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反转是有功能的雄性或雌性个体转变成有功能的反向性别个体的现象。性反转只发生在
生殖腺性别水平以及由此引起的表型
性征的变化,而不涉及
染色体性别。
南非爪蟾孵化后的一定时期,在
雌激素处理下,可使雄蟾发生完全、持久的性反转,成为能生育的雌蟾。但这样的雌蟾与ZZ雄蟾交配,所得后代均为雄性,说明性反转实际上只涉及表型性别的转变,而
染色体性别并未改变,仍然为ZZ型。
雄性激素对
异配性别的雌体胚胎,没有性
反转作用。
鸟类在自然或实验的条件下也可出现性反转。鸟类雌性
生殖腺发育不对称,即只有左侧卵巢发育,并具功能;右侧卵巢保持在原基状态。如果雌鸡左侧卵巢发生病变受到损坏,则右侧
未分化的卵巢便转变为睾丸,从而变成能生育的雄鸡,出现“牝鸡司晨”的现象。如果在孵化的早期阶段,用
雌激素处理
鸡胚,可引起遗传学上本为雄性的
胚胎出现不同程度的雌性发育。但这种性反转不是
永久性的。在
自然条件下,
公鸡变
母鸡罕见得多。
只有
雌鸟才存在
生殖系统发育不对称的现象。鸟类胚胎的生殖腺来自于
生殖嵴,生殖导管则来自于苗勒氏管和沃夫氏管。在雌性中,左侧性腺和
苗勒氏管发育成具有功能的卵巢和
输卵管,而右侧保持原基状态,这是为了保持体重利于飞行而进化出来的。在雄性中,性腺和沃夫氏管则发育成对称的、双侧生殖系统,而苗勒氏管退化。
鸟类的性别虽然最初由
性染色体决定,但性别的分化则在孵化阶段中受
性激素所控制。正常情况下
ZW胚胎的雌性
生殖腺优先发育并分泌激素,是这些激素促使雌性特征发育,同时抑制雄性生殖腺的发育;ZZ胚胎则相反。因此如果在孵化的早期阶段,用
雌激素处理
鸡胚,可引起雄性胚胎出现不同程度的雌性发育。
由于成年母鸡体内只有左侧的卵巢输卵管发育,一旦它在外界刺激下病变损坏,则不再能产生足够的激素,这时右侧未分化的
生殖系统原基不再受到激素的抑制,便发育为睾丸,母鸡从而变成能生育的公鸡,就出现了“牝鸡司晨”、“鸡化”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