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嫣(1607年—1644年),字祖娥,小名宝珠,明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太康伯
张国纪之女,
明熹宗懿安皇后。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十月六日,张嫣出生于河南省
开封府祥符县。
张嫣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张国纪原本是一位生员,后来以乡贡的名义被选拔进入北京国子监学习,成为一名监生。据张国纪的好友梁云构在豹陵集中记载:后父宪台公,以靑衿擅时名,入补太学诸生。张国纪在国子监中勤奋读书,以经世致用为己任,朋友说他非经济书辄废不读,曰此靑紫饵也。
在良好家风的熏陶和精心的教育下,张嫣在入宫之前不仅好读书,通经史,还擅长书法。天启宫词云:中宫张后善楷书,懿安皇后外传则说张嫣:书法端劲,学颜鲁公。
海选为后
天启元年(1621年)十五岁的张嫣从京师、南京、淮安、凤阳、徐州及河南、北直隶、山东等地的五千名候选淑女中脱颖而出成为皇后,其父张国纪以女为贵,封太康伯。张嫣的被选拔流程始于在河南省祥符县的州县初选,她以容貌端丽、身家清白入围初选,随后在开封府由宦官主持的省级会被选中,张嫣成为河南两位入选者之一。此后,全国八名候选者集中于京师诸王馆,由礼部考核形体、容貌、德行及才学,最终张嫣经昭妃刘氏复核,由明熹宗在元辉殿钦定为皇后。这一覆盖多地域、历经四层严苛筛选的流程,既体现了明代后妃选拔的系统性,也凸显了张嫣容德兼美的出众资质。熹宗在诏书上亲称张嫣令姿淑德,克称母仪,就是其出众资质的有力佐证。
邪不压正
张嫣个性严正,很有皇后风范,是位能母仪天下的女性。她非常不齿
宦官魏忠贤和熹宗的乳母
奉圣夫人客氏两人联手为非作歹的行径,经常数次在熹宗面前提起两人的过失,更曾以皇后的身份亲自惩处客氏,因此使魏忠贤与
客氏对她恨之入骨,但因为张嫣是皇后,又与熹宗伉俪情笃,不同于其他嫔妃一般容易对付,因此两人在背地里造谣,说皇后张嫣是盗犯孙二的女儿,而不是张国纪的女儿;孙二因为犯有死刑,就将女儿托付给生员张国纪,所以,张国纪将这段隐情不据实反映,犯有欺君之罪。此外,一个叫宋八的老百姓,因为女儿落选,从而对入选为皇后的张嫣怀恨在心,与魏忠贤客氏等人一起污蔑张嫣的身世。顺天府丞
刘志选趁机弹劾张嫣的父亲张国纪。御史
梁梦环也乘机兴风作浪。幸好明熹宗深爱张皇后,不致于因完全没有证据的流言而惩办张皇后,而相反是果断地下旨谴责
刘志选,并下令彻查背后主使,从而使阉党不敢妄动。最终孙二宋八等人被斩杀。
天启三年(1623年),中宫张皇后怀有身孕,熹宗因此还特意下了一道要求暂停行刑以护佑长子的口谕。张皇后孕期突然腰痛,要找一个会按摩的宫女来按摩。客氏害怕皇后产下皇子,出了个主意,让魏忠贤安排自己的人冒充,在为皇后捻腰的时候故意重手捶打。致使张皇后生下死胎,即怀冲太子
朱慈燃。张皇后自此再未生育。这一事,后来成为
杨涟弹劾魏忠贤的第十条罪状。
除去痛恨客氏与魏忠贤两人的行径外,张皇后经常劝谏明熹宗,期望熹宗能“远小人而近贤人”。从张皇后那边看,魏忠贤就像是秦代的
赵高,是一个阴险的阉宦。有一次,明熹宗去见张嫣,见桌上一本书,便问:“什么书呢?”张皇后说 :“《赵高传》。”明代内宫后妃,所必读之书是
明太祖命儒臣编定的《
女诫》,其要义即 禁止后宫干政,《
赵高传》之类的史书并不是宫中后妃所必读或应当读的。张后此举,自然 大有深义,即想以赵高来譬喻魏忠贤来提醒熹宗。熹宗当时的反映是“嘿然”,不吭声。熹宗想是意识到魏忠贤、客氏与张皇后的对立。他不愿惩办魏忠贤和客氏,当然也不希望魏忠贤伤害张皇后。但是,魏忠贤得知此事后,大怒。第二天,熹宗在便殿搜出几个人带着兵刃 。此事自然非同小可。熹宗本人也大惊,命令将这几个人交给
东厂审讯。于是,司礼监秉笔兼掌东厂太监魏忠贤便借机诬告张国纪,说张国纪想弑君,然后立信王
朱由检为皇帝。魏忠贤认为这一阴谋一旦得逞,则张国纪、张皇后、信王朱由检将无一幸免,而自己也一举除掉了所有对手。但是,当魏忠贤把这件事和他的亲信
王体乾商议的时候,王体乾提醒魏忠贤说:“主上凡事愦愦,独于夫妇、兄弟间不薄,一不慎,吾辈无遗类矣。”魏忠贤听后也心中暗惊,于是遂将那几个人处死,杀人灭口,化解了此事。
后来,魏忠贤因宫门匿名信事件,诬陷皇后之父张国纪,并借机大肆迫害东林党,企图动摇张皇后地位。大学士李国𣚴以“帝后如父母,岂有父害母之理”劝谏,魏忠贤又指使刘志选等人上疏要求严惩张国纪,但熹宗与皇后伉俪情深,不为所动,未予采纳,最终熹宗仅下令处决了张国纪的三名涉事家奴,而念及中宫懿亲,只是将其赦免遣返原籍。天启七年二月正式结案,张国纪得以保全。
定策禁中
后来,张皇后在信王
朱由检即位一事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熹宗临死前不久,据说魏忠贤打算自立,被兵部尚书崔呈秀劝阻,另有人提议令宫妃假称怀有身孕,而将魏良卿之子领入宫中,接替皇位,由魏忠贤辅佐,就像“新莽之于孺子婴”那样。魏忠贤以为言之有理,便派人婉言暗示张皇后,被张皇后拒绝。张皇后义正严辞地说,“从命死,不从命亦死,等死耳。不从而死,可以见二祖列宗在天之灵!”魏忠贤得知张皇后的严正态度,也无可奈何,不再强迫她。客氏安排怀孕的宫女进入后宫,以冒充熹宗子嗣。明熹宗对张皇后说,魏忠贤告诉我说后宫有二人怀孕了,以后生男就立为皇帝。张皇后表示反对,认为应当早立信王朱由检。僵持很久后,张皇后说服了明熹宗将皇位传弟。朱由检想推辞,张嫣自屏风后走出,说:“皇叔义不容辞,且事情紧急,恐怕发生变故。”信王才愿意继承皇位。
明熹宗对于张皇后,始终爱惜。他临死之时,将张皇后托付于弟弟信王朱由检,命曰:“中宫配朕七年,常正言匡谏,获益颇多。今后年少寡居,良可怜悯,善事中宫。”
在张皇后的告诫下,朱由检自带麦饭入宫,不吃宫中食物,对宫中的一切保持高度警惕。最终朱由检于八月二十四日穿上衮冕,祭告天地,即皇帝位于皇极殿(一说中极殿),改元崇祯。
余年生活
朱由检登基后,对皇嫂亦非常敬重,为张嫣上尊号曰“懿安皇后”。在崇祯一朝,她受到明思宗的尊敬和礼遇,宫中饮食与崇祯帝的周皇后规格一样。由于叔嫂有嫌,崇祯帝与嫂子张皇后很少见面。张皇后设了老成内官二人提督宫禁,只有到了每年正日崇祯帝要朝见张皇后时,崇祯帝才会在张皇后专门弄的帘子外行礼。
懿安张皇后对于朝中的大臣如周延儒等人的欺上罔下行为非常厌恶。崇祯后期,边寇交炽,崇祯帝与周延儒商议南迁的问题,让人不要透露出去。但流言还是传到了懿安张皇后的耳朵里,懿安皇后对周皇后说,“这是周廷儒在误导皇叔。宗庙陵寝都在这里,怎么能南迁呢?”周皇后告诉了崇祯帝,崇祯帝大怒,让宦官去询问张皇后告密的下人是谁。懿安张皇后为了保护下人,拒绝告诉崇祯帝,并且以死相逼。崇祯帝不得已,只能罢休。
崇祯十五年(1642年)七月,因明思宗的太子将纳妃,改慈庆宫为端本宫,懿安皇后迁居仁寿殿。
自尽殉国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明思宗命自己的
周皇后自缢,又挥剑砍伤了
袁贵妃、砍断了十五岁的长女
长平公主之左臂、刺死
昭仁公主。再派太监去传口谕要皇嫂懿安皇后和
明光宗遗孀
李康妃也自缢。最后明思宗登上
煤山自缢而亡。
当日李自成进入皇宫,懿安皇后从此再无下落。《
明史》中记载,张嫣在寝宫中上吊自杀身亡,殉国明节。
有人说张皇后自缢未死,被李自成的部将
李岩所获。在百姓的眼中,张皇后有着极好的声望。因此,当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城后,入宫的李岩第一个想到要保护的人便是张后。据说,李岩入宫,令宫女扶张后上座 ,行九拜之礼,令人护卫。当天晚上,张皇后自缢而死。也有人说,崇祯帝派人劝懿安后自缢,“仓促不得达”。懿安后青衣蒙头,徒步入
朱纯臣家,然后自杀而死。文献记载不同,莫得其详。
明亡之后,有一个自称张皇后的女子向清朝投降。对此,清代学者
朱彝尊曾作了一番辨别,说:“魏忠贤养女任氏,送给熹宗,被立为贵妃。农民军攻进北京后, 流转民间,诈称熹宗皇后。被送往官府,光禄寺每月供养。人们所以都说熹宗张皇后失节。 沉冤莫雪,故附白之。”从《
明史》的记载看,张皇后确实是在大顺农民起义军进城之后自缢而死,年38岁。
清世祖顺治元年,
顺治帝命将张氏和明熹宗合葬于
德陵。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甲申朔己亥十六日,
明安宗上懿安皇后谥曰“孝哀慈靖恭惠温贞偕天协圣悊皇后”。
轶事典故
玉簪粉
天启崇祯时期,后宫流行用紫茉莉实,拣取其仁并蒸熟,称呼为“珍珠粉”。秋日时候,将白鹤花发蕊剪去其蒂,如小瓶然,蒸熟用之,谓之“玉簪粉”。至立春仍用珍珠粉。这是懿安张皇后从民间传入到宫中的妆粉技法。
堆纱佛
懿安张皇后“尝用素续作地,手剪五色线,叠成诸佛菩萨妙相。宫人奉释教者,互相仿效,谓之堆纱佛”。
霓裳羽衣
懿安张皇后尝用白绫间新桑色绫制衣。如鹤氅式服之礼大士,宫中称为“霓裳羽衣”。
窄袖高鬟
由于天启皇帝乳母客氏的倡导,宫人都效法江南风格作广袖低髻,形成一时风气。只有熹宗之后张皇后生性淡静,厌薄如此装束,喜欢窄袖高髻。春秋佳日,张皇后驾幸西苑等处,坤宁宫侍从多不逾三四十辈,妆发束如图画所绘古人像,被客氏所嘲笑。
教宫人读书
张皇后择容貌秀慧的宫人,口诵唐宋小词,孤灯长夜罗侍左右,课其勤惰。能习者,或微语之曰:“学生,子宜拜谢师傅矣!
伉俪情笃
明熹宗朱由校凡事愦愦,但独与妻子懿安皇后之间不同。他对于张皇后,始终爱惜。明史记载明熹宗对张皇后伉俪情笃,在魏忠贤等阉党的迫害下主动出手保护了懿安皇后的父亲。
由于懿安皇后得罪了魏忠贤,魏忠贤想污蔑崇祯和张后谋反,借机把张皇后废黜立自己的侄孙女为皇后,被当时的司礼监掌印王体乾劝阻。王体乾认为主上凡事愦愦,独于夫妇,兄弟间不薄。最终魏忠贤放弃了污蔑张皇后谋反的想法。
《三朝野纪》与《石匮书后集》、《明季北略》等明末清初的史料均记载,明熹宗病重,死前不放心张皇后,亲自嘱托弟弟信王朱由检,也就是未来的崇祯帝,要他善事中宫。
明人金日升写的《颂天胪笔》,里面提到客魏不敢直接攻击懿安皇后,不是惧于她的皇后名分,而是怕懿安皇后背后的保护她的丈夫明熹宗。
夫妻互动
在某年的月夜时分,熹宗曾独自步行去坤宁宫找张皇后。张皇后乘机劝谏明熹宗要关心朝政。之后熹宗喝了些酒后,在假寐中听到了宫人笑声,熹宗怀疑是张皇后在笑话他,生气之下,于是好几个月没有来坤宁宫。
熹宗曾邀请张皇后一起进行操演。朱由校率领三百个内官排在左边,张皇后率领三百个宫女排在右边。但操演刚进行不久,张皇后便称病回宫去了。熹宗不以为意,让体型丰满修长和张皇后类似的宫女来代替她。草草完成了操演。
熹宗喜好打猎,曾多次带着张皇后一起去打猎。天启六年十月初六日是张皇后的生日,朱由校想邀请皇后一同去内教场围猎。展示他最拿手的手刺獐狼、狐兔。但这一日张皇后不肯出廷,经过熹宗的耐心劝说,到辰时以后,二人才一同出去打猎。
熹宗十分喜欢看傀儡戏,他常看的傀儡戏有东方朔偷桃,三保太监下西洋。他常召爱妻张皇后一同观赏傀儡戏。但张皇后喜静不好动,也不喜欢看戏,所以经常婉拒皇帝的邀请。但熹宗不以为意,还是时常邀请她。有一次熹宗迫使张皇后陪他一起看戏,但不久皇后还是回宫去了。
熹宗经常带着张皇后去西苑划船,皇帝亲手拿着篙橹划船,去来自如。张皇后常在此时规谏皇帝要关心朝政,对皇帝说他应该省览章奏,时御讲筵,远离小人亲近能臣。熹宗深受触动,称张皇后为“老师”。
熹宗曾经传谕给驻地在湖广武昌府的楚王,要求楚王给张皇后进贡当地的特产的鲊鲟鲊鲤鲊鱼类各百斤。
家属成员
母亲:陈氏
历史评价
德行刚正
秦兰徵《天启宫词》称其“性端静,好读书习字”,
《明史》载其“性严正,数于帝前言客氏、魏忠贤过失”。
刘若愚《酌中志》亦强调“后性骨鲠,好看书习字”。
纳兰性德《通志堂集》赞其“性贤明”,因杨涟、左光斗等忠臣被害“色不豫者累月”。
薛福成《庸庵笔记》称其“刚正严明”,助崇祯帝诛魏忠贤以“延明祚”。
纪晓岚称其“德之贞而遇之艰”,为明代后妃中德行之典范。
查继佐《罪惟录》肯定其“烈死成国家”的气节。
《簪云楼杂说》驳斥野史对其自缢的质疑,称其“严正有丈夫气,岂肯临难以苟免乎?”。
容貌绝艳
《明熹宗实录》记载其:令姿淑德,克称母仪。
《谈往录》 称:中宫张皇后端丽非凡。
《明宫词》称皇后丰而颀。
《霜猿集》:则把懿安皇后比作王母娘娘。
《明季北略》则称她姿貌绝世。
纪晓岚在《明懿安皇后外传》详载“其端严而绝艳,面如观音,眼似秋波,皓牙细洁”,兼具威仪与风姿。
鹅湖逸士《老狐谈历代丽人记》将其列为“横绝千古之丽”,评其“端严而绝艳”,兼具“淑圣之德”与贞洁。
有勇有谋
熹宗临终前力主传位信王,促成朱由检即位并诛杀魏忠贤,史称“延明祚十七载”薛福成特别强调她在熹宗临终时“密召庄烈帝立之”,粉碎魏忠贤篡位图谋的关键作用。
宗教活动
佛教
有论文提出,张皇后在宫中将其希望寄托于佛教信仰。张氏在宫中之时,“常用白绫间新桑色绫,制衣如鹤氅式,服之礼大士像”。她“尝用素绫作地,手剪五色绫,叠成诸佛菩萨妙相。宫人奉释教者,互相仿效”,张皇后曾经还遣宦官赉香供奉僧灵源大惠精台、相二宗。
崇祯年间张皇后依旧信仰着佛教。在崇祯朝时,懿安皇后依据她的佛教信仰,制作出了许多与佛教有关的的佛像和服饰。她曾经使用素绫作底,用五色绢剪叠成大士宝相,构成了一种新的佛像形式“堆纱佛”。又使用素绫与黄桑色的绫,是它们相互交错,制成鹤氅式的服饰。张氏正是穿着此服礼拜观音大士。
道教
除了佛教,懿安皇后也信仰道教。懿安皇后曾在显灵宫铸充供奉。列衔者为懿安皇后的母亲太康伯夫人陈氏,慈庆宫近待杨国政、刘廷弼。
个人作品
懿安张皇后流传过书法真迹手卷。《梵天庐丛录》记载了懿安皇后写过手书回文词柳带同心结,与花蕊夫人书承恩诗卷,方腊妻劝夫书稿等作品一样,皆艺林罕见。
主要成就
尊称陛下
《玉书庭全集》中收录了懿安皇后的庆贺疏,奏疏中称呼懿安皇后为懿安皇后陛下。可见懿安皇后在崇祯一朝的地位不一般。
天姿国色
懿安张皇后是名副其实的明代艳后,通过层层选关选出来的第一美女。《明熹宗实录》里面记载张皇后“令姿淑德克称母仪”。清人张培仁所写的《静娱亭笔记》中,记载张皇后“厥身颀秀而丰整,面如观音佛,色若朝霞映雪,齿细洁,上下三十有八,倩辅宜人,领白而长”。因此懿安张皇后与春秋时期的夏姬、魏文帝皇后甄氏、北齐文宣帝皇后李祖娥、隋炀帝皇后萧氏并称中国古代五大艳后。
后世纪念
●陵墓
明德陵,位于北京潭峪岭西麓,是
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张嫣的合葬陵寝。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懿安秘史》
《懿安皇后》;
《妩媚宠后智斗权奸:张嫣传》
影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