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气贯顶法是气功“
智能功”的第一步,以意引气,神气并重。
定义
以捧气贯顶法来命名智能动功的第一步功法,是抓住了第一步功法的根本。所谓捧气,就是把大自然界混元气用手捧起来。所谓贯顶,就是把捧起的气,贯入头顶并由此而进入全身。为何用“贯”字而不用“灌”字呢?因为两字的含义有微小的区别。“灌”字指实物往虚的空间里灌注;而“贯”字
多指进入实物之中,有贯通、贯穿之意。捧气贯顶就是用手把气捧起来,往头顶部贯,以求把头部、把全身贯通。这不仅是对捧气贯顶的字意解释,而且是练第一步功的最根本的要领。
由起式、前起侧捧气、侧起前捧气、侧前起捧气(包括回气)与收式五节功组成。其动作,起式与收式的动作路线是反正相因的。前起侧捧气与侧起前捧气也是反正相因的。动作虽然不少,但实质是拉气与贯气两部分,其中拉气是为捧气作准备,它属于传统功法中的采气范畴(采气方法多是手与意念结合,把外面的气采归自身)。捧气贯顶法中的诸多拉气,蕴含着传统功法的三才采气、六合采气、
五行采气等精华。贯气包括向顶贯气与向周身贯气两部分内容,它是从传统功法中的“
灌顶”与“喂气”衍化而来。灌顶也叫“开顶”或“摩顶”,是师傅给徒弟向头顶(道家称
天门穴,
佛家密宗称梵穴)发气,多配合念咒与观想,往往可使徒弟有一定的内在感受,而增强练功信心与练功意识。喂气多是气功老师帮助弟子长功的手段:即向关键穴道发气、补气,从而改变练功者的气机。捧气贯顶是自己给自己贯气、喂气,不仅收到了传统功法中灌顶、喂气的效果,而且使练功者很快掌握发放外气治病的技能。
外混元指意识与外界混元气混化,然而混化不是目的,混化是为了人体更好地吸取外界混元气为己所用。捧气贯顶法正是为此而设置的。其机理如下:
混元气理论
混元气理论指出,人体的周围有一层弥散的人体混元气,这层混元气与人体内的混元气是一致的,它受着人体的整体活动(包括人的各部组织活动)的影响。人体内的气通过皮肤的毛孔、腠理、
穴道、关窍等散发到体外,形成混元气层。这一混元气层与人体
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当人体生命活动处在外开(如呼气或向外发力)状态时,人体内的混元气随着开而外出,使体外的混元气层的范围扩大;当人的生命活动处于内收(如吸气或向内收力)状态时,人体内的混元气向内集中,体外的混元气则随之入内,使体外之混元气层的范围缩小。混元气的这种一出一入的运动不是简单的内气外出与外气内入,而是人的混元气与大自然的混元气的混化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体内的混元气散发到周围的量越大,质量越高,对大自然的混元气影响越大,裹胁的外界混元气越多,当内
收时,进入人体的外界混元气也就越多,从而增强人的生命力。鉴于意识对气与人的生命活动有统帅、主导作用,捧气贯顶法巧妙地运用意识与生命活动的
开合来引动混元气的出入,畅通人与大自然的联系通道,强化人体内外的混化过程。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中的内气外放与外气内收是自然呈现的,不是用以意领气的强迫方式完成的。当意念外开与虚空(或天地交合处)相合时,一方面,意识活动是向外开散之势,必然引动人体生命活动向外开张,使体内混元气趋向于外。虽不着意于气,而气自动。此时气之外出、向外扩展是整体全方位的,是体外混元气层的扩大。另一方面,意识与虚空相合,实际是和最原始的混元气相合,这本身就是与大自然界的混元气的人为的混化。当意念想体内时,意念向内集中,引动生命活动向内聚合,体外之气也随之内敛而入。
特点功效
特点
一、练捧气贯顶法的根本原则是神(意)与气合,以意引气,神气并重。这里所说的气,一是大自然中的混元气,一是弥散在自身周围的自己的气,同时也包括自己身体内的气。不过是以体外的气为主。
二、借助形体运动的开合来强化意识活动的开合,这一练法似乎又像神形并重,其实不然,因为它的主旨不是要强化形,而是借此引动内气外放与外气内收。
三、为了达到上述练功要求与目的,需要:
一神态悠娴,恬静安舒,怡然自如,即美在心中,乐在心中,且坚定自若。
二姿态要舒展大方,潇洒自如,不拘谨、不做作,要放得开,收得住。
三动作要柔软、圆润、连绵不断,快而不停、慢而不断,灵活自在。
四意识的开合是练好本功的关键,外开时意念要远开至天边,
内合时合于体内——越深越好。
基本功效
一、通过人体与大自然混元气的畅通,可疏通全身膜络,打通人体关窍、穴道,使人体气脉和畅,从而旺盛人体
生命机能。
三、通过本功法的锻炼,可激发出一定的潜在功能,可敏锐人体的感触机能,如对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山河
湖海、
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的感知。
四、本功法是行之有效的采气、聚气之法。通过本功法的锻炼可迅速地学会与运用发放外气治病的技能,如信息组场治病、信息组场带功等。
意念与姿势要求
意念
本功法是以意引气,练功时意想头顶青天,脚踩大地,自己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在做每一动作时,都要把意念沿手指的方向延伸至天或地的极点,外展或合拢都沿天边而行;揉推和拉气时,意念要放在天边上进行。这样广收天空混元气贯顶,导引至肚脐。再沿足经导引地中的混元气回肚脐汇合,使人体、天体的混元气沟通,人和大自然融为一体。
预备式
两脚并拢,周身中正,两手自然下垂。如立正姿势。目视前方天地交合处,两眼轻轻闭合,目光回收。
念口诀:顶天立地,形松意充。
外敬内静,
心澄貌恭。一念不起,神注太空。神意照体,周身融融。
起式
1、小指带动,指掌慢慢上翘,成
手心向下,指尖向前,与臂成直角。意想手心与地气相接,以肩为轴,两手做前后拉气3次。向前推,手臂与身体的夹角约15°;向后拉至体侧。
2、以小指带动,松腕,转掌心相对。虎口向上,臂放松,与肩等宽,从体前向上捧气,至手与脐平,掌心微含,回照肚脐。同时转掌心向下,意想两臂延伸到无限远,在无限远处,两臂(与腰带同高)向两侧外展至背后。小臂微收,转掌心向内,掌心微含,回照腰部
命门穴(对脐处)。而后小臂上提,顺势内收掌腕至两肋旁,掌心向上,用中指端向
大包穴(属脾经,在体侧第六、七肋间)贯气。
3、随后两臂向前伸出与肩平,掌臂微收,掌心微含,中指回照两
眉间印堂穴。同时两腕微微转动,带动十指斜相对,而后转肘外撑,力点在肘,带动两臂向两侧展开。至左右成一字与肩平,小指带动,转掌心向下,连续转掌心向上,意想掌臂延伸至天边,沿天边向上划弧,至头顶上方两掌相合。尔后下落,沿头正前方降至胸前呈合十手(大臂与身体成45°角,两小臂成一平线,中指尖向上,拇指根对着
膻中穴)。
前起侧捧气
1、合十手转指端向前并推出,至两臂伸直,高与肩平。逐渐分掌,转掌心向下,
立掌外撑(掌指上翘,掌心外突,掌与臂成直角),食、拇指分开,掌臂与肩等宽。意想掌臂延伸至天边,在天边推揉3次。推揉要肩、肘、腕一体,两肩沿上、后、下、前顺序划立圈,带动掌臂推揉。推时,以掌根带动掌臂前推,掌心
外凸;回收时以肩带动,肘微下垂,掌心内含,意念从天边收回体内。尔后立掌外撑,意想掌臂延伸至天边,以掌带臂沿天边左右水平拉气3次。左右拉开约15°角,再合拢至两臂平行。
2、立掌外撑,两臂向两侧展开至左右成一字形,意想掌臂延伸至天边,在天边推揉3次。推时,以掌根带动掌臂前推,掌心外凸;回收时以肩带动,肘微下垂,掌心内含,意念从天边收加体内。尔后立掌外撑,意想掌臂延伸至天边,沿天边做上下拉气3次。向上拉约15°角,向下拉至
平肩。
3、松腕转掌心向上,意想两手延伸至天边,沿天边捧气至头顶上方,两臂微曲,腕与肩等宽,掌心微含照向头顶,停留一个呼吸的时间。向头顶贯气,两手沿体正前方下降至肚脐。两中指相接,点按肚脐。
4、两手中指沿腰带向两侧扒开转向身后,至命门穴,中指点按命门穴,然后两手沿腿后面
膀胱经下至两足,沿足外侧至趾端并敷于足面(手指、脚趾同方向),向下按揉3次。下按时,膝向前跪,身体重心向前移至两手,意想手心通过足心入地;抬起时提膝,臀部向上微抬,身体重心移向两足,两手不动,把放出去的意念收回体内。尔后,两手稍起,转手心相对,意想把地气从地里拔出,捧在手中,如捧气球。两手分开,掌心转向两腿内侧,沿
足三阴经向上导引至肚脐,中指点按。然后两手分开,还原体侧,自然下垂。
侧起前捧气
1、两臂从体侧阴掌(手心向下)上提,成一字形。立掌外撑,意想掌臂延伸至天边,沿天边向两侧推揉3次。推时,以掌根带动掌臂外推,掌心外凸;回收时以肩带动,肘微下垂,掌心内含,意念从天边收回体内。立掌外撑,意想掌臂延伸到天边,沿天边做前后水平拉气3次。向前拉约15°角,向后两臂成一字。
2、立掌外撑,意想延伸至天边的掌臂沿天边向体正前方合拢,与肩等宽,两掌在天边推揉3次。推时,以掌根带动掌臂前推,掌心外凸;回收时以肩带动,肘微下垂,掌心内含,意念从天边收回体内。立掌外撑,意想手臂延伸至天边,在天边上下拉气3次。向上拉约15°角,向下拉至平肩。
3、松腕转掌,意想沿天边捧气至头顶上方,手心微含照向头顶,停留一个呼吸的时间,向头顶贯气,两手下降至额前,转掌心向内,两中指点按印堂穴。沿眉向两侧分开,向后至玉枕骨下,两中指点按。尔后两手沿项下至背,两中指点按第三胸椎处。再转回体前,从腋下向后,两手至背后,尽量向上。掌心紧贴身体,两手沿
胆经、膀胱经向下至命门穴,两中指点按。尔后两中指沿腰带分开,回归肚脐,两中指点按。
4、两手沿足三阴经(腿内侧)下至两足,沿足内侧至趾端,敷于足面,向下按揉3次。下按时,膝向前跪,身体重心向前移至两手,意想手心通过足心入地;抬起时提膝,臀部向上微抬,身体重心移向两足,两手不动,把放出去的意念收回体内。尔后,两手稍起,转手心相对,意想把气从地里拔出,捧在手中,如捧气球。然后两手分别沿足外侧至足跟,转手心向内,沿腿后膀胱经上至命门穴,两中指相接点按。沿腰带分开,回归肚脐,两中指点按。两手分开,还原体侧,自然下垂。
1、捧气
两手如捧物,虎口向上,两臂与正前方成45°角上举,意想沿天边捧气于头顶上方,手心微含,照向头顶,停留一个呼吸的时间,向头顶贯气。两手下落,经耳侧至两肩前,小臂直立胸前,掌心向前。
2、回气
(1)右掌坐腕向前推出,臂似直非直,松腕,小指带动,翻掌心向左,微含,以腰为轴,上体左转,向左划弧拢气。约90°时,右手拇指掐于中指节正中(中魁穴),其余四指轻轻并拢,继续拢气至身后,约180°,由身后回归左胸前,上体逐渐转正,中指点在左侧
气户穴(
锁骨下缘中点,
乳头直上方),向气户穴贯气。
(2)左掌坐腕向前推出,重复右手动作,方向相反。
(3)拢气后,两小臂在胸前呈十字交叉状,大臂与身体成45°角。
自然呼吸3次,吸气时中指点按气户穴,呼气时放松。尔后松开掐诀双手,两臂前推,转
莲花掌,两掌胸前合十。
收式
合
十手举至头顶上方,上拔,意想举向天顶。两手分开,转掌心向前,两臂由两侧下落与肩平,逐渐转掌心向上,沿天边向体前合拢,与肩等宽。掌臂微微内收,中指回照印堂穴。尔后两肘
回抽,两掌
指端指向第六、七肋间,用中指端向大包穴贯气,再向后伸出,向两侧外展。两臂转至两侧时,转掌腕使掌心斜相对,向体前合拢。两手重叠放在肚脐上(男左手贴肚脐,女相反),静养片刻。两手分开,还原体侧,慢慢睁开双眼。
附:口令词
捧气贯项法,是智能动功的第一步功。属于外混元阶段,练内气外放、外气内收。可以使人体混元和大自然界混元畅通。练此功有强身祛病之功,有采气聚气之妙。
捧气贯项开始。
预备式:两脚并拢,周身中正,两手自然下垂,目视前方,两眼轻轻闭合,目光回收,全身放松。
“顶天立地,形松意充,外敬内静,心澄貌恭,一念不起,神注太空,神意照体,周身融融。”
起式:翘掌,下拉气:推、拉、推、拉、推、拉。松腕转掌捧气上升,与肚脐平,回照肚脐。转掌心向下,外展,展、展至背后,回照命门,顺势腋下贯
大包(穴)。向前平伸,与肩等宽,回照印堂。肘臂外撑成一字,转掌心向下,连续转掌心向上划弧,头顶上方相合,体前慢慢下落,至胸前合十。
第一节 前起侧捧气:转掌指向前,向前推出,与肩平,分手,立掌,与肩等宽,向前推揉:收、推,收、推,收、推。平拉气:开、合,开、合,开、合。两臂
外展,成一字,向两侧推揉:收、推,收、推,收、推。立拉气:起、落,起、落,起、落。松腕转掌,捧气上升,至头顶上方,停留一个呼吸长,向头顶贯气。两手沿面至胸,转掌心向内至肚脐,中指点按,沿腰带向后至命门,中指点按。沿腿后面向下导引,经脚外侧,两手敷于足面,下按、上提,下按、上提,下按、上提,拔地中气,经脚内侧、沿腿内侧向上导引至肚脐,中指点按。分手
还原体侧。
第二节 侧起前捧气:两臂阴掌侧起,成一字,立掌,向两侧推揉:收、推,收、推,收、推。平拉气:合、开,合、开,合、开。两臂体前合拢,与肩等宽,向前推揉:收、推,收、推,收、推。立拉气:起、落,起、落,起、落。松腕转掌,捧气上升,至头顶上方,停留一个呼吸长,向头顶贯气。两手慢慢下落至眉间,中指点按印堂,沿眉向后至玉枕骨下,中指点按,沿项向下导引,两手绕
肩前,经腋下至体后,向上接,向下导引至命门,中指点按。沿腰带向前至肚脐,中指点按,沿腿内侧向下导引,经脚内侧,两手敷于足面,下按、上提,下按、上提,下按、上提,拔地中气,经脚外侧,沿腿后面向上导引至命门,中指点按。沿腰带向前至肚脐,中指点按。分手还原体侧。
第三节 侧前起捧气:两臂与身体成45°捧气上升,至头顶上方,停留一个呼吸长,向头顶贯气。两手沿耳侧下落,立于肩前,掌心向前。右手坐腕向前推出,臂似直非直,松腕转掌,以腰带动向左拢气,90°掐
中魁(穴),曲肘绕肩,点按
气户(穴)。左手坐腕向前推出,松腕转掌,以腰带动向右拢气,90°掐中魁(穴),曲肘绕肩,点按气户(穴)。自然呼吸3次。松开掐诀手指,两掌前推,转莲花掌,胸前合十。
收式: 两掌相合上举,至头顶上方,上拔,转掌心向前,左右下落成一字。转掌心向上体前合拢,与肩等宽,回照印堂。落肘回抽,顺势腋下贯大包,两手向后伸出,外展,至体侧逐渐转掌拢气贯
下丹田,两手重叠在肚脐上(男左手在下,女右手在下),静养。分手还原体侧,两眼慢慢睁开。
气贯顶法
捧气贯顶法看起来很简单,但其中蕴含着传统功法中的很多奇妙功法与诀窍,练之得法,可以直接进入高级层次,即使按照常规习练,也可以很快取得功法中所述的诸功效。下面我们从运用意识与练功动作两个方面的四个部分阐述练好捧气贯顶法的窍要。
提高重视
要想充分发挥运用意识的效果,一是提高对捧气贯顶功法的重视程度,二是加深对外混元的认识,三是结合练功正确运用意识。
一功法中蕴含着高层次内容。功法中如前所述,捧气贯顶法不仅是集传统功法中采气、贯气之特长而编创的,而且功法细腻、周到全面,动作是正反相需,充分利用人体气血
流注规律。本功法着眼于十二
皮部(是
经络学说的一部分),因为无论正气还是
病气,从外界进入人体都从皮部开始,而后进入孙络→
络脉→经脉→脏腑,本功法的全身导引、贯气是把正气贯入体内。另外,本功法中还寓有九宫十三门的秘密功法(关于九宫十三门,在传统功法中是一种特殊练法。笔者了解九宫十三门:有头部九宫十三门——也有十六门的练法,有周身的九宫十三门,以及本功法的躯体九宫十三门)。九宫十三门的位置:天门(头顶)、地户(会阴),身后有
玉枕、
身柱穴(第三
胸椎下):命门(第二腰椎下);身前有印堂(两眉间)、膻中穴上
玉堂穴下、肚脐,两侧有大包(腋下中线第六、节肋间)与
京门(第十二肋骨端),另外有一中宫点,此点是一活点,可上下移动,上点在印堂与玉枕的中央,下点在肚脐与命门的中央,通常可固定在混元窍的位置。本功法中虽然去掉了传统九宫十三门功法中的繁杂内容,但贯气时却保留了这些穴道的位置。练功时集中精神对这些穴道贯气,不仅可加速练功的进程,而且可能会出现难以预想的效果。
二练功中蕴含着高层次的练法。练本功法时多强调与虚空相合。它虽然是智能气功
开放性的根本内容,但它是从传统功法中的“以虚空为炉”“以太极为鼎”的上上乘功法脱胎而来的。我们暂且对传统之上上乘功法
置之勿论,单就意念和虚空相合这一点来说,若真能体会到它,就很容易进入练功的高级层次,因为虚空是一无所着的,如果意识与之相结合,可诱导意识进入一无所着的空灵状态,在此状态中,意念微微一动,即可引动混元气明显变化。古人所说的“一吸则天地与之皆吸,一呼则天地与之皆呼”的“天地一橐龠”的景象,就是于此中体验的,如果于此景象中返照自身,则可直接体察
意元体自身,即古人所谓“直指本源”。当然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不过,若能于此反复琢磨,认真领会,对功夫的提高将大有裨益。
三本功法中蕴含着高妙的采气之法。本功法中有各种拉气、推揉动作,如能使两掌掌心的吞吐与意念的开合,则是聚气、采气、养气的高妙功法。尤其是意念和虚空混元气结合,则属采气功法中的法门。对此,有成就的古气功家多有论述。青城丈人曾指出:
“采补之道,非房中
采阴补阳之事,而系采
天地之气以补我之气,采天地之精以补我之精,采天地之神以补我之神,因天地之化,以造我之化,因天地之命,以续我之命。天地之气不息,则我之气亦不息矣;天地之化不止,则我之化亦不止矣;天地之命不坏,而我之命亦不坏矣。因天地之生生不已,以成我之生生不已,则天地之命常新,而我之命亦常新矣。”(转引自《道家养生概要》)
黄元酃亦曾指出:
“太凡修道,
必以虚灵这元神养虚无之元气,此个元气,非精非气非神,然亦即精即气即神,是言精气神为一者也。然要修大道,非得此真虚元气不能也。”
又说:
“此气乃空中虚无元气,生天生地生人者,此也。唯能存心于虚无一气,此心此神即与太和元气相往还,所谓神气合一,烹炼而丹者也。”(《
乐育堂语录》)
由此可看出,意合虚空(实是与虚空混元气相合),采虚空之气,实是采气之无上妙法。
加深认识
一外混元练法是建立在人的正常的生命
活动基础上的,它只是把人固有的自为进行的外混元过程的规律加以自学运用罢了,因而它易于显现出对
生命运动的强化、优化效用。
二外混元练法尤其强调外气内收,对此要有明确的认识,于练功时,要发挥
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想像虚空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有一种质地均匀、无形无象、透明无碍的混元气。经常注意把这种外气收归体内为己所用。
三练外混元要注意加强自身的
通透度,加深周身的开合能力,要发挥意识的主导作用,使外气直入深层直至中线上去(不仅是意念把气从外向里引,而且意念要在里面主动地牵拉)。这样练,有的人可通到中脉而入高层次。即使不能直接进入高层次,也可增强周身的通透与
感知能力。
四要充分认识练外混元时对神气并重练功方法的应用。对于神气并重的练功方法,,前已述,这里不复赘。
运用意念
这里主要讲述练功前的八句口诀的意识活动,具体功法中的运用意识将结合练功动作讲述。
练功前要念的八句口诀。念口诀时要边念边体会,而且要认真体会它的意景。它是调整自己的
精神状态使之符合练功要求的重要措施,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在练捧气贯顶法前,有八句口诀:“顶天立地,形松意充,外敬内静,心澄貌恭,一念不起,神注太空,神意照体,周身融融。”这八句话,主要强调运用意识。从整体上讲,是要练功者和大自然虚空连为一体,形体放松、精神安静地体会其中意境,从而进一步调整形体状态、精神境界及周身气机进入练功状态。
顶天
头顶的百会往上顶,头顶上方就是蓝天,一顶就顶到蓝天上的虚空。不必细辨天有多高,当练功者意想蓝天虚空时,由于蔚蓝色带有万物生发的气机,会促进练功者生机盎然。
立地
脚往下一踩,就踩到地球那面的虚空,不能想脚站在土地、地板、
洋灰地上,那样稳稳当当,实实着着地就会把练功者的意念局限住,人体的气就会滞留在地上。人生活在世,是站在地球这个实体物上,而地球是被大气包托着。唐朝王冰所著七篇
大论中说,地球为什么能在虚空呆住,是大气举之也,地是被大气托举着,乃虚空一细物。练功者必须是站在地球的立场上去想象,那样周围就都是大气虚空,就可以通过意念把人体的气和虚空的气联成一个整体。只有这样,我们练“人天浑化”才有基础。打个比喻,鸡蛋里边有蛋黄、蛋清,人好比在蛋黄里呆着,蛋黄的上下左右都有蛋清,人在地球里,地球被
大气层虚空包着。如果练功者把自己当成蛋黄就自然地和蛋清混化一体了。会这样想象—运用意识之后,头顶天,脚踩地,也就不局限于天、地,而自然和天地的虚空结合为一个整体了。这样一想,身体晃晃荡荡地气感就强了(也可以想象自己的头在云的上面,脚踩入地之中)。
练
智能功,虽然不讲阴阳、天地之气,但人是生活在地球上,与地球这个物体相联系。我们练功,对外采取最原始的混元气,地球里也具有这个层次的混元气,地球上很多物质都是从这个层次的混元气演化来的,因此,我们练功前与天地结合一体,也就和整体最现实的东西结合了,所以一开始就要“顶天立地”。
形松意充,形松是形体放松,意充是意念向周围充斥之意。形松意充的内涵在《智能气功科学精义》中有全面论述,这里仅结合功法简单谈谈。
形松
要求皮肉筋脉骨内脏等都要放松,它是以神松为前提、为引导的,可以借助意念想像把皮肤的毛孔松开张大,把肌肉的纹理放松等,这样便于气的内外出入。
意充
有两层含义。1、意念充斥于形体,随着形松意念充实到形松的部位(往往是意念为先导,引导其放松),意充则气也随之充实(这是意为气帅,意到气到之故)。2、意念向自身以外的空间充斥,这里要求把意念充斥到天地六合之内(即上下左右前后)。此之意充往往需借助想像力,如想像成为顶天立地的巨人,而自己的
身体膨胀充塞于整体空间;也可以想像自己的意念充满天地之间,这实际是把自己的心念扩大,使之能包容天地,这样就便于使自己的意念和虚空混元气相结合。
形松与意充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意念充斥在自身之中与形松的关系更加明显:有形松而无意充则松松垮垮,有意充而无形松则紧张而僵,唯两者同时并举,才能达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和柔、灵活状态。
做好形松意充是练好捧气贯顶法的关键性的一步,它不仅可使心安神静,气机和畅,而且可增强练功者的通透度。其过程是松、透、充。在形体放松的基础上,意念可主动渗入放松部位,与此同时,气也就随着充实,当;神气充实于形时,对形的感知能力也就随之增加,就可体察到人体内部的状态(
内景)。
外敬内静
敬字有敬肃,不怠慢或戒慎之意,是对人对事崇尚恪守于内的
心理状态。静字指精神的专一、集中。练气功者大多知道“静”是练功的重要内容,对“敬”多有所忽略。实际上敬的心理状态,有助于静的状态的实现。试想一下,当你见到自己非常崇敬的人的那一会儿,心中还有杂念吗?那种难以言喻的心情,那种热血沸腾的激动变化,不就是在敬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的吗?用气功的理论来分析之,敬可以导致精神集中(也即静),而对生命活动的激发,在《
管子》中对此多有描述,如“敬除其舍,精将自来”、“严容畏敬,精将自定”、“外敬而内静者,必反其性。”宋朝之程伊川也说:“入道莫若敬,敬以直内。”这都说明练气功需要有一肃敬的心境。古
气功师,要求弟子敬师,其实弟子在敬师的过程中,强化了自己的修炼。智能功反对搞个人迷信,不要求象古人那样形式的敬师,但我们每个练功者,应该敬重
气功科学,敬重自己的练功,只有敬重、不敢怠慢,才能做到一丝不苟,才能使自己更快进入
气功态。
心澄貌恭
澄字是清彻透明之意,恭字是以他人的敬重之貌,恭与敬稍有不同,敬字主要是自身内在情感,恭字则主要是这种心境在体态、外貌的表现。这句话是对“外敬内静”的进一步延展。澄是静的静的延展,是心静如止水,清彻透明,表明脑子里不仅没有活动,而且如水之清,如镜之明。这样就会增强意识的灵
明度。恭是敬的延展,敬之心理状态从内而达外,使人的身心内外都处于敬的心理状态中,从而加深了气功态的程度。
一念不起,神注太空
这两句是一个意思,是在前面敬、静的基础上,要求练功者心念专一,不要起任何杂念,但不是什么也不想、也不管。鉴于常人难以做到一念不起,于是要练功者把意念与虚空(太空)相结合,就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一无所着的虚空中,这么做不仅不违背气功的根本观点(内向性运用意识),而且是高层次练功方法。为了使大家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故再详细讲述之。智能气功是开放性功法,要求把自己的身心和
周围环境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两句口诀就是通过意识把人和大自然联系成一整体的有效方法。传统气功认为,最上乘的练功方法是以天地虚空为炉,以自己的身为鼎;或以腹为炉、头为鼎;或以下
丹田为炉,中丹田为鼎等等。所谓以虚空为炉,以身心为鼎就是用虚空的混元气来冶炼自己的身心,把精神活动(药材)炼得纯而又纯。这种练法的关键,就是不能把意念放在自己的身体上,要放到自身以外,这样就能很好地吸取外界混元气为己所用,逐渐使自身和大自然融合,即古人所谓“外其身而身存”。这是古人练功直接走上人天浑化的途径。这种练功方法属“忘精神而超生”的范畴(
丹道功多属见精神而长生)。当然智能功的这种“一念不起,神注太空”以及神与虚空相结合的外混元练法,与古人所说的上上乘功法并不等同(实际上,古人能以天地虚空为炉鼎者,并不常见)。我们的神注太空,是把精神和蔚蓝的天空、空空悠悠的无滞无碍的空明景象结合到一起,就能使心中无染无着而虚灵明静。
神意照体,周身融融
在神注太空的基础上,把意识从虚空收回来,观照自己周身上下,由于意识与太空相结合时,和虚空混元气紧密连成了一体,所以当收回神意观照身体时,虚空中的混元气就自然而然进入自己身体。致使自身的混元气更加充实、和畅,从而出现周身融融的感觉。
为了能更好地把意念从虚空收回,并能带回更多的混元气,可以念“空、青、来、里”的口诀(念唵蓝来里也可),此口诀一是利用音符振动起作用,一是
借字意来引发作用,其字意内容是使虚空中的青虚之气(实际是无色无味)来到自己的躯体里。念到这一口诀,有助于意识从专注虚空而回照自己的躯体。
纵观这八句口诀,它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功法,认真体会它的内容,就是一个完整的练功过程。它是从不练功状态,通过调身调心使之进入练功状态,进入精神专一境界,进入人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状态。这在传统功法中已是很好的境界了,然而智能功是要更加积极完善自己的身心,所以不满足这种近乎消极地等待方式,而是
积极主动地利用已创造的人和大自然的和谐条件,进一步主动练功,所以主动地收神意来照身体,神形相合而继续练
动功,这样要使自己在练功时保持“人在气中,气在人中”的“人天浑化”状态。
动作详解
一起式:
翘掌下按拉气。动作要求是手心从体侧,由小指带动转向后再以腕为定点,把掌指向前翘起来,转掌时,要连着胳膊和肩,整体
地转,手与臂转了一个四分之一的圆。下按拉气时一推一拉,开始学练可以前推15°后拉还原到体侧,这样直来直去。熟练后,这个推、拉的动作就可以划弧形的长圆圈,并带有微小的起伏,使掌心一凸一含,一紧一松,往前推的进程中掌心下按外凸,推到极点,掌心内含回收;往回拉的进程中掌心下按外凸,到体侧掌心内含回收,形成有节律的按收按收加上意念,往下一按就到了地下的虚空,把自身的气引出来和地下的虚空之气接上,身体放松。往回收时手微微一拧,通过这个小小的圆把地下混元气兜回体内。单从动作看是推、拉,实际上是通过小小的收按起到了一开一合的作用。随着开合,身体外涨、内收。三个推拉后,松腕转掌这个动作不能轻意一带而过。动作的要求是用小指带着从翘掌再转四分之一的圆,使手从掌心向下,还原至掌心对腿侧。要连着胳膊和膀子还原回来,这样全身的气就整了,当手往下一松,意念要直插到地下的虚空,把气捧起来,手里珍重地捧起个模糊的气球,还拖个大气“尾巴”。当手微内扣,回照肚脐,意念中要把手中的气球送到脐内,借此把地下混元气源源不断地往肚脐里贯,要往里想到命门。这样地下的混元气就穿透丹田,丹田的气就足了。然后还是以小指带动转掌心向下,臂随着转,手沿肚脐的高度,从外向后展。转掌展臂的动作要柔和连绵不断,不要有棱角,这是走的地盘。手按着地,手捋着天地交接处展,把人放到天地之中,整个天地、虚空之混元气随时往身体里边收。两手展至背后要往回微收,配合两肘稍外弯曲,手就可与命门等高,回照命门时,要从命门往里想。接下去是两手到腋下,中指点大包穴(位于
腋中线直下第六、七肋间隙处)。这是个
关键部位。人体有十五个大的
络穴,每条络脉有一个络穴,大包穴是
脾之大络。我们练混元气就必须把全身的络脉打开,点此穴,有助周身络脉张开。因此点大包穴时,要精神专注地用手中指往里按,似乎中指尖在体内碰上了,就容易把络脉冲开。届时全身有酥酥地感觉,直通内脏,有时从里往外冲,有时从外往里冲,络脉之气和畅。点大包穴,也可以指尖从后向前划个小圈再点按。两臂前伸时,两手如托物,以此承受天之气,两臂之间要用意念把它连接起来(似乎两臂间有物连在一起)。回照印堂的动作初学者可以掌微内扣,熟练后可用中指末端向印堂一翘,把手中之混元气球收至印堂,动作越小越好,两中指尖如两条线汇合于印堂,印堂内就会胀、紧的跳动感,甚至耳根部会有动感。气进头里把
上丹田打开,敏感头内关窍,利于开天目,导引意识感知。肘臂外撑的动作力点是用
肩带肘撑拉开,由掌心向上微微一转,斜着往外撑。初学者按此拉开即可,熟练后可体会三种力量:一是用背膀往外挤,会感到挤不动;二是肩带肘拉,感到两臂内有吸力,拉不开;三是两臂之间像有个大气球似的胀开,臂内充满了气。手捋撑掌着天边走,就把内外之气连通一起,气就整了。两臂将至体侧成一字时,用小指带着向下转四分之一圆,掌心将向下,继续转掌心向上,这个动作是掌臂从两侧划弧上升的同时连续转掌。只有动作圆活连绵不断,气才不会断。转掌时,意念放在天边,随手转动把气搅起来,手臂在虚空中沿天穹向上捧气。胳膊要直而放松,两手如托物,会觉得沉而费力,这是承受了天地之气,两臂之气充足的表现,往上捧至头顶的过程中,两臂掌带动虚空之气向天中聚拢,意念要引导此气沿天穹至天顶端处的中央(也叫天心)处相合。随着两手在天的中心相合,空中聚拢之气,将从天中直对头顶下落,意念要引气入体。随着掌臂下落,当掌根将至头顶,再移到面前下落,肩放松,肘放平,
肩胛骨圆撑,
腋窝不能挤实,而要空虚,落到胸前呈合十手。掌根小臂不低于心口,拇指约在
膻中至
紫宫穴的位置,大臂前斜45°肘臂内像有个气球撑着,这就叫合十手当胸。此之定式不仅可使双手之气如环无端的流通,而且可收到收摄心神之奇效,故宗教特崇尚此作揖之动作。
这个起式,看来简单,实际上是走了地盘、人盘、天盘,天地人
三才,也叫“三才式”。从翘掌拉气,回照肚脐贯下丹田,为地盘,点按大包穴向
中丹田贯气,转掌照印堂是贯上丹田走天盘。头顶两手相合是向百会、天门贯气,胸前合十落到中丹田,落到人盘,把上下统管起来。我们智能功收混元气,虽不讲天阳、地阴之气,但可以从不同层次去理解体会。
二捧气贯顶法第一节,前起侧捧气。接起式合十手,先将掌指转向前,平推出去,不是斜着推出。立掌时,从小指、四指、三指依次分开,拇指与食指仍连在一起,形成一个三角(练功长久可眯缝眼,从三角看气或其它景象)。然后食指、拇指依次分开。分拇指时,两指间似有吸力与撕拉感,拉开时要慢,拉至与
肩宽,进行推揉。在做推揉动作时,要用意念的出入带动气的出入,只管意念不管气。推时意念放在天边,不要想气怎样流到天边,气随意念就出去了。收时意念想身体内,气随意念收入体内。意念一动气就动,这就是以意引气。通过推揉拉气和意念导引,引动内气外放与大自然混元气结合,使练功者周围形成人体混元气的浓厚气场,当意念配合动作一收,想体内,引外气内收,引归大自然界混元气入体,使人体内的混元气增多,充实起来。
做推揉动作时,要先放后收,不是胳膊伸平了就收,而是意念带着气放出去与外界混元气连上再收。往回收时,用膀子带着,如火车杠杆似的往回收,肘放松微微弯曲。手腕放松不能耷拉着低于肩的
水平线。掌内含意想拇指与小指在前10厘米左右相合,但不合住,好像拿东西的态势。回收时,肩在放松的基础上向上、
向后转了半个圈,推时就向下向前完成下面这半圈,正好用膀子和肩划了一个整圈。推时用肩膀直推到腕,要坐腕(把位于
豌豆骨与
尺骨关节部的
神门穴撑开),立掌用神门穴带动推出去,掌心外腆,指尖回翘。推揉动作不宜过大,像在天边推揉一个有弹性的球。动作大会使球掉落,动作要小而慢,柔和有波浪形,这样可使内外气粘合度大,不会形成
两张皮不好调动。前、侧的推揉都应掌握这一要领,渐渐手臂会有气感与阻力。
平拉气,开始练时,要求开合不超过15°动作不要大。掌心外突,指尖往回翘,可使外放之气又环流回来,熟练之后,
开与合也不是直来直去的,应该有个掌心含、突、含的过程,一个开合有四个小动作:开到中是掌心外腆,开到尾是掌心内含,这一腆一含要划一个带有横∞字的小圆弧,手上的气感强,外气内收,每做一个动作都有这样的意念,收的气就多了,身体就更加健康了。平拉气之后,立掌外撑外展,气就跟着胀大了。意念随手捋天地交合处外展,就把人与虚空之气掺和一起,当一字平肩两掌两侧推揉时,意念与动作要领同向前推揉,唯小有区别,要特别注意
收气。上下竖拉气的要求与平拉气一样,开始要求起15°,落与肩平。熟练,有了气感后,也要有“收按收”的小圆弧,用掌心的含突引导气机的收放。开始练功不要着意追求,勉强做反而没有气了,逐步深入,手和身体能够放松蛹动了,这是练功的层次问题。松腕转掌,是掌指往下放,意念应想着五个手指如立在开边的五个柱子一样倒落下去,将落平时转掌,像
水舀子擓水似的,转半个圆圈一拧,从地底下擓起来。松腕转掌的一沉、一转、一擓,就在天地交合处抬起一个整的气。要求肌肉要放松,以大椎作力点往起抬,胳膊会觉得像被几十斤的大
气压得酸痛。手沿天穹向上捧气,意念和起式中这一动作相同,气将不断往身体时里进(不是到了头顶后才贯气)。手到头顶上方,掌微内扣,约与肩等宽,气就像从天上降下的大气柱子一样,从整个头顶贯入体内,要想会阴和
涌泉,不必想气走的路线。停留贯气一个自然呼吸长的时间,身体随着一呼一吸放松,气机下降,意念导引帮助气贯入体内。随着呼气手往下导引,手经面前时,应想像五个大钩子似的,从身体时里面挠下来,增加身体的通透度。手到胸前转掌心向内,但不要碰到皮肤,离身体一厘米左右向下导引,意念引着气从里面走,手从外面往里通透到皮肤、肌肉、骨头。中指点按肚脐时,和从头贯入体内那股气碰上,敏感的人会有“嗵”地一声
特殊感觉,这是智能功的底层的中心,在这里奠定根基,此乃关键之处,过去叫它为“立命之基”。有了这个“点”就能逐步体会到里边的虚无,是在当中的空点上,这个地方也叫玄关、中点。在练功中,可用意念导引气慢慢体会,不可着意追求,否则即使出现这个交接点的功,气也不纯正。气到了这里就托住不往下走了。中指点按肚脐之后,沿腰带的部位,连着里边的动点向后导引,手的回环动作要自然,要连续,不能抖擞,否则易把
带脉之气抖擞断了(往回环转也应如此)。点命门时要放松,把气送到肚脐。从臀至腿后往下导引时,拇指与其它四指要分开,虎口张开,四个手指在腿后,拇指在腿侧,把腿的经脉全管上。屈膝下蹲时要自然,不要僵硬地叫着劲儿,头不要抬起来,用手感应着腿里,一层层地往里透气,渗进去越深越好,是渗到正中线,一摁似乎摁到骨头里去。能通透进去,慢慢就可以感觉到肉怎么样,骨头什么样,血管什么样。手一导引似乎就可以摸到、看到它了。同样也可以感到什么地方有毛病不正常,正常组织与不正常组织的区别,就不用开天目去诊病了。两手敷于足面下按时,两膝要并拢,脚跟不能离地。脚跟离地头后部不舒服,气也不稳。向下揉按掌心外突,脚心放松,身体的重心前移,上身贴在大腿上;上提时重心后移,掌心微收,脚心也往回一缩。下按时意念要透过地层到下面的虚空,上提时想身体里。通过下按上提的推揉,意念与地下的混元气结合而引归入体。拔地气的动作是两手分开到脚侧,意念从地深处像拔萝卜似的一抠一拔,动作和意念都要慢而匀,这样气就不会断。这股气从脚心贯上来顺着腿骨的中线往上走,敏感者会有感觉,两手沿腿内侧向上导引(意念活动与下降相同)到肚脐,练功时间短的人可能还感觉不到从脚心上来的这股气,就先用手导引向上也行,从里面走的气也是借助手的运动配合意念
活动带着气走,因此当拔地气时,手有拔的动作,脚心一收缩,随着意念就把气引上来了。中指点按肚脐,天地混元气在肚脐沟通,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
三捧气贯顶法第二节侧起前捧气,与第一节前起侧捧气的动作一样。比如推揉、拉气、外展、合拢,只是行走路线是相反的,每一节是从前边开始,到体侧把左右虚空之气捧起来贯顶,第二节是从体侧开始,到前面捧气贯顶,故不重复讲解。
当两臂从体侧起的时候,动作要求是以肩带肘、腕、掌、指放松地拉起来,好像是被肩肘拖起来的一样,靠躯体离心脏近的先动,不要像做体操一样直着起。意念想手在地下虚空带着气起来。两臂起平放松,用小臂的轻重衡量两臂是否抬平。再以中指带动立掌,这样就会端正而不偏斜。推揉拉气后,掌心外突沿天边向体前合拢,意念要让手与天边之气粘合住,用肩往里一合把周围一圈的气都收进体内。当手从前面捧气时,意想背后面也有两只手臂和前面一样向上捧气,把前后之气相合后而贯入头顶。随着贯气两手下落,至头前,用中指点按印堂(两眉间稍下的坡面处)气从这里进,意念引气深入,两股气在百会垂直处相碰,敏感者会有“哗”一动的感觉。这是智能功的上层中点,是头里面的一个重要关窍,传统功法中叫元神
祖窍。捧气贯顶法第一节是两股气在肚脐玄关窍相碰,第二节在头里面元神祖窍相碰(传统功法认为上面这一点是“性”,下面一点是“命”。上下两点通了,练功的
性命双修就有基础了,实际上先天性命本是一体,性命分开属于了。智能功不讲这些,往身体里贯气自然就起作用,找不到这个“本”就按外混元一步步地练)。然后用中指引着,沿
眉弓向后至玉枕骨下,点按时要透到里面想印堂处。有人可能在点玉枕骨时气从里面走差路而出现幻觉,不必理会,继续练功。两手沿项部向下导引时,手像钩子似的连肉带骨头往下挠,就是要通透到身体里面去,两中指集中点按第三
胸椎棘突下的身柱穴,这里也是个窍位,意念把气往下送超过肩胛骨。够不着不勉强。两手绕肩至体后,拇指张开,虎口对体侧,掌心朝背,不要向外,意念把气接住引至命门点按。其它与第一节要求相同。
四捧气贯顶法第三节侧前起捧气,它是继第一、二节的前起侧捧气和侧起前捧气之后,两侧和前后的气(即古说的四正之气)都贯入顶了,这第三节就比较简单了,目的是把四隅(即四个
斜角)之气捧起来贯顶。开始时是指尖向下,像带着五个气柱子似的从地下深处两手上举,虎口向上,斜对着,如捧气盆子拖着大气尾巴,延伸至天边。往上捧,是用肩往起抬,腋窝撑开,手掌微往里扣,如捧盆状,当手臂将抬平时,以阳掌为主沿天穹渐渐向里收到头顶。意念想着背后也长出手来收拢四隅之气。停留贯气时,自然呼吸要深细匀长。贯气后经耳侧下落,转掌向前,立在肩前,掌要正,肘放松,尽量往回收。
回气:坐腕(神门穴撑开)向前推出,臂尚未伸直就松腕,这几个动作要自然连贯。松腕还是要求指掌下落如五个气柱子落在天边,用腰带动转上体,手半阴半阳
捞气。转身是以
腰为主宰,胯基本固定不动,肩放松,手由前捞气至体侧90°拇指掐中魁,绕肩捞气。这个动作是上身以腰为轴转至体侧,掐中魁的手继续向后,腰转正时手腕顺势绕肩摸回,中指点气户穴,不能做成机械分解动作。应像甩
鞭杆,带
鞭梢那样,鞭杆回来了鞭梢继续完成被甩出和收回的尾动。主要动点在腰,肩要放松,才能使腰、肩、肘、腕成为一体。
这一节动作简单,主要是配合意念想像背后相对应的部位也有手,甚至想着有一圈手,从四面八方在天顶交合,向头顶贯气。因为这一套功法意念向外,在练功者的周围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气场,回气就是把练功时意念向外布起来的气场收归体内。回气中有拇指掐中魁,中指中节过去叫
玉清诀。手有24节,中魁属手的正中央,拇指掐住中央就把手上的穴道都打开了,拇指往这个中心一掐,掌内含,气就进入体内。从经络上讲,拇指为
肺经,中指为
心包经,
肺主气、
心主血,掐诀可使气血相合。从内脏讲拇指指腹属脾,中指中节为心包,脾主意,心包主神,掐诀可使神意相合稳定心神,帮助回气,使气机升发。当中指点气户(气之门户),引气入体(气户位于锁骨下缘,乳头直上的交点),要点准确。点按气户停留三个自然呼吸长的时间,吸气时掐中魁的中指轻轻地往体内点按,呼气时放松,随着呼吸一张一合的运动,把肺和胸腔的气机扩展开,因此要求点气户时大臂不要压贴在身上,应向外圆撑。下一个动作是手腕向前推,指尖向外展开,使手心向上转莲花掌,意念随着动作,十指尖沿天边转一圈,从掌根开始合拢,指尖带着天边的气两手胸前合十。
到此为止,三节功的三个贯气法贯了三个丹田。第一个贯气法前起侧捧气贯下丹田;第二个贯气法侧起前捧气贯上丹田,也照顾了下丹田;第三个贯气法侧起前捧气贯中丹田。两手点气户后在胸前交叉,两手是收着气的,在胸前交叉处气最多,正好集中在膻中穴中丹田处。这三个捧气贯顶法收了天气、地气,再加上人的混元气,把三气就合上了,三个丹田也贯满了气。在贯气时要有
气贯丹田的概念,经常这样练,功力就出来了。智能功的三田贯气与丹道功
炼精化气的“三田反复”不同,但由于人的生命活动有这几个重点,我们是用大自然界的混元气直贯上、中、下三田,使之
内外合一。
五最后是收式,把大自然界之混元气和练功中身体周围形成的气场再一次收归体内。不要认为收功式就可以马虎,它有整顿全身的作用。由于智能功着重练上、中二丹田,因此收式的合十手是从中丹田沿体中线升到上丹田再至头顶向上,要尽量上拔,两侧的少阳、清阳之气就容易上升。把气往上一领,手似乎触到天顶,像把天分开一样。两手沿天穹下落,尚未落平就转掌,沿天边体前合拢,收气入上丹田,回照进印堂。
松肩坠肘往后抽,点大包,初学者中指一点即可,熟练后,在此用中指由前向后、下、向前划个小圈,再一点把气送入中丹田。手向后伸别低于命门,沿天边外展收气贯入下丹田。这个收式又是一个“三田贯气”。然后,静养片刻,两手还原体侧,两眼慢慢睁开。
捧气贯顶法,可以把动作分开单独做,体会意念活动,如推揉、贯气、导引,动作可以慢些,以便运用意念。千万不要想气是怎么进出,有什么反应,这样意识干扰容易分神出毛病。正式练功则按正常速度,集中精神贯气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