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口战役遗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
忻府区忻口镇忻口村,忻口战役发生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侵略华北,其主力一部五万余人,兵分两路,自大同、平型关会师雁门关,直向忻口。为了保卫太原,国共两党、两军密切合作,从各地调集十万余众,及时组织忻口会战,抗击侵华日军。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初,
坂垣征四郎指挥日军第五师团主力和关东军第一、十四师团等共5万余人,自晋北代县分路南下,进攻
原平、忻口,准备直趋太原。中国国民政府以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
卫立煌为前敌总指挥,统率第15、17、33军为右翼兵团,以
郝梦龄为指挥的第9、19、35、61军为中央兵团,以
李默庵为指挥的第14军和第66、71、85、15师为左翼兵团,在忻口以北的龙王堂、南怀花、太白水、南峪一线布防。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13日,日军主力在战车、飞机配合下,采取中央突破战法,猛攻忻口西北侧阵地。中国军队在南怀花、红沟等地顽强抵抗,白刃肉搏,阵地多次失而复得。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16日,中国第9军军长郝梦龄、54师师长
刘家麒在红沟西北高地督战时殉国。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22日,日军华北方面军急调萱岛支队增援;10月24日,使用毒瓦斯、燃烧弹再次发动进攻。10月26日,娘子关失守,日军占领寿阳,沿正(定)太(原)路西进,威胁太原。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2日,
卫立煌下令部队转移阵地,固守太原,忻口遂失。是役国共两军密切配合,阻敌23天,据国民政府战报宣布,消耗日军二万余人,中国军队也有大伤亡。
遗址特点
忻口的地形总体来说是“两山夹一口,滹沱中间流”,两山指的是东面的灵山和西面的金山,两山之中是由滹沱河冲刷形成的一条长达10千米的峡谷,南北连接忻定盆地和原平盆地。由雁北进入太原,这里是最短的交通要道和战略咽喉,是晋北通往太原的门户,保护太原的重要屏障,与雁门等雄关险隘一样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忻口战役遗址现有忻口战役纪念碑、忻口抗战纪念馆、战备窑洞、郝梦龄将军指挥所、204高地遗址、日寇所造罪证碑等,除部分窑洞坍塌外,其余的基本都保存完整。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至全民族抗战爆发前,在忻府区忻口镇忻口村的红崖湾和后沟处,共修筑宽约3米,高约4米,深约20米的窑洞47孔,门为石券,其上有跺口,券门上方有“第X号”字样的横匾。忻口战役期间,中国军队充分利用这些窑洞指挥作战、储放军火、安置伤员、隐藏战马,发挥了重要作用。现窑洞保存基本完整。
主要建筑
战备窑洞
战备窑洞在忻口村北的后沟至红崖湾,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至抗战爆发前,用款11万余元,共筑成窑洞47孔。每孔窑洞宽约3米,高约4米,深约20余米。石头水泥结构。洞门若城门状,门洞之上有石垛,垛下有“第X号”字样的横匾。忻口战役进行期间,中国军队充分利用这些窑洞,指挥作战、储放军火、安置伤员、隐藏战马,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其中第9号窑洞为国民党将领陈长捷的指挥所,第6、第7号窑洞还分别书有“办公室”“民国二十六年夏日第二十五团二营”等字样,当是团、营驻地。与其它窑洞相比,“办公号”的进深要浅得多,轻易就可以看到顶端石壁。而普通的窑洞则深不可测。有些相邻的窑洞实际上是两两相通的,那些相通的窑洞会在拱门上并列两洞编号。最北端两个窑洞就同时都刻有“第一号第二号”。总指挥兼第九军军长
郝梦龄将军曾在这里指挥作战。
204高地
204高地四周山岭起伏,沟壑纵横,群岭把忻定盆地入口处的10千米正面,分割为两个管孔通道,南怀化和忻口作为左右通道上的两个小村,恰如两只鸟瞰忻口的眼睛,战略咽喉位置不言而喻。当年这里是忻口战役战斗最激烈的地方,一昼夜易手13次,守军第四团在经过反复冲杀后一度只剩下百余人。204高地下,杂草掩着一条小路,少有人踪。当年日军曾架起四挺轻机枪封锁此路。总指挥兼第九军军长郝梦龄将军于此处受伤,后壮烈牺牲。
纪念碑墙
忻口战役遗址标志碑体面向公路而立,位于战备窑洞前,紧贴在山根底下。1986年,忻州市人民政府立。向阳的一侧是以忻州市委、市政府名义撰刻的纪念碑文《忻口抗战记》,背面是部分阵亡将士名单。
忻口战役纪念墙,位于忻口村外的一条沟里,108国道边土山上。一座十米多高的白色高墙矗立,汉白玉的四方墙座,墙的正面是“忻口战役纪念墙”题词;下面是一组夜袭阳明堡机场、忻口炮战浮雕;右侧面是阵亡的部分官兵姓名,有共产党军队的,也有国民党军队的。这样的记录在国内少有。再转过一侧,是忻州市委、市政府撰写的纪念碑文。上面写明了参战军队,战争的惨烈,“尤以204高地战斗最为惨烈,一昼夜间敌我互易阵地达13次之多,迫敌三易其前线(联队)指挥官。”碑文还记录了
毛泽东对该战役的高度评价。
文物遗存
罪证碑
罪证碑,日军侵占忻口后,分别于忻口村和下王庄村的公路旁,为炫耀其“战迹”所立的两通石碑。立在忻口村东公路旁的石碑上书“忻口镇战迹”;下王庄公路旁的石碑上书“忻口镇战迹”(正面)“昭和十三年一月北川部队建之”(背面)两通石碑,是日本侵略者侵略中国的铁证。
历史文化
忻口战役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初,日本华北方面军坂垣师团约三万余人,由北至南直取太原。为抵抗沿北同蒲南下的日军,国共两党浴血奋战,23天内共歼灭敌人两万余人,取得了抗击日军的一次巨大胜利。忻口战役是抗战初期在华北战场中规模最大、历时最久、战斗最烈、伤亡最多的战役,也是国共两党游击战、阵地战配合作战最为成功的典型战役。此役破坏了日寇的嚣张气焰,使其企图“30天拿下山西,3个月消灭中国”的妄想化为泡影,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的斗志和士气,在中华民族的反侵略爱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历史价值
忻口战役期间,中国军队充分利用忻口战役遗址的窑洞指挥作战、储放军火、安置伤员、隐藏战马,发挥了重要作用。忻口战役遗址已成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山西省第一批省级红色文化遗址。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忻口战役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获荣誉
2005年,忻口战役遗址被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4年,忻口战役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
2021年,忻口战役遗址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红色文化遗址。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交通信息
自驾:自山西省忻州市
忻府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忻口战役遗址,路程约33.4千米,用时约5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