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话
流行于惠城区及东江流域部分地区的本地方言
惠州话,又称惠城话、府城话、祯州话。惠州话是流行于广东省东江中上游的本地方言,属于粤客家语种,惠州话形成和传承距今至少一千五百年,据考证,惠州话的产生比客家话的产生早五至六百年(约东晋前),与粤语中的广府话同为岭南的方言始祖之一,主要流行于东江流域地区。是一种颇具特色的语言,具有包容性,与客家话、广府话等都有相通之处。
语言简介
惠州话是地地道道的客家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客家语系次方言。惠州话是客家地区的语言受粤语影响,逐步演变为既保持客家话的若干特点又吸收粤语某些因素的一种特殊方言,有22个声母(含零声)、50个韵母,7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使用惠州话人口约34万人(户籍人口),主要分布在桥西、桥东、江南江北、龙丰、河南岸等6个街道和三栋、汝湖2个镇。惠州话在1987版《中国语言地图集》B15图单独被列为客语八大片之一的惠州片,2012年版则将其划归为粤台片的梅惠小片,所以惠州(惠城区)方言的语言学系谱为汉藏语系—汉语族—客家语—粤台片—梅惠小片。
惠州话的形成和传承,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惠州话主要流行于惠州市惠城区及东江流域部分地区。作为中国岭南的方言之一,惠州话既与广府话相通,又深受客家话的影响,独具特色。惠州话是惠州历史上最为悠久的一种地方方言。从流行区域来看,明清以前,覆盖整个惠州市域,因惠州古称循州,所以也称“循州话”;明清以后,则主要集中在惠州城市中心区域、博罗县城罗阳古镇,惠城区的所有镇(街),惠阳区、惠东县的部分镇(街)、博罗县的半数镇(街)等。惠城区范围内,从古至今都是说惠州话的。
惠州本地话是指惠城区本地居民所讲的一种与广州话和兴梅客家话均有较多异同的方言土语,或称惠州话,说该方言的居民没有明确的客家意识,而其方言无论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都与客家话、粤语有着密切的联系和较为系统的对应,故其方言归属和性质到目前为止尚有争议。惠州话具有更多的客方言语音成分,与客方言在诸多典型音韵特征上保持一致,而粤语普遍存在的不少重要特征,惠州话并不具备;词汇上则客粤杂糅,粤语成分略占优势。有的人认为它属客家方言系统,也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它属粤方言系统,当地人一般认为是独立的一种话,海丰人则称这种话为“尖尾话”、“客白话”。最早提出惠州话归属问题的可能是清末翰林赖际熙(1865~1937),他认为惠州话是‘土客相间之语’,大概是意识到惠州话与他所熟悉的‘客语’有所不同”。
著名语言学家、北大教授岑麒祥在《中国语文》1953年第4期《从广东方言中体察语言的交流和发展》的论文中,把惠州(惠城区)与嘉应州并列为客家音系的代表点。著名方言学家、北大教授袁家骅主编的《汉语方言概要》也把惠州在内的东江地带排除在粤方言分布之外。1987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将广东中部龙川、河源、连平、和平、博罗五县划归客方言的粤中片,把与惠州地缘相近的博罗罗阳、福田及连平隆街等,独立划为“惠州片”。但有学者持不同意见。1987年12月,南开大学中文系刘叔新教授在提交给中国语言学会第四届年会的论文《惠州话系属考》中,认为惠州话应属粤方言中的东江系。华南师大周日健教授在1990年12月出版的《新丰方言志》中论证了水源话是“客家话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同时指出,“就现代音韵系统来说,惠州话跟水源话一样,应归属于客家话。”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詹伯慧教授在《新丰方言志·序》中赞同周教授的论述,并指出:“关于惠州话(市内)的归属,语言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志根据惠州话中存在某些近似粤语的因素而把它看作是粤方言的一种地方话;我和我们《珠江三角洲方言调查报告》编写组的同志们,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的记录,始终认为惠州话(市内)宜看作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客家话,从总体特征看,属于客家方言,但是某些语音现象有跟粤语相同之处(如有撮口韵y,y-等),这不妨看作是受粤语影响的结果。”
惠州话越靠近操惠州粤台片客家话(惠阳话)的镇或与之混居的镇,其口音就越多粤台片客家话的特点,不妨可以看作这是语言相互影响的必然结果,一般相处过一段时间的情况下,惠州话跟粤台片客家话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交流。
发展历史
历史渊源
惠州话是惠州历史上最为悠久的一种地方方言,自其形成之日起,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惠州近两千年惠州地域文化发展载体中的主体。
先秦岭南俚獠混杂,秦始皇统一岭南后最大的困难是语言障碍:“虽置郡县,而语言各异,重译乃通。”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和推进民族文化融合,秦始皇曾将中原人民迁来岭南,与土著人杂居。据唐代循州进士韦昌明为龙川越王井作记时曰:“秦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与越杂处,而龙川有中县之民四家。昌明祖以陕中人来此,已几三十五代矣。”也就是说,秦始皇时迁来岭南的中县人大多居住在桂林、象郡及南海郡西部,到南海郡东部东江流域很少,龙川县治仅有四家,其它地方更是凤毛麟角。秦末汉初,赵佗又在岭南称王,“绝新道以待诸侯变”,闭关锁国近百年,故秦汉时外地语言对惠州古方言影响很微。
对于秦汉时期惠州古方言的音韵特点如何,因年代久远和缺乏文字记录,己无可考。但入唐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中书舍人崔沆因其从妹夫告发郭淑妃弟阴事,被拖累贬为循州司马来到惠州后,因不懂惠州土话,“时循人稀可与言者”,无法与本地人沟通,整天闷在贬所。入宋后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贬来惠州,也深受语言障碍之苦。跟随他来惠州的儿子苏过为此写了二首反映听不懂惠州方言的诗,其中有几句曰:“茅茨谁氏居,鸡鸣隔林丘;…但苦舌谈,尔汝不相酬。”;“未著绝交书,已叹交游绝;门前空罗雀,巷语纷舌。”也就是说苏轼父子来到惠州,尽管左邻右舍“巷语纷舌”,非常热闹,但苏轼父子因不懂“南蛮?舌”的惠州方言,无法与惠州父老“相酬”交往,自家门前空可罗雀。从以上事例说明,早在客家语系形成之前,惠州已通行一种独特的,难听、难懂、又难学的本地方言。
入清后,身为客家人的和平县进士徐旭曾,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主讲惠州丰湖书院,在论述客家方言与惠州方言的差别时曰:“客人语言虽与内地各行省小有不同,而其读书之音甚正。故初离乡井,行经内地,随处都可相通。惟与土人风俗语言,至今仍未能强而同之。……土与客风俗语言不能同,则土自土,客自客;土其所土,客吾所客,恐再千数百年,亦犹诸今日也。”徐旭曾是历史上第一个系统论述客家问题的学者,他早在190多年前已把客家方言和惠州方言分开,不能等同而论。惠州方言大体只集中在东江流域的归善、博罗、河源、龙川四县城区及其附近农村通行,著名语言学家、南开大学刘叔新教授称其为“惠河语系”(即以惠州、河源为中心一种语系)。除此之外,最也没有其它通行惠州方言的民系。而东江流域这四个县,恰恰是缚娄古国的所在地,这很难说是一种巧合。
形成过程
惠州话的形成涉及两种汉语方言的交融。惠州话既像粤语,又像客方言。它的底层原是客方言,受强势的粤语广府片的影响而变成今面貌,其实际过程可能是当地客家人习得粤语。从粤语角度说,惠州话可看成是粤语传播到惠州,与当地客方言融合形成的粤语的变体,是分化现象;对客方言来说,则是该地客方言受外来的粤语影响,形成客方言的一个变体,也是分化。就其本身而言,是两个源语言融合聚变的结果。
东江一带的居民,不仅来自江西、福建,更多的是来自现今的梅州。粤东客家人的播迁,其中一支先进入龙川、河源一带,经由东江迁移至珠三角丘陵地区,由此延伸了长达数百公里的客家居民区,即惠河片客方言区,并形成了龙川、河源以至惠州、博罗一带的客家话水源音。在东江一带,来自梅州和赣南两地的客家移民和原住民长期杂居在一起,他们所说的客家话,理应经过一个混化的过程,才产生了既区别于梅州话又区别于赣南话的客家话,即惠河一带的客家话水源音。因惠河一带的客家话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可以扩而大之,把惠河片凡具有这些相同特点的客家话都称为水源话。东江是广东珠江的三大水系之一,其下游是客方言区和粤方言区交汇之处。客家人和广府人得东江航运之便,历史上常有来往.。珠三角是广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粤语处于强势,粤方言对客家话的影响就必然会更多一些,惠河片客家话的水源音也就不免渗入一些粤语的字音和词汇。惠州话既保留了赣南客家话的某些痕迹,又接受了粤方言的不少影响,形成了既不同于梅州地区客家话,又不同于赣南地区客家话的特点。而惠河片客方言水源音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又正好反映出粤东客家人沿东江向西播迁,与粤方言区民众广为接触和相互交流,而受强势粤方言的影响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据《广东省志·方言志》记载:珠江三角洲及沿海一带的商品经济逐步发展起来,通行于这些地方的粤语和闽语便随着经济交往而向粤北、粤东北及东江流域的客家地区渗透。渗透的结果,是一部分客家地区的语言受粤语影响,逐步演变为既保持客家话的若干特点又吸收粤语某些因素的一种特殊方言,如惠州话也有一部分客家地区的人们既接受了粤语或闽语,又保持着客家话,对外交际用粤语或闽语,内部交际则用客家话,成为“客粤双方言区”或“客闽双方言区”。
处于粤客交界地区的惠州片方言,从地理位置上看。惠州市近邻东莞与广州,两地交往向来频繁,尤其在广州话在惠州城内更是通行无限。惠州客家话的这些特点显然是粤方言长期渗透、影响的结果,难怪有些人在将惠州话到底归为粤语还是归为客话的问题上觉得为难。
惠州语言
狭义的惠州话特指惠州旧城里(包括原惠州府城桥西街道办事处和原惠阳县城县城桥东街道办事处)的老居民使用的方言。旧城以外的惠阳、惠东等地主要说惠阳话。其中惠阳95%以上的人讲惠阳客家话(惠阳话)。
境内通行的汉语方言主要有客家话、福佬话(闽语)和白话(粤语)。各方言的分布大致与周边的方言环境相一致。客家话粤台片惠阳话是惠州市第一大汉语方言,这与市境固有的人文历史背景和长期与其北边的客家地区梅州、韶关、河源等地密切往来有关。东边的汕尾市主要讲闽语,故市境的东部地区有讲闽语的。西边的广州市、东莞市主要讲粤语,故西部地区有讲粤语的。另外,博罗、龙门还有一部分人讲“本地话”。
随着社会的前进和新事物的不断涌现,惠州市境内的汉语方言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新词的引进和一些旧词的退出。同时,客家话、福佬话和白话词语也在交流中相互吸纳应用。这样就使得几个方言的一般词汇都有一定的变动。
由于普通话的推广和较多外来人(特别是外省人)的进入,惠州市境内使用汉语方言和普通话的情况也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在惠城区内,变化相当大,在公共场合,方言的使用率已大大低于普通话的使用率。各县城内方言的使用率也有降低趋势。
代表音
惠州话没有标准音之说,但由于学者们研究该方言时,通常采取以原府城桥西和原归善县城桥东老居民的发音及词汇作为研究材料的来源,故认为上述两地居民的发音为其代表音。
音韵
声母
惠州话共有声母21个(包括零声母在内)
pp'm fvtt'nltsts'stɕtɕ' ȵɕkkʼŋh θ
[ŋ]只见于洪音前,[ȵ]只见于细音前。[tɕtɕ'ɕ]只见于细音前,[tsts's]和[kkʼh]见于洪音前,也见于细音前。
韵母
惠州话的韵母共57个:
上表同一横行韵尾相同(第一行为开尾韵),同一竖行主要元音(和介音)相同。从上表可以看出,惠州话的合口韵和撮口韵不多。
声调
惠州话的声调共有7个:
与粤客比较
声母方面,惠州话把中古微母字无、武、舞、侮、文、闻等字念为﹝m﹞,这与广州话相同,而与梅州市的念为v(梅州市有少数的字念为m)不同。中古的轻唇音字,在梅州话中,有一些念为p组,保存古无轻唇音“的残迹,如肥、辅、釜、符、缝等字有许多客家方言点为重唇音,惠州蛇佬话念肥为f、辅为b、斧为不、符为h、缝为h,与广州话相同。惠州话不存在梅州话k组声母,在齐呼韵母之前读为e)(舌面中音)的现象,刘叔新认为这是它与广州话不同,与客家话不同的一种表现。中古的溪母字客家话念为k´,基本上不念为f,惠州话把课念为k、科念为k、苦念为h、裤念为h、快念为f、块念为f、奎念为k、宽念为w、款念为k等,不近于广州话。中古的全浊音声母字,惠州话全读为送气清音,这与客家话相同。
在韵母方面,一些主元音为i的韵母,在广州话读为﹝aa﹞,如巾、人、金、心、急、笔等,但惠州话读为i-,与客家话相同,而不同于广州话。一些以﹝a﹞或﹝e﹞为主元音的字,在广州话读为﹝i-﹞如篇、建、剑、廉、业、甜、店、显、跌、列、揭、盖等惠州话念为﹝a﹞(或e),不与广州话一样念为﹝i-﹞。中古梗字的文读音,惠州话念为﹝n-﹞尾,如“成、姓”等字,这与广州话不同,梅州话将这些字也都念为-n。曾字冰、兵、蒸及其相应的入声韵字色、力、绩等也都念为﹝-n﹞、﹝-t﹞韵,这一点客家话相同。
止撮的三等韵支、之、脂、微等韵字,广州话读为﹝e﹞,惠州话则读为﹝i﹞,这也与客家话相同。不过,粤语区也有许多方言(如中山)也是这样的。应该指出,粤方言的﹝i﹞韵字之所以念为﹝e﹞,是在较为晚近的时期由i变来的,这,我们称之为韵尾的“繁衍化”,即:i>ei惠州话中,同样没有y>θy的变化。惠州有y韵母,大部分客家话没有(大埔、陆河及诏安等地客家话有)。y可以用为介音,有yen、yet(古代的仙、先、元及相对的入声韵念此音),也有yőŋ、yők韵母(古阳韵和江韵的庄组字及其相对的入声韵字念为此音)。惠州话中,没有像梅州话那样的﹝ii;﹞韵母。这些韵字念入﹝i﹞,这一点,与广州话相同。中古的哈、泰韵字(除戴、态、乃、猜、孩等字外)台、才、在、彩、耐、再、奈、蔡等念为﹝oi﹞,这一点,惠州话也与广州话相同。客家话这两韵念﹝oi﹞的字较少。
惠州话既区别于梅州话又区别于赣南话,又深受粤方言的影响,但因保留着客方言的基本特征,属于客方言的一个分支。受赣南客方言的影响,表现在惠州话有7个声调,去声分阴阳,阳去的调值为31,还保留了少量赣南客家话的读音,如“食紧”的“紧kin”,“一介”的“介kai”。受粤方言影响,惠州话有撮口呼y;中古微母字在如无、武、舞、雾、侮、文、问、闻、万、物、望等,在惠州话读m;客家话普遍的情况是阴入低,阳入高,而惠州话是阴入高,阳入低;客家话有些声母为kÁ的字音,惠州话读f,如“科”、“宽”、“快”、“阔”等。惠州话有不少词语更是直接从粤方言吸收过来的,如“看”叫“睇”,“给”叫“畀”,“骂”叫“闹”,“睡”叫“瞓”,“鸟”叫“雀”,“明年”叫“出年”,“中午”叫“晏昼”,“清早”叫“朝早”,“倒闭”叫“执笠”,“鞭炮”叫“炮仗”,“上学”叫“返学”,“祖母”叫“阿嫲”等。
与海陆客家话比较
台湾把海陆客家话称为“海陆话”。海陆丰客家人早在清朝康熙、雍正时期就有大批人渡台谋生。由于当时的海陆丰属于惠州府,所以台湾人又把海陆丰话称为“惠州话”。
自身特点
惠州话的语音还独具自己的特点,如:《广韵》非敷奉母过半的字,晓匣母合口的部分字,惠州话读h声母,客、粤方言一般不读h声母;惠州话有舌尖前浊擦音z,客、粤方言没有这个声母;《广韵》流开一侯、臻开一痕、曾开一登德各韵,惠州话一般读齐齿呼,客、粤方言不是齐齿呼;惠州话有鼻化韵;合口字较少;以为主要元音的n、t、、k韵母字较多。
词汇
与普通话比较
(1)保留了不少古语词,如:面(脸)、颈(脖子)、翼(翅膀)、禾(稻子)、食(吃)、饮(喝)、噍qiào(嚼)、行(走)、徛(站)、着(穿)、睇(看)、揩(挑)、乌(黑色)、晏(晚)、朝(早晨)、昼(中午)、竹篙(竹竿)、衫裤(衣服)、斯文(文雅)、卒(搓)等。
(2)单音节词比较多,如:被、鞋、袜、衫、裤、钮、尾、眉、皮、云、味、窗、色、凳、蔗、蜢、识、知、阔等。
(3)有些词素的次序和普通话不同,如:鸡公(公鸡)、鸡乸(母鸡)、菜干(干菜)、宵夜(夜宵)、人客(客人)、狗古(公狗)狗刺(母狗)、钟意(喜欢)、紧要(要紧)、药膏(膏药)等。
(4)有些词素一部分跟普通话相同,一部分不同,如:番薯(红薯)、手袜(手套)、袜(袜子)鼻拱(鼻子)、单车(自行车)、金瓜(南瓜)、头毛(头发)、几多(多少)。
(5)有些词和普通话意义范围不同,如:爱——惠州话除有“喜欢”之意外,还表示“要”,如“爱多一斤”即“多要一斤”;普通话无“要”义。食——惠州话有“吃”(食饭)、“喝”(食茶)、“抽”(食烟)之意,普通话则不能说“食茶”、“食烟”。肥——惠州话可用于形容人和动物,普通话只限于形容动物。水——惠州话除指“水”外,还用于指“雨”,如“落水”(下雨);普通话无“雨”义。面——惠州话只指面条,普通话还指杂粮制的成品(棒子面、小米面)及碾成粉末的东西(胡椒面儿、药面儿)。杀——惠州话“杀人”叫“杀”,杀动物不叫“杀”,叫“劏”,如:“劏猪”;普通话则杀人杀动物都叫“杀”。
(6)由于惠州极少下雪,故惠州话中冰、雪不分,“冰”用“雪”来表示,如:雪条(冰棍)、雪柜(冰箱)、滑雪(滑冰)、雪糕(冰淇淋)、雪藏(冰镇)等。
与粤客区别
与客、粤方言比较,惠州话的词汇和客家方言相同的比较多,如担杆(扁担)、糕(糕点)、荔果(荔枝)、包粟(玉米)、日头(太阳)、火蛇(闪电)、督水(淋雨)、寻(找)、㧡(挑)、掌牛(放牛)、乌(黑)等;亲属称谓基本上和梅县话同。部分词汇,惠州话也同广州话,如牛乸(母牛)、蠄蟧(蜘蛛)、瞓觉(睡觉)、睇(看)、畀(给)、笧刂(涮)、哴口(漱口)、劏(宰)、倾计(闲谈)、闹(骂)、噻(浪费)等。但体现粤方言特色的词汇如“喺”(在)、“菜”(在)、“行系”(还是)、“咗”(表示动作的完成体),惠州话都没有。还有不少词惠州话、客家话、粤语三者说法相同,如靓(漂亮)、徛(站)、番枧(肥皂)、旧年(去年)、乌蝇(苍蝇)、遮(伞)、手指公(大姆指)、月光(月亮)、车大炮(吹牛)、烂(破)、细(小)等。此外,惠州话也有自己特定的词汇,如闲惹(东西)、奈殊(谁),贡(这么、那么)、盖呢[ni](那些)、耐督(里面)、后背(后面)、面出(外面)、上高(上面)、下底(下面)、恇(怕)、捉(介词“把”)等。
惠州话受广州话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但其中与客家话相同而与粤语迥异的特殊基本词语俯拾皆是。例如:(斜杠前为惠州话中的客家话词语,斜杠后为粤语,括弧是普通话,上面已列举过的从略)
边唇/边皮(边边上)马路唇/马路边田唇/田基
河唇/河边井唇/井边碗唇/碗边
镬唇/镬边乌骚骚/黒刮刮碗厾/碗底
摆摆/次次(每次)头摆/上次下摆/下次(下一次)
呢摆/呢次(这一次)百打百/成百成百本打本/平本
万打万/成万成万年打年/成年成年千打千/成千成千
碗打碗/成碗成碗只打只/成只成只闲了了/(无对应词语)
爆跟蚣/爆拆泼泼跌/(无对应词语)煏酒/蒸酒
背褡/背心猋来猋去/跳来跳去摈捠侈扯/拉拉扯扯秉秉跳/伐伐猋(蹦蹦跳)摒(秉)屎/伆屎乒粦挷啷/乒乒嗙嗙
背褡/背心半做嫽/半做半玩驳脚(女)/翻生女
驳山歌/对山歌鼻脓镜/鼻哥窿(鼻窦)破篾/削篾条
焙燥/焙干铺板/床板马荠/马蹄
毛辫/辫冇定着/未定眠床/床
冇刮煞/唔得掟木笃/呆滞眠落/训低
面钵/面面臭臭/(无对应词语)凑阵/作伴
妹家/外家殁头殁脚/(无对应词语)饭瘌/饭焦(锅巴)
打花/开花打禾/脱谷同阵/一齐(一起)
打斗四/聚餐吊望/睇水(放风)打大捞/(没对应词语)
打团/结成团打露水/打雾水打缺/打崩
打空手/空手打仔/结仔打斜/放侧
董穿/捅穿冻冻跳/嗙嗙声涿水/淋雨
厾尾/最尾钉被/绗被掇/捧
肚胈/肚大力牯/大力佬偷嫽/偷懒
头牲/畜生拖箱/柜桶断餐/冇米落镬
脱爪/脱身摊冷/摊冻(凉一凉)天光朝/天朝(明天早上)
奈边/边处(哪里)奈呢/边度(哪里)奈只/边一个(哪一个)
奈殊(谁)/边个耐/禁(结实)喃喃长/泥泥长哝哝走/(无对应词语)泥团/一旧泥尿勺/尿壳
年三夜四/年晚时候糯斗/粉筛系爱/系要(就是要)
嫩稚稚/嫩恤恤逻亲戚/探亲逻人/探亲
逻新屋/睇新屋老实伯/老实人撑嘴/顶嘴
缆缆担担/拖拖拉拉冷淮淮/冻辣辣冷镬死灶/冷镬冷灶
瘌瘌揪/(无对应词语)岭岗/山岭脚/山脚了家伙/弊家伙敛水/干水溜苔/青苔
跉/转;次(量词)戾戾转/凼凼转凉水/凉茶
箩卜杠/腌萝卜捋捋脱脱/脱脱离离錑头牯/(没有对应词语)
踘/躐(追)踘上踘下/躐上躐下诘诘跳(条)/呱呱叫
颈筋/颈鸡核/鸡子结石壆/砌石壆
紧飞紧高/越飞越高紧行紧远/越行越远紧做紧好/越做越好
瘑么(魔)绝代/死绝种(断子绝孙)赶烧赶热/趁热
讲到厾/讲到底各在/各个揩枷/(无对应词语)揩秧/担秧掼/挽乔/踎(蹲)
俭/悭缺牙/崩牙瓦析sak45/瓦片眼窊窊/眼抠抠(眼睛无神)眼铲铲/眼光光(干瞪眼)硬秉秉/好硬
硬钉钉/硬掴掴(硬梆梆)硬翘翘/(无对应词语)(臭)啮/怪味
后背/后便枭/毒心(横蛮)枭人/害人
枭横/霸道遮阴/挡阴戆牯/傻佬
撮/讹骗(骗人)炙日头/晒日头掌牛/睇牛
转妹家/返外家尽命/搏命臭风/沤坏
(臭)馊/宿味手窊窊/手拿拿上紧/着紧
日头瘌/日头红日头转影/(无对应词语)掇/捧(端)
摊冷/摊冻(凉一凉)脱爪/脱身奈边/边处(哪里)
奈殊(谁)/边个涿湿/撘湿(被雨淋湿)岭岗/山
岭脚/山脚沥/小圳濂濂捡捡/全部食晒箩隔/盒箩(有盖的竹筐)挂纸/拜山(扫墓)骑把/竹扫把
糠头/老糠(稻谷壳)炕燥/炕干(烘干)渴h?蘅t21/廥(疲劳)
湖洋田/烂洴田腈肉/瘦肉正?鬛a?耷213/倒(把容器向下倾)
摄/捧(端)癞哥/癞(疥疮)缆缆担担/浪浪赖赖(形容长且下坠)
冷淮淮/冻辣辣箩头担/担满两箩箩箩拖拖/拖拖赖赖
乱猋/乱闯郎郎濑濑lai31lai3/乱晒龙(乱糟糟)
捋捋脱脱/脱脱离离(松脱不稳)鲁基/哴基(一种蕨草)
蔂/竹篱(盛鱼工具)贡脓/化脓脚骑骑kia35kia35/跛下跛下(一拐一拐)
骑kia35把/竹扫把旧饭/剩饭瓦析sak45/瓦片青粼紧贡/青幽幽(水深蓝可怕)寻来寻去/搵来搵去
拆债/还债撮把戏/弄把戏豺/为食
豺狗/狼狗食净饭/食白饭食顺/饮汤
塞厾/塞后路样边/怎样(怎么样)样边办/怎办(怎么办)
样边样/怎样(怎么样)恶豺豺/凶神恶煞乌颓颓/黑墨墨
豺削/好削(无对应词语)臊肨肨/好臊煞厾/结尾食禄/口福塞厾/断后路索汗/吸汗
…………
惠州话还有许多固定词语,也是向客家话倾斜,如:“半只婿郎半只仔;殁手殁脚;冇得刮煞;冇手窊癞;木匠揩枷——自作自受;火屎炭打锣——乌啄啄;打锣都寻唔到;担担揩揩;东摄日头红,西摄雨重重;南摄三夜,北摄就射;枕下心肝问下天;偷食油麻嘴角乌;紧飞紧高;赶头毛乌,无好等头毛白;讲得天花龙凤,做出来哥魔绝代;揩屎冇偷食,揩糖手指挖到直;赶烧赶热;姐婆偷锅铲——手势惯;船头恇鬼,船尾恇贼;人爱人打落,火爱人烧着;床头打交床尾和,中间激死丈人婆;食爷(父亲)饭,着爷衣;一代姑二代表,三代闲了了”等。再就是男女的生殖器官与骂人的话,全都是客家话。
由上可见,惠州话与粤语迥异而与客家话相同的特殊基本词语,远远超过专家们所定的200条,其向客家话倾斜而与粤语较疏远的情况明显,其客家话词语的基本格局并没有变,骨子里还是客家话。
特色词汇
白公,阿白,白婆(逝去的曾祖母)意思分别为(外)曾祖父、(外)曾祖母。
阿公(阿爷),阿婆(阿嫲),意思分别为奶爷、奶奶。
姐公,姐婆,意思分别为姥爷、姥姥。
老窦(爸爸),老奶(妈妈),意思分别为爸爸、妈妈。
阿哥,老弟,阿姊,老妹,意思分别为兄弟姐妹。
阿伯,阿娘,意思分别为大伯、伯娘。
阿舅,阿,意思分别为舅舅、舅妈。
布,女世,意思分别为儿媳妇、女婿。
丈公(称人佬),丈人婆(称人婆),意思分别为丈人、丈母娘。
叔伯阿哥(老弟、阿姊、老妹)意思分别为堂兄(弟姐妹)。
姑爹、姨爹,意思分别为姑父、姨父。
托领,意为无用的,带些许感叹之意。
膊头,意思为肩膀。
伢仔,意思为婴儿。
痴线,意思为神经病。
细佬哥,意思为小孩子。
阿兴仔,意思为逗13(作贬义用)。
衰家宝,意思为没长进的人。
阿介,意思为惠州府地区的闽南语/福建话。
疍家仔,意思为水上人家。
掌牛,意思为看牛,放牛。
鸡婆,意思为失足妇女。
生冷硬,意思为固执的傻子。
头拿,头拿壳,意思同为头。
鼻公,意思为鼻子。
手指公,手指仔,意思分别为大拇指、小拇指。
大髀,脚跟,脚腩肚,肚拔,肚腩,屎臀,仰头,逆门头,意思分别为大腿、脚后跟、小腿肚、肚子、肚腩、屁股、抬头、额头。
阿嬷叫,意思为用装在铁勺子的面糊裹着白萝卜、猪肉等馅料,油炸而成的小吃,加或不加蒜头醋都别有一番滋味。
萝卜杠,意思为用盐腌制过的的白萝卜。
腌咸酸,意思为用糖盐腌过(大概是几个小时,与萝卜杠腌制的方法、时长不一样)的萝卜、水果或其他瓜类。
地豆,意思为花生。
逆糍,意思为惠州城的一种糯米糍,是用炒熟的糯米粉加开水揉成面团后,包上炒黑芝麻(碾碎)、炒花生米(去红衣+碾碎)以及白砂糖,香甜绵糯。
鸡芹,意思为鸡肾,“芹”其实为普通话里的“胗”。
雪条,意思为冰棍。
昂菜,意思为通心菜
番薯,意思为地瓜。
玛仔,意思为沙琪玛
饭laak,意思为锅巴。
大龙粄,意思为当地用黄糖做的一种喜庆用年糕。
马慈仔,意思为马蹄(一种水生植物的果实)
包粟,意思为玉米。
,意思为茄子。
顶高,下底,意为上面,下面。
厅下,灶头,狗窦,拖箱,头,牙擦,担竿,瓷钢,壁缩,其嚓,乌蝇,蜞蝻,鸡,哪儿,样边,煮野,头先,今下,带头,瞓觉,行街,返学,洗身,摆酒,茶,执笠,睇病,屎,扑街,吵交,打交,走佬,倾计,汁嘴,烧炮仗,起屋,泼扇,担遮,倒啦沙,发烂渣,瘦莽莽,哦活,乌哩墨黑,麻领烦,嘴结结,车大炮等。
语法
名词
前缀“阿”置于亲属称谓或姓名之前。“老”用于对弟妹的称呼,如老妹、老弟。后缀“□”[]相当于普通话的“儿”和“子”,也有用于姓氏之后,表示亲切之意,如碟□[]、男□[]、阿刘□[]。“仔”表示“小”的意思,如刀仔、石仔。“佬”常表示从事某种职业的男性,也表示对男性的轻蔑,如剃头佬、食佬、孤寒佬、贼佬。“婆”常表示从事某种职业的女性,也表示对女性的轻蔑,如猪肉婆、接生婆、肥婆、衰婆。“牯”(用于畜牲)、“公”和“乸”(家禽家畜都用),表示动物雌雄,如牛牯、鸡公、鸭乸。
代词
人称代词复数表示较特殊,不是在单数后加词尾,而是以声调的改变来表示,例如单数的“你”,发音为[ni],而复数的“你们”,发音仍是[ni],但调值从213变为35。另外,指示代词近指用“呢”[ni]表示,相当于普通话的“这”(下文“相当于”的字,均指普通话),如呢[ni]只(这个);远指用“盖”表示,相当于“那”,如盖[ki]只(那个)。疑问代词用“耐”[nai]等表示,如“耐只”(哪个)。
动词
在动词后加特定的动态助词表示时体。表示动作的持续,在动词后加“紧”、“稳”,如“我煮紧饭”(我煮着饭)、“佢睇稳书”(他看着书);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在动词后加“抛”,如“阿红出去抛”(阿红出去了)、“佢食抛饭”(他吃了饭)。表示经历过某一动作、行为,在动词后加“过”,如“苏东坡来过惠州”、“我食过梅菜”。
形容词
单音形容词重叠,声调不变,后面加词尾“□”[ti],表示“略”、“稍微”的程度,如:白白□[ti](略白)、肥肥□[ti](略肥、略胖)、长长□[ti](略长)。惠州话常在形容词词干后加一个重叠音节,构成形容词的生动形式。词干和后面的重叠音节有一定的配合关系,不能随便拼凑。如:白恤恤[sutsut]、黄黚黚[k‘iamk‘iam]、臭肨肨[p‘aŋp‘aŋ]、直笔笔、肥□□[tuttut]。惠州话一般还用副词“还较”、“重”、“重较”表示比较级,用“至”或“最”表示最高级,如:佢高(他高),佢还较高(他更高),佢重较高(他更高),佢至高(他最高)。
数量词
百位以上的数词,次一级的数用简称,如一百二(一百二十)、三千九(三千九百)。常用“零”、“几”、“度”表示约数,如:百零本书(一百来本书)、三千几只人(三千多个人)、四万元度(四万元钱左右)。
副词
否定副词的“冇”[mau],发音为[mau]时,相当于“别”、“不要”,如冇学佢(别学他);发音为[mau]时,相当于“没有”,如“佢冇去”(他没去)。“无”相当于“不”;“无使”相当于“不用”、“不必”。时间副词的“今下”、“今阵”、“能[niaŋ]下”、“能[niaŋ]阵”都相当于“现在”;“前摆”、“先摆”、“先牌”、“先驳”都相当于“前些时”;“呢[ni]摆”、“呢[ni]牌”,都相当于“近来”;“”,相当于“刚刚”;“过日”、“成日”相当于“一向”。程度副词的“好”相当于“很”;“还较”、“重”、“重较”相当于“更”、“还要”。范围副词的“一总”、“拢总”、“咸啪啦[hampala]”,相当于“全部”、“总共”;“梅”相当于“完”、“全”,“梅”还有扩充范围的作用,大致相当于“连……也”,如“拿梅我盖本”(连我那本也拿来);“净”、“净”相当于“只有”、“都是”、“只是”。语气副词的“颈”相当于“一定”;“直登”相当于“故意”;“无时”、“无通”相当于“难道”。
介词
表处所的“打”相当于“从”;“畀”相当于“被”、“让”;“捉”相当于“把”;“捞”、“同”相当于“替”、“跟”;“隔”相当于“离”。
连词“同”、“同霉”、“凑霉”、“捞”,都相当于“和”、“与”;“”、“讲”、“若果”相当于“如果”;“无单止”、“无止”相当于“不但”;“就”相当于“即使”。
语气词
“哩”[li]表示决断和肯定语气,相当于句末的“的”;“吗”表疑问语气;“咩”表反诘或惊讶语气;“”表叮嘱、提醒语气,“怕”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吧”;“怕啦”表揣测语气,相当于“了吧”;“咧”表建议、请求的语气;“哈”表提醒、警告的语气;“咩”用在是非问句中表反问语气;“”、“嘛”、“无”表无所谓语气,有时带轻蔑的意思,相当于“罢了”;“啫”表不满或不耐烦的语气;“哩”表缓和语气。
语序
惠州话中的“先”和“曾”(均相当于“先”)、“过头”(相当于太)、“多”、“少”等副词,放在谓语或句子后面。如:“你做先,我就来帮忙”(你先做,我就来帮忙);“我行曾,你等下来”(我先走,你等会来);“水深过头行无过”(水太深了走不过去);“食多一碗”(多吃一碗);“讲少几句”(少说几句)。在惠州话中,动词的后面如果带有数量补语和指人宾语,指人宾语既可以在数量补语前,也可以在数量补语后,后一种的例子:“我讲抛几句佢”(我说了他几句)。此外,指人宾语既可以在指物宾语前,也可以在指物宾语后,后一种的例子:“佢畀支笔我”(他给我一支笔)。
句式
比较句的句式有两种,一种是“甲+比+乙+形容词”,一种是“甲+形容词+过+乙”。后一种的例子:“我肥过你”(我比你胖)。一般疑问句,既可以在句子后面加上疑问词表示,也可以在谓语前加“有冇”表示,如“食饭无曾?”“有冇食饭?”皆表示“吃饭了吗?”
风俗谚语
本文按由惠城区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林慧文撰写的惠州地情研究专著《惠州方言俗语评析》一书,是在编纂原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惠州市资料本的基础上,再经过多年、多渠道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荟集惠州方言俗语、包括惠州话谚语、歇后语、熟语、叠词语等一千多条目,并作相应的评析,系统地剖析和展现了惠州方言中民俗语言的普遍现象和特征,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是一本比较完整的惠州地方方言俗语专集和比较有价值的地方文化资料。
事理
1、早出日头唔系天,后生发财唔系钱2、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3、近江唔好枉洗水,近山唔好枉烧柴4、禾黄鸡厌谷5、花开花败年年在,青春一去却难回6、人老冇药医7、隔离阿婆饭较香8、三岁孩子定八十9、多梳多唔靓,多打多唔听10、千年鱼春,百年草米11、有咁久风流就有咁久节堕12、急水流砂粗在后,大风吹谷胖在先13、有守贼日,唔守贼时14、偷吃不瞒牙齿,好反不瞒邻里15、咀吵得人恼,力溅得人切16、人爱长情,事爱短结17、精仔怕烂仔,烂仔怕死仔18、心正唔怕行夜路19、有咁大只头净戴咁大顶帽(没公大只头就无好戴公大顶帽)20、一种米食出百种人21、宁可睇人食肉都无好睇人劈木22、一眼(根)针没两头尖23、做人爱直,写戏爱曲24、鸡春公密都孵得出仔25、久记不如淡墨26、猪乸过得关,猪仔打横行27、男人好食上人当,女人好食上人床28、人不受气,肉不受刺29、天热流猴多,天冷伙头多30、黄鳝上沙滩,唔死一身残31、南蛇过棘篱,唔死去层皮32、常来日久人生厌,乌蝇日久撩抛饭33、船过曾知好水路,事久曾知测人心34、人心难测水难量35、山高皇帝远36、好天捡掂落水柴37、俭食时时有,俭着(穿)时时新38、屋檐水,点点落地没差移39、早起三朝当日工40、勤者得食,懒者受饿41、学懒三日,学勤三年42、越有越早起,越穷越懒尸43、一人合一人,谷种合年辰44、在屋靠父母,出门靠朋友45、多只朋友多条路46、贪其一斗米,失却半年粮47、三年禾串,一朝赖粉仔48、唔怕师父骨,最怕一锅出49、唔怕白须公,最怕老来穷50、只好打落白须公,唔好打落鼻涕虫51、水唔紧,鱼唔跳。
修养
1、树头生得稳,唔怕树尾摇2、人穷志不短3、唔怕做唔成,就怕心不诚4、宁交人情,莫交钱情5、君子坦荡荡,有话当面讲6、好仔唔耕爷田地,好女唔着嫁时衣7、穷人莫断猪,富人莫断书8、人唔怕人打落,火唔怕人烧着9、六十六,学不足10、阿子唔读书,无当养只猪11、食得系福、着(穿的意思)得系禄,瞓得系生肉12、男人有钱晓变坏,女人学坏会钱13、大人不计小人过14、好男不与女斗15、不忍不耐,小事成大。
家庭生活
1、后生快乐唔觉老,人老凄凉曾知难2、唔怕老来瘦,最怕老来穷3、唔当家唔知柴米贵4、牛耕田,马食谷,阿爸赚钱阿仔享福5、家和万事兴,家衰口不停6、床头打抛床尾和,单单激死(气死)丈人婆7、懵懂爷娘叹子女,浪荡老公叹老婆8、兄弟唔和硬过铁,夫妻唔和软过棉9、好命嫁郎置千间,命丑烂“贼”都唔眠10、多仔多女多冤牵,少仔少女成神仙11、冇姑娘唔成家,冇油麻唔成茶12、生仔不知娘辛苦,生女净知谢姐恩13、天上雷公,地下舅公14、大屋人家养老女,我姐贫穷养细猪15、有仔穷唔久,冇仔久久穷16、有仔唔愁冇心布,有女唔愁冇丈夫17、一代好心布,代代好儿孙;一代丑心布,丑到外甥孙18、好种唔传,丑种唔脱19、亲打亲无痛,亲闹亲无仇20、清官难审家庭事21、生仔打爷爷欢喜22、阿爸养仔仔养仔23、宁嫁花家仔,勿嫁蠢笨郎24、宁嫁败家仔,勿嫁蠢笨儿25、豆埃禄禄,炒归锅笃26、咁好月光唔当日,咁好家娘唔当爱27、宁教人打仔,莫教人分妻28、养子过学堂,养女过家娘29、男人心多理唔成家,女人心多织唔成麻(麻布)30、好仔两头遮31、男人最怕入错行,女人最怕嫁错郎32、好仔唔离祖宗姓,好女唔离祖宗声33、带仔姑娘腥搭臭34、年怕中秋月怕半35、年到节到,心肝暴燥36、有人筲箕盛冷饭,有人肚饿上眠床37、仔大分家,树大分丫38、中年丧妻,苦过烂泥39、食唔穷,着唔穷,唔晓打算(不会打算)一世穷40、男人望投圩,女人望做月41、好仔唔使多言语,神灵唔使乱烧香42、仔多饿死爷。
风俗
1、男做齐,女做一2、男怕前,女怕后3、男加三,女加四4、瞓就唔好起,起就唔好止5、七十不留餐,六十不留宿6、脚踏凹栏随窝转7、新坟唔过社8、三块精(瘦)、两块肥,食人鸡酒唔便宜9、月里怕秽10、三朝七日怕锁11、狗怕夏至,禾怕七月十四,鸡怕年卅(年三十)同年初二12、一斗米棕,有食又有送;一斗米糍,无够分隔离13、正月半,摆山灯14、正月二十补天穿15、六月六,晒衣服16、七月十四盂兰樵17、十月朝,糍堆碌碌烧18、过冬食粉裹19、一日节,三日歇20、打泻茶21、朝八晚四晏昼十二22、葬得中,代代拿朝柬;葬无中,代代揸摇板23、夏至狗,冬至走。
惠州话文艺
惠州话木鱼书说唱
惠州的木鱼书说唱主要使用惠州话,说唱者多为本地妇女,边看唱本边唱。流传的唱本主要有:叙述封建时代穷书生发奋读书终于出人头地的《梁四珍》,女青年控诉封建势力虐待、摧残的《金叶菊》,贫困老人自叹命苦的《王老赞》以及《花笺》等。《金叶菊》最受欢迎,有“十人听,九人哭”之说。还有一些唱本内容较淫秽。
木鱼书说唱多为民众自娱活动。演唱时,唱一段解说一遍。唱本多为七言韵句,行腔以半吟半诵方式,每小段结尾字拖长。新中国成立后,惠州木鱼书说唱艺术逐渐消失。
汝湖渔歌
汝湖渔歌是惠城区汝湖镇水上社区渔民以惠州话演唱的淡水渔歌,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民国至上世纪60年代,渔歌仍盛行于汝湖一带;90年代后逐渐衰落;目前只有部分中老年人会唱。汝湖渔歌的形式有独唱、对唱、斗歌。内容分情歌、婚嫁歌、白事歌、劳作歌、生活歌、风景地名歌、乐唱歌、儿歌、杂歌九类;歌唱时无乐器伴奏;曲调为A羽五声调式,音域不宽,行腔委婉,咏叹性强;乐曲短小,一般由4个乐句组成。
汝湖渔歌具有历史、文学、艺术、民俗、社会等价值。它具有惟一性,是省内区别于咸水歌的罕闻的东江淡水歌。汝湖渔歌颇具代表性,有别于客家山歌、闽南歌和粤语歌,是惠州30万以上惠州方言语系人口惟一的淡水民歌,对研究惠州方言人口生活生产史、惠州民间文学与民间音乐、惠州文化史、惠州民俗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补缺、佐证作用和鉴赏价值。
惠州话山歌
山歌是惠州市境较普遍的一种民间艺术,惠州市境流行的山歌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中一类便是惠州话山歌(其余两种为客家山歌和龙门蓝田瑶族山歌)。惠州话山歌和惠州话同源,是一种超过千年历史的古老民歌。每年中秋节前后的夜晚,人们自动集结于野外,边听山歌边赏月。或散唱,或对唱(斗歌),内容雅俗兼有。山歌内容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季节歌、猜字歌、劝郎歌等,其中情歌最多。
有关争议
1987年黄雪贞在《方言》期刊上发表《惠州话的归属》,认为惠州话应划归客家话,同年刘叔新在中国语言学会第四届年会上发表《惠州话系属考》一文,认为惠州话应归属粤语,由此拉开了惠州话归属问题的争论,至今刚好三十年,专书或专文讨论本地话归属的达到近20家之言,随着对惠州本地话乃至东江中上游本地话的不断深入研究,他们先后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出了一些完全不同或同中有异的结论,通过全面、客观地分析各家观点及研究方法,姑且将其文中有明确归属定性观点的学说分为“归客派”“归粤派”“粤客混合语派”和“归客赣方言派”,将无明确归属界定观点的作为一大类,再分“倾向归粵派”和“倾向归客派”。
归客派认为惠州话虽具有粤语的一些特征,但在方言归属上应归于客家话,持此观点的论著较多,有黄雪贞詹伯慧张日昇甘于恩谢留文、周日健、刘若云傅雨贤温昌衍项梦冰曹晖庄初升侯小英严修鸿、李立林共15人。归粤派有3人,是刘叔新、杨烈雄和包国滔,归粤派认为惠州话应划归粵语,而其客家话的特点是受到了后迁来的周边客家话的影响。此外还有粤客混合语派的黄淑娉、归客赣派的刘镇发、倾向于归粤派的李新魁、倾向归客派的陈淑环。
中国语言地图集》B13把惠州话划入客家方言惠州片,同时认为惠州话是客家话与粤语的混合方言。《广东省志·方言志》把受粤方言影响较深的惠州市区方言归为客家方言惠州片,指出惠州话就较多地吸收了粤方言的成分,兼有客、粤两种方言的特征而象个“混血儿”。惠州话在系属问题上也曾存在争议,但多数学者赞同将之归为客家话。认为惠州话属于客家方言是目前学术界的主流意见。
站在学术研究的角度而言,惠州话属广府话还是客家话,颇多争议。大部分的语言学者主张惠州话属客家话。原因在于如华南师范大学语言学学者周日健所说的,“惠州话跟客家话还是同多于异,大同小异”。马来西亚雪隆会馆1995年出版的《雪隆惠州会馆馆史》也将惠州话归入客家话。惠州市有关语言专家得出结论:惠州话是客家方言一个特殊的片,一个受粤方言严重影响的方言片。
归客派与归粤派可以说是针锋相对、互相批判、反驳,这两派最大的分歧在于:归客派认为惠州话应属客家话,其土著民是江西移民后代,大多认为其粤方言的特点是受粵方言的影响造成的;而归粵派则坚称惠州话应属粤语,与粤语同根、同体,并非搬借造成,其客家话特点反而是受了客家话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在一些对于系属界定非常重要的语音事实面前,两派往往解释是完全不同的,故呈现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状。粵客混合方言派的两家观点在方言归属上实则接近于归客派,因为他们的观点与归客派有一个重要的相似之处是,认为惠州话粵方言的特点是受粵方言的影响而形成。较为特别的是归客赣方言派,该派承认惠州话群与嘉应客家话群在接触的中已经相差不大,但却提出其与江西方言关系密切。
语言关系
客家方言
惠州话具有客家方言一些基本特征,这和惠城区先民的来源有着密切联系。关于惠城区先民的来源,史料上虽然记载很少,但通过向惠城区老年人作调查,可以了解到,惠城区先民多是明清时期从江西、福建以及广东嘉应州(今梅县市)来的客家人。也有零星文献可以印证。据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修的〈惠州府志郡事记〉的记载可知,明万历二十年以前,因战乱,惠州一带居民很少。到万历十七年,从兴宁、五华、安远、武平迁了一批人到这里。兴宁县、五华县位于广东东部,是客家方言区;安远县位于江西南部,武平县位于福建西南部,也都是客家方言区,因此,这些移民是客家人。惠城区的先民主要是客家人,所以说惠州话的底层是客家方言。以惠州话为代表的东江流域的“本地话”古浊上的口语字在一般的客家方言和‘本地话’中的调类归并都有特殊的表现,这体现了它们曾有过一段共同的演变经历,只是在而后的某一个历史时期分道扬镳,这与客家人和东江流域‘本地人’的移民历史基本上是互相吻合的。惠州话是以客方言为基础,与粤方言混合而成,即客家话的底层,粤方言的表层,这种认识与“客白话”的俗称一致。
粤方言
惠州话兼有不少粤方言的特点,这主要是由于惠城区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方言区相邻,受到粤方言的很大影响。而且,惠城区先民除主要是客家人外,也有些粤方言区移民。如清末,四邑有批人到惠城区开店做生意,现在看来惠州话和四邑话(以台山话为例)语感上颇有相通之处,或与这一史实相关。另外,惠城区作为州府治所和交通要地,历来和省府联系密切;近百年来,惠城区又和香港来往频繁,是海外和内地贸易往来的一个中转站,这些都加强了粤方言对惠州话的影响。
据惠州市一些年过七旬的老人们说,解放前不少广州人到惠州经营丝绸布匹、油盐酱醋的买卖。所以惠州音受广州话的影响在情理之中。在惠州年岁大的发音人常抱怨一些年轻人对某些词汇的说法已经走样了,已经越来越像广州话了。惠州话在语音层面的粤语化,可以波浪理论做合理的解释,因为语音系统为语言的表层,较容易受影响而变化。惠州话的归属并不能像刘叔新所断言的那样“它是一种粤方言可以没有疑问”。李新魁用明人王士性在《广志绎》、《广东通志·舆地略(十)》来支持惠州归粤的文献证据可以说力量微弱。惠州话和台山话的相像问题是刘若云首先提出来的,刘叔新指惠州话与粤语四邑系的台山话“很相像”,可是未作任何论证,拿惠州、台山的“相像”作为惠州话归属粤语的参考也不足为训。
土著语言
惠州话自己独具的特点,可能与惠城区原来的土著语言等因素有关。 有学者认为惠州话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存在于岭南地区的缚娄古国的“国语”。
语言认同
刘叔新提到把惠州话划归客家话“一般难以为惠州本地人及许多客家人所接受”,“使用惠州话的人都否认所用母语的客家性质,在习惯观念上都把惠州话看作本地话,看作世世代代的乡土语言,同当地‘外来的’客家话不仅绝不类同,而且对立”。本地人的语感跟方言分区不合是常有的事。对明清以来在广东兴起的客家族群认同有内部不同的反应。据了解,其中河源地区的各个县市往往认同客家,而惠州、博罗两地则出现分化,一部分本地人不认同客家。这可能与历史上珠江三角洲一带发生的土客械斗有关系,惠州、博罗两地临近这些冲突地带,早年因为争夺资源甚至与来自兴梅一带的后来移民发生过争执,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河惠本地话的使用者不认同客家语言认同与语言定性之间有交叉重叠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时候。潮汕人也不认同闽南人了,很多也不认为是闽南话,可是学术界就是根据其语言本质特征来断定:潮汕话是闽南话的一支。从文化源流角度看,潮汕与闽南是很难断开的。惠州话的情况何尝不是如此呢?在语言本质上,多少方言学界的专家,不论是否为客家人,都相当一致的将惠州本地话列入客家话,他们是有过调查,凭事实说话的,这个事实,是语言学上的事实,而非认同上的结论。
近年来,在一些互联网社区也有少部分网友不断提出惠州话非客家话的说法,这些言论在深度、资料掌握方面尚未超越刘叔新先生。多数只有断言,而无论证;只有感觉、认同,而无条目比较;只有个别词语罗列而无系统归纳;只有拉虎皮做大旗,而无自己的见解;只有口号式的呐喊,而无条分缕析耐心说服。只有斗争式的焦躁,而无科学说理的理得心安。在对惠州话的系属进行分判时,是否也该尊重当地居民的对于惠州话的系属看法。毕竟惠州话在共时的语言现象中已表露出许多粤语的特征,并且可以预见的是,惠州话向粤语靠拢的情况会日益严重。在宣扬惠州话乃客家方言的一支的同时,如何让惠州人认同并尝试保留客家话的特点可能更为重要。
语言现状
惠州话作为惠州的一门本地方言,具有历史方面的研究价值,是追溯一座城市发展历程的重要证据。随着时代变迁、老一代的惠州人离世、惠州行政区域的调整、移民增加、以及相关部门和年轻一代的不重视等因素,惠州话的通行范围已经不如从前,今市中心主流说普通话,而惠州话通行于外来人口比较少的地方(例如水口横沥,汝湖,龙溪,泰美等),这种现象可以在外地人口比较多的广州天河深圳龙岗等地很常见,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人类文明最初的记忆,是地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语言的变化,往往是一个地域的社会结构与文化素质发生变化的重要指标。一个地方的语言既是某一地域特定文化信息的载体,是特定历史过程移民、习俗、宗教及文化风貌的缩影,也是一张无形的保护网。尤其是作为移民,为了生存,为了增强内聚力,尽可能聚族而居,使用同一语言。
最近几十年来,惠州方言在词汇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很多以前常用的词和俗语已渐渐不用,或者为别的词所替代,惠州方言有走向式微的趋势。导致此现象的因素很多,既包括社会生活环境、物质条件的改变,又包括方言自身发展的因素,再加上惠州市惠城区身处闽客粤三大方言区的交界处,是个典型的点状双方言区,容易受到周边方言和共同语冲击和影响。惠州话蕴含着惠州历史的民俗、宗教、艺术等文化个性与特色。随着时代的变迁、移民的增加、区划的调整,惠州话使用的范围越来越窄。建国初期,大批南下干部,以及驻惠部队,对惠州推广普及普通话功不可没。如果当地人再不加以重视,在广播、电视、报纸、文艺节目等几乎绝迹,因此惠州话再过几十年后很可能会慢慢消失,这决非危言耸听。惠州话急需挖掘、复兴和传承,提高惠州地域文化,彰显惠州城市地方特色,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整理、研究和保存。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5 14:08
目录
概述
语言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