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由黄和蓝组成的,是
间色,古人贵正色而贱间色, “ 绿 ” 常与低贱相关联。
绿色喻贱
在古人眼里,绿色是一个低贱 ”的颜色。绿色是由黄和蓝组成的,是
间色,古人贵正色而贱间色。《
广韵》中解释绿为 “ 青黄色 ” ,
孔颖达注疏 “ 绿,苍黄之间色” 。现代
色彩学将色分为原色、间色,原色有红黄蓝三种,即 “
三原色 ” ,古代我国将原色称作 “ 正色 ” ,正色有红黄蓝白黑五色,正色的地位是很高的。
绿色喻为 “ 贱 ” 自《
诗经》始,《邶风 · 绿衣》中 “ 绿衣黄裳,心之忧矣 ” ,是说古人以黄色为上,绿色为下,而绿作了上衣,而黄作了
下裳,上下易位。春秋时,有卖自己的妻女求食者,都要裹绿头巾,以别贵贱。从这里看已经有了羞辱的意味。
汉代仍然如此,《汉书 · 东方朔传》中记,
馆陶公主是
汉武帝的姑母,中年后寡居。后来和很年轻的情夫
董偃出双入对,一日汉武帝来看姑母,她让董偃出来觐见,董戴 “ 绿绩 ” 谒见汉武帝。这种打扮是奴才身分。
李白有诗云 :“ 绿绩谁家子,采珠轻薄儿。 ”
唐代官员把
戴绿头巾作为私刑,用以惩戒犯错的下属官吏。唐代贞元年间,《封氏见闻录》记载,延陵令李封对凡是犯罪错的官吏不加杖罚,只是让他裹绿头巾以羞辱,错误严重的戴的时间长,轻微的则短,可见 “ 戴绿头巾 ” 已经作为了一种惩戒。
绿袍又是下级官员的朝服。电视剧《
狄仁杰断案传奇》,身为县令的狄仁杰是
七品芝麻官,帽子是
乌纱帽,而衣服是绿袍加身。唐代
元稹有诗云 :“ 无限公卿因战得,与君依旧绿衫行。 ” 这里可以看出 “ 绿衫 ” 官的品位很低,白居易有忆元稹的诗说 :“ 分手各抛沧海衅,折腰俱老绿衫中 ” ,这都是比喻官职卑微,此以 “ 绿衫 ” 为代名词,足可见绿色的地位。
宋代。《
燕翼诒谋录》记,
李后主投降后朝京师,群臣随才任吏,但公卿将相多为小官,而
官服一律为绿色“ 。绿色降官服与衣绯著紫的朝官服一目了然,投降的官员历来如此,其中轻蔑侮辱的成分不言自明。
在衣服上,古人认为上下有别,上尊下卑。帽子为黑色或红色等,上衣黄色,
下衣绿色是正常的,相反则不正常。头为首为尊,不可戴绿色。
明朝规定伶人不仅要裹绿头巾,还要兼穿绿衣,将绿头巾又发展了一步。在那个时候,穿绿不仅仅是卑贱了,还是对人的一种侮辱,这就发展到后来骂人用 “ 戴绿头巾 ”“ 戴绿帽子 ” 。
故事集
故事一
绿帽子,从事贱业的
标志色,后演变为专门用来指妻子有不贞行为的男人。汉武帝之后,随着儒家
礼乐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尚色制度也逐渐建立起来,服饰的颜色成为区别贵贱、尊卑的一种手段。
唐代官制规定,六品、七品官着绿服,八品、
九品官穿青服。白居易被贬为江州郡司马,官列九品,所以,《
琵琶行》诗中用“青衫”代称。他的《
忆微之》诗云:“折腰俱老绿衫中”形容仕途坎坷,人老白首仍屈身于低微的绿衫行列中。明代,乐人、妓女必须着绿服、青服、绿头巾以标志所从事的贱业。由此,“青头巾”就与娼妓之男性亲属有了联系。由于青、绿二色比较接近,又同属贱色,人们习惯于说“绿头巾”。由于绿色与娼妓有关,后来,“绿头巾”专用来指妻子有不贞行为的男人,并演变成了“绿帽子”。
故事二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卷三46汉公主不讳私夫条:武帝姊馆陶公主寡居,宠董偃十余年。主欲使偃见帝,乃献
长门园地,帝喜,过主家。主亲引偃出,偃奏:“馆陶公主庖人偃,昧死拜谒。”帝大欢乐,呼为主人翁。
董偃十三岁入府受训练,大概就叫“童养男”吧。不过董偃有一项特大优点,“温柔爱人”,这种先天性格加上后天培养出来的
面首特点,颇得当时一些趋炎附势之辈喜爱,甚至有人为他献计献策。
其实武帝早就知道馆陶公主有宠,这时候才说我想看看这里的“主人翁”,公主顺势带出董偃,董偃也知趣,带顶绿帽子,这也是“绿帽子”词的由来。
既然被赐予“主人翁”之号,于是他便在皇上面前以此自称,俨然一家之主般,逗的武帝大乐,宠幸有加。
于是董君贵宠,天下莫不闻。
后来东方朔向武帝柬举,比董偃为淫首,武帝遂减少与董偃的交往,董偃宠日衰,至年三十而终。
古籍解读
“绿”在中国古代的颜色评等上,乃是低级的颜色。在唐代,官吏有袍,品级最低者也是“绿”色。唐代
白居易的《怀微之》有诗句曰:“分手各抛沧海畔,折腰俱老绿衫中。”可以为证。
也正因为“
绿头巾”为低贱之装束,唐代李封在当延陵令时,遂“吏人有罪,不加杖罚,但令裹
碧绿以辱之,随所犯轻重以
定日数”。
中古时的蓝色和今天不同,那是一种
苔藓式的颜色、
修道院的石质墙壁即这种颜色,因而近代遂称为“
修道士蓝”。
以前所谓的“绿”指的大概是帛布的自然绿,它可能是一种青青寡寡,被水漂白过,有点
营养不足的绿色,难怪它会成为贱民阶级专用的颜色。汉代的奴仆阶级被称为“苍头”,原因即在于他们所戴的“巾”也是这种绿色。这种情况在欧洲亦然。
中国人社会有关“戴绿帽子”的笑话极多,所反映的即是对妻子红杏出墙的
恐惧症。因此,这类笑话遂具有社会警戒与
社会控制的作用。
明代的
乐户乃是一种半妓半伶的低贱职业,规定她们只能戴绿色的头巾,因而“绿头巾”遂成了低贱的娼妓式记号。老婆养汉,当然也就相当于这种戴了“绿头巾”的行业。在更早的时代,“巾”和“绿”就一直是低贱者的专利。
以“巾”而论,它虽起源甚早,但直到东汉,它都是平民或贱民们的专属
冠饰,由“巾”并发展出类似的冠饰,如汉代的“帻”、唐代的“?头”等。清代
翟灏在《
通俗编》卷十二里指出,远在
春秋时代,“有货妻女求食者,绿巾裹头,以别贵贱”。足见“绿头巾”之早。汉代有了由“巾”变过来的“帻”。唐代
颜师古在注解《
汉书》(
东方朔传)里所提到的“绿帻”时,亦曰:“绿帻,贱人之服也。”
因此,东汉以前,士大夫阶级所戴的乃是“冠”,而“巾”只能用于平民或贱民,当时的“绿头巾”就已是娼妓之家的专属。
意大利近代符号学家艾柯(Umberto Eco)曾经对西方的
色彩系统做过研究,认为每个时代虽然用同样的颜色字词,但这些字词所指的颜色却不可能一样;意思就是说,古代的绿和近代的绿不可能相同。
可能来源
在郎英所著《
七修类稿》中有这样的记述:“……人称人妻有淫者为‘绿头巾’,今乐人,朝制以碧绿之巾裹头……”比郎英稍晚的
何孟春在《
馀冬序录》中也写道:“教访司伶人制,
常服绿色巾,以别士庶之服。”
最终结论
基于以上之论证,已可看出“绿头巾”长期以来,即一直是贱民隶卒或仆庶者流所使用的装束。正因如此,它到了元明时期,遂日益成为娼妓之家男子们之装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