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直解
2007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成唯识论直解》是2007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林国良
内容简介
《成唯识论》为佛教论书。又名《净唯识论》,简称《唯识论》。玄奘糅译印度亲胜、火辨、难陀、德慧、安慧、净月、护法、胜友、胜子、智月等十大论师分别对《唯识三十颂》所作的注释而成。10卷。传说玄奘留学印度时,曾广收十家注释(每家各10卷),并独得玄鉴居士珍藏的护法注释的传本。回国后,原拟将十家注释全文分别译出,后采纳窥基建议,改以护法注本为主,糅译十家学说,由窥基笔受,集成一部。
译者对原著进行了译注和评析。今译部分,根据唐代窥基《成唯识论述记》所提供的资料,对原著艰涩简略的论述,以加括号的方式,补充了必要的内容,使其具备可读性及一定程度的通俗性;注释部分,力求简明扼要;评析部分,对原著各段文字的难点作了解说,对复杂的论述作了归纳,对其思想与佛教内外各学派思想的异同作了分析,并将唯识学的理论与心理学、哲学等现代学术作了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
玄奘(公元602~664),名陈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人。唐代著名三藏法师,僧人,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
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作贞观元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竺。经十七年,行程5万里,西行印度求取佛经,带回佛经52筐.657部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丰富了祖国古代文化,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典籍,世称“新译”。曾编译《成唯识论》,论证“我”(主体)、“法”不过是“识”的变现,都非真实存在,只有破除“我执”、“法执”,才能达到“成佛”境界。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  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 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 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等,均由其事迹衍生。
鲁迅先生曾高度赞扬其“舍身求法”精神,尊其是“中国的脊梁”。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论破我执与法执
[卷 一]
第一节 概 论
第二节 破我执
第三节 破法执
[卷 二]
第四节 余 论
第二章 论第八识
第一节 第八识综述
[卷 三]
第二节 第八识存在的证明
[卷 四]
第三章 论第七识
第一节 第七识综述
[卷 五]
第二节 第七识存在的证明
第四章 论前六识
第一节 六识的名称和性质
第二节 六识的心所
[卷 六]
[卷 七]
第三节 六识的现行活动状态
第四节 八识相互关系总结
第五章 论一切唯识
第一节 论唯识所变
第二节 论识之缘起
[卷 八]
第三节 论众生生死相续的原因
第四节 论三种自性与三种无性
[卷 九]
第六章 论修行证果
第一节 论修行明道
第二节 论修习位
[卷十]
第三节 论究竟位
附录:
《唯识三十颂》直解
参考资料
成唯识论直解.百度学术.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9 16:44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