右、后、左,前、右、后、左,前、右、后、左。回中位。
扣翘尾闾:前扣、后翘,前扣、后翘,前扣、后翘。尾闾中正,身体直起。
第七节 平足开胯分前后
开前胯:脚尖外撇成一字。松开叉腰双手,转掌心向上,小臂前伸与大臂成直角,大臂抬,掌与额平,转掌心向前,两臂外展成一字。
通臂:一、二、三。下蹲,臂随体下落,经膝前两掌胸前合十。左转:一、二、三,右转:一、二、三。百会上领,身体直起,指掌升至印堂。转掌心向前,两臂外展成一字。通臂:一、二、三。下蹲,臂随体下落,经膝前两掌胸前合十。左转:一、二、三,右转:一、二、三。百会上领,身体直起,指掌升至印堂。转掌心向前,两臂外展成一字。通臂:一、二、三。下蹲,臂随体下落,经膝前两掌胸前合十。左转:一、二、三,右转:一、二、三。百会上领,身体直起。两掌置于胸前。
开后胯:左脚尖内扣、右脚跟外撇成一字。两腿后绷,两臂前伸环抱。体微前倾,泛臀,塌腰,百会上顶,下颏回收。身体直起,屈膝内扣,两臂向上划弧,外展,掌心向上如托物,头后仰观天,下颏内收。
前伸环抱,后仰观天。
前伸环抱,后仰观天。
百会上领,身体直起,两手向上划弧,体前下落,沿肋弓分手变叉腰。两脚踩气并拢。
第八节 膝跪足面三节连
身体中正,裹臀靠胯,含胸收腹,松膝,松踝向下跪。大腿与上体成一斜线。下颏内收,百会上顶,身体放松。百会上领,身体慢慢直起,全向放松。
第九节 弹腿翘足描太极
重心右移提左腿,小腿自然下垂,足尖上翘、足尖下点,翘、点,翘、点。内转:一、二、三,外转:一、二、三。足背向斜前方弹出,腿伸直,足尖上翘、足跟外蹬、足尖下点,翘、蹬、点,翘、蹬、点。内转:一、二、三,外转:一、二、三。大趾内扣,收回落地。
第十节 回气归一转混元
松开叉腰双手,腹前抱球,举至头顶前上方。
左转:左下、下,右上、上,左下、下,右上、上,左下、下,右上、上。
右转:右下、下,左上、上,右下、下,左上、上,右下、下,左上、上。
两手至头顶上方,正鹤首:一、二、三。
开顶:降、合、开,升、合、开;
降、合、开,升、合、开;
降、合、开,升、合、开。
拢气贯顶,两手沿面至胸。转掌心向内,至腹,沿腿的前面向下导引,两手敷于足面,下按、上提,下按、上提,下按、上提,拔地中气。两手沿腿内侧向上导引,经腹至胸,两掌立于肩前,掌心向前。右手坐腕向前推出,松腕转掌,以腰带动向左拢气,90°掐中魁,曲肘绕肩,点按气户(穴)。左手坐腕向前推出,松腕转掌,以腰带动向右拢气,90°掐中魁,曲肘绕肩,点按气户(穴)。默念“通”3次:吸气、“通”,吸气、“通”,吸气、“通”。松开掐诀手指,两掌前推转莲花掌,胸前合十。
膻中开合:开、合,开、合,开、合。
升至鼻端:开、合,开、合,开、合。
升至印堂:开、合,开、合,开、合。
升至囟门:开、合,开、合,开、合。
升至百会:开、合,开、合,开、合。
两掌相合上举,至头顶上方,上拔,转掌心向前,左右下落成一字。转掌心向上,体前合拢,与肩等宽、回照印堂。落肘回抽,顺势腋下贯大包(穴),向后伸出,外展至体侧,逐渐转掌拢气贯下丹田,两手重叠在肚脐前(男左女右),揉腹:逆时针从小到大,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顺时针从大到小,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敷于肚脐,静养。分手还原体侧,两眼慢慢睁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6 10:54
目录
概述
含义简介
招式效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