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染色分
HE染色和TC染色。 HE染色是组织学、胚胎学、病理学教学与科研中最基本、使用最广泛的技术方法。
TTC染色是TTC和
活细胞线粒体内的
琥珀酸脱氢酶反应,生成红色的甲月赞,用来表示细胞的活力。配制多为2%,染色要避光,37度条件下,它是评价脑缺血损伤常用的指标。
基本原理
微生物染色的基本原理,是借助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的作用而进行的。物理因素如细胞及细胞物质对染料的
毛细现象、渗透、
吸附作用等。化学因素则是根据细胞物质和染料的不同性质而发生地各种化学反应。
酸性物质对于
碱性染料较易吸附,且吸附作用稳固;同样,
碱性物质对
酸性染料较易于吸附。如酸性物质
细胞核对于碱性染料就有化学亲和力,易于吸附。但是,要使酸性物质染上酸性材料,必须把它们的物理形式加以改变(如改变pH值),才利于吸附作用的发生。相反,碱性物质(如
细胞质)通常仅能染上酸性染料,若把它们变为适宜的物理形式,也同样能与碱性染料发生吸附作用。
细菌的
等电点较低,pH值大约在2—5之间,故在中性、
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
菌体蛋白质电离后带阴电荷;而
碱性染料电离时染料离子带
阳电。因此,带阴电的细菌常和带阳电的碱性染料进行结合。所以,在
细菌学上常用
碱性染料进行染色。
影响因素
有菌体细胞的构造和其外膜的
通透性,如
细胞膜的通透性、膜孔的大小和
细胞结构完整与否,在染色上都起一定作用。此外,
培养基的组成、菌令、染色液中的电介质含量和pH、温度、药物的作用等,也都能影响细菌的染色。
种类和选择
染料分为
天然染料和人工染料两种。天然染料有
胭脂虫红、
地衣素、石蕊和
苏木素等,它们多从植物体中提取得到,其成分复杂,有些至今还未搞清楚。主要采用人工染料,也称
煤焦油染料,多从煤焦油中提取获得,是苯的衍生物。多数染料为带色的
有机酸或碱类,难溶于水,而
易溶于有机溶剂中。为使它们易溶于水,通常制成盐类。
染料可按其电离后染料
离子所带电荷的性质,分为
酸性染料、
碱性染料、中性(
复合)染料和
单纯染料四大类。
酸性染料
这类染料电离后染料
离子带负电,如伊红、
刚果红、藻红、
苯胺黑、
苦味酸和酸性复红等,可与
碱性物质结合
成盐。当培养基因
糖类分解产酸使pH值下降时,细菌所带的正电荷增加,这时选择
酸性染料,易被染色。
碱性染料
这类染料电离后染料
离子带正电,可与
酸性物质结合成盐。
微生物实验室一般常用的
碱性染料有美兰、
甲基紫、
结晶紫、碱性复红、
中性红、
孔雀绿和蕃红等,在一般的情况下,细菌易被碱性染料染色。
中性染料
酸性染料与
碱性染料的结合物叫做中性(
复合)染料,如瑞脱氏(Wright)染料和基姆萨氏(Gimsa)染料等,后者常用于细胞核的染色。
单纯染料
这类染料的化学亲和力低,不能和被染的物质生成盐,其染色能力视其是否溶于被染物而定,因为它们大多数都属于
偶氮化合物,不溶于水,但溶于脂肪溶剂中,如紫丹类(Sudanb)的染料。
基本程序
微生物的染色方法很多,各种方法应用的染料也
不尽相同,但是一般染色都要通过制片及一套染色操作程序。
制片
在干净的
载玻片上滴上一滴
蒸馏水,用
接种环进行
无菌操作,挑取培养物少许,置载玻片的水滴中,与水混合做成悬液并涂成直径约1厘米的薄层,为避免因菌数过多聚成集团,不利观察个体形态,可在载玻片之一侧再加一滴水,从已涂布的菌液中再取一环于此水滴中进行稀释,涂布成薄层,若材料为
液体培养物或
固体培养物中洗下制备的菌液,则直接涂布于载玻片上即可。
自然干燥
涂片最好在室温下使其
自然干燥,有时为了使之干得更快些,可将标本面向上,手持
载玻片一端的两侧,小心地在
酒精灯上高处微微加热,使水分蒸发,但切勿紧靠火焰或加热时间过长,以防标本烤枯而变形。
固定
标本干燥后即进行固定,固定的目的有三个:
(2)保证菌体能更牢的
粘附在
载玻片上,防止标本被水冲洗掉。
(3)改变染料对细胞的通透性,因为死的
原生质比活的原生质易于染色。
固定常常利用高温,手执载玻片的一端(涂有标本的远端),标本向上,在
酒精灯火焰外层尽快的来回通过3—4次,共约2—3秒钟,并不时以载玻片背面加热触及皮肤,不觉过烫为宜(不超过60℃),放置待冷后,进行染色。
以上这种固定法在
微生物实验室中虽然应用较多普遍,但是应当指出,在研究微生物细胞结构时不适用,应采用化学固定法。化学固定法最常用的
固定剂有:
酒精(95%),酒精和醚各半的
混合物,
丙酮,1—2%的
饿酸等。饿酸能很快固定细胞但不改变其结构,故较常用。应用饿酸固定细胞的技术如下:在
培养皿中放一玻璃,在玻璃上放置玻璃
毛细管,在毛细管中注入少量的1—2%饿酸溶液,同时在玻璃上再放置湿标本涂片的
载玻片,然后把培养皿盖上,经过1—2分钟后把标本从培养皿中取出,并使之干燥。
染色
标本固定后,滴加染色液。染色的时间各不相同,视标本与染料的性质而定,有时染色时还要加热。染料作用标本的时间平均约1—3分钟,而所有的染色时间内,整个涂片(或有标本的部分)应该浸在染料之中。
若作复合染色,在
媒染处理时,
媒染剂与染料形成不溶性化合物,可增加染料和细菌的亲和力。一般固定后媒染,但也可以结合固定或染色同时进行。
脱色
用
醇类或酸类处理染色的细胞,使之脱色。可检查染料与细胞结合的稳定程度,鉴别不同种类的细菌。常用的
脱色剂是95%酒精和3%
盐酸溶液。
复染
脱色后再用一种染色剂进行染色,与不被脱色部位形成鲜明的对照,便于观察。革氏染色在
酒精脱色后用
番红,石碳酸复红最后进行染色,就是复染。
水洗
染色到一定的时候,用细小的水流从标本的背面把多余的染料冲洗掉,被
菌体吸附的染料则保留。
干燥
着色标本洗净后,将标本晾干,或用
吸水纸把多余的水吸去,然后晾干或微热烘干,用吸水纸时,切勿使
载玻片翻转,以免将
菌体擦掉。
镜检
干燥后的标本可用显微镜观察。
综上所述,染色的基本程序如下:
制片→固定→
媒染→染色→脱色→复染→水洗→干燥→镜检。
染色方法
微生物染色方法一般分为
单染色法和复
染色法两种。前者用一种染料使微生物染色,但不能鉴别微生物。复染色法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染料,有协助鉴别微生物的作用。故亦称
鉴别染色法。常用的复染色法有
革兰氏染色法和
抗酸性染色法,此外还有鉴别细胞各部分结构的(如芽胞、
鞭毛、
细胞核等)
特殊染色法。食品微生物检验中常用的是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单染色法
用一种
染色剂对涂片进行染色,简便易行,适于进行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在一般情况下,细菌菌体多带负电荷,易于和带正电荷的
碱性染料结合而被染色。因此,常用碱性染料进行单染色,如美兰、
孔雀绿、碱性复红、
结晶紫和
中性红等。若使用
酸性染料,多用
刚果红、
伊红、藻红和
酸性品红等。使用酸性染料时,必须降低染液的PH值,使其呈现强酸性(低于细菌菌体
等电点),让菌体带正电荷,才易于被酸性染料染色。
单染色一般要经过涂片、固定、染色、水洗和干燥五个步骤。
染色结果依染料不同而不同:
石碳酸复红染色液:着色快,时间短,菌体呈红色。
美兰染色液:着色慢,时间长,效果清晰,菌体呈蓝色。
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是
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
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
细菌先经
碱性染料结晶染色,而经
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在一定条件下有的细菌此色不被脱去,有的可被脱去,因此可把细菌分为两大类,前者叫做
革兰氏阳性菌(G+),后者为
革兰氏阴性菌(G—)。为观察方便,脱色后再用一种红色染料如碱性蕃红等进行复染。阳性菌仍带紫色,阴性菌则被染上红色。有
芽胞的杆菌和绝大多数和球菌,以及所有的
放线菌和真菌都呈革兰氏正反应;
弧菌,
螺旋体和大多数致病性的无芽胞杆菌都呈现负反应。
革兰氏阳性菌和
革兰氏阴性菌在化学组成和生理性质上有很多差别,
染色反应不一样。现在一般认为革兰氏阳性菌体内含有特殊的
核蛋白质镁盐与多糖的复合物,它与碘和
结晶紫的复合物结合很牢,不易脱色,阴性菌复合物结合程度底,吸附染料差,易脱色,这是染色反应的主要依据。
另外,阳性菌菌体
等电点较阴性菌为低,在相同PH条件下进行染色,阳性菌吸附
碱性染料很多,因此不易脱去,阴性菌则相反。所以染色时的条件要严格控制。例如,在
强碱的条件下进行染色,两类菌吸附碱性染料都多,都可呈正反应;PH很低时,则可都呈负反应。此外,两类菌的
细胞壁等对结晶紫—碘复合物的通透性也不一致,阳性菌透性小,故不易被脱色,阴性菌透性大,易脱色。所以脱色时间,脱色方法也应严格控制。
染色机制
对
细菌细胞壁的详细分析,为解释
革兰氏染色的机制提供了较充分的基础。多用物理机制来解释革兰氏染色现象。革兰氏染色结果的差异主要基于细菌细胞壁的构造和化学组分不同。通过初染和
媒染,在细菌
细胞膜或
原生质体上染上了不溶于水的
结晶紫与碘的大分子复合物。G+ 细菌由于细胞壁较厚、
肽聚糖含量较高和交联紧密,故用
乙醇洗脱时,肽聚糖层网孔会因脱水而明显收缩,再加上的G+
细菌细胞壁基本上不含
类脂,故乙醇处理不能在壁上溶出缝隙,因此,结晶紫与碘复合物仍牢牢阻留在其细胞壁内,使其呈现蓝紫色。G- 细菌因其细胞壁薄、肽聚糖含量低和交联松散,故遇乙醇后,肽聚糖层网孔不易收缩,加上它的类脂含量高,所以当乙醇将类脂溶解后,在细胞壁上就会出现较大的缝,这样
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就极易被溶出细胞壁。因此,通过乙醇脱色,细胞又呈现无色。这时,再经
番红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G- 细菌获得了新的颜色——红色,而G+ 细菌则仍呈蓝紫色(实为紫中带红)。?
染色要点
1、 待检菌菌龄应为18-24小时。一般情况下,革兰氏阴性菌的
染色反应较为稳定,不易受菌龄的长短影响;而革兰氏阳性菌,有的在幼龄时呈阳性,超过24小时可变为阴性。故培养物越陈旧,菌
细胞衰老、死亡,则染色常为阴性,造成错判。
2、 涂片以匀薄为佳,切不可浓厚。过于密集的
菌体,因洗脱不匀常呈假阳性。镜检
革兰氏染色反应时,要以分散开的细菌着色为准。涂片后不宜用火焰烤干,宜
自然干燥;若经火焰固定时,应以不烫手为度,以免菌体受损,致使染色反应不准。
3、
革兰染色操作的关键步骤是对脱色的掌握,脱色时间不足,
革兰氏阴性菌可染成阳性菌;脱色过度,
革兰阳性菌会染成阴性菌。故应注意掌握,以无紫色脱出时立即水洗。脱色时间按涂沫厚薄、涂片含水量多少适当掌握,涂沫厚、涂片含水少(水洗后沥干水分)时,脱色时间稍长;涂沫薄、涂片含水量多(未沥干)时,脱色时间稍短,在20-30秒内调整。
4、
碘液配制后,应装在密闭的暗色瓶内储存。如因储存不当,部分碘将被挥发或被还原,试液由原来的红棕色变为淡黄色,以至影响固定
甲紫的作用,故不宜再用。
5、
革兰氏染色能否获得满意的结果,与操作者的经验有很大关系。操作没有把握或对染液有怀疑时,应以对照菌同时染色。
具体操作方法
(1)涂片固定。
(3)自来水冲洗。
(4)加碘液覆盖涂面染1分钟。
(5)水洗,用吸水纸吸去水分。
(6)加95%酒精数滴,并轻轻摇动进行脱色,30秒后水洗,吸去水分。
(7)蕃红梁色液(稀)染10秒钟后,自来水冲洗。干燥,镜检。
染色的结果,革兰氏正反应菌体都呈紫色,负反应菌体都呈红色。
注意事项
微生物检验的重要技能之一就是涂片、染色、镜检。
很多涂片镜检与培养结果不符以及鉴定不准的重要原因就是在涂片操作中不规范造成的,当然技术原因也相当重要。
1.
载玻片的准备,做细菌涂片尤其是做
鞭毛染色,应该用经95%酒精浸泡24h以上的新
玻片;
2.涂片,
体液应离心集菌,脓、痰、分泌物要求涂到单层细胞厚度(TB要涂厚片),
菌落涂片要求菌量要少,因为不止要看染色性状和
菌体形状,还要观察菌体排列方式,最好 >10个细菌/
油镜视野,初学者大多涂菌过多,这也是挨批的主要原因;
3.固定,一般要求涂片是自然风干,经火焰固定时不可过热(前面有帖讨论过),
鞭毛染色涂片自然风干固定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