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秆荆三棱
莎草科三棱草属植物
扁秆荆三棱(Bolboschoenus planiculmis (F. Schmidt) T. V. Egorova)是莎草科、三棱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匍匐根状茎和块茎。秆高可达100厘米,一般较细,三棱形,靠近花序部分粗糙,具秆生叶。叶片平张,向先端渐狭,具长鞘。苞片叶状,边缘粗糙;聚伞花序,小穗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先端或多或少缺刻状撕裂,具芒;上生小刺,花药线形,药隔稍突出;花柱长,小坚果倒卵形,扁,两面稍凹或稍凸,5-9月开花结果。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具匍匐根状茎和块茎。秆高60-100厘米,一般较细,三棱形,平滑,靠近花序部分粗糙,基部膨大,具秆生叶。叶平张,宽2-5毫米,向先端渐狭,具长鞘。苞片1-3枚,叶状,通常长于花序,边缘粗糙。
长侧枝聚伞花序短缩成头状,或有时具少数辐射枝,通常具1-6个小穗;小穗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锈褐色,外面被稀少的柔毛,背面具1条稍宽的中肋,先端或多或少缺刻状撕裂,具芒;下位刚毛4-6条,上生小刺,长为小坚果的1/2-2/3;雄蕊3,花药线形,长约3毫米,药隔稍突出;花柱长,柱头2。小坚果倒卵形,扁,两面稍凹或稍凸,长3-3.5毫米。花果期5-9月。
生长环境
生长在在海拔1400-2500米的水田中或沼泽地、山沟及平川的水边湿地或缓流的浅水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云南(丽江、蒙自)、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甘肃、青海、山东、江苏、浙江、台湾、河南等地。朝鲜、日本及其琉球群岛和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及远东地区)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扁秆荆三棱有性繁殖过程时面临种子休眠、萌发率低、新生苗抗逆性差等问题;自然状态下球茎萌发率低,仅为40-50%、历时长,需要6-7天萌发。因此,利用扁秆荆三棱营养繁殖,在扁秆荆三棱幼苗移栽前,通过球茎的催芽技术处理,保证了移栽出苗率与成活率,提高了植被恢复效率。减少球茎使用量、出苗速度快,人工栽植投入和管理成本较低,实现扁秆荆三棱球茎在3-4天内快速萌芽,移栽育苗后保证球茎出苗率在85%以上,比未经技术处理的球茎出苗提前2-3天。具体操作:
主要价值
药用:扁秆荆三棱性味苦,平。主治止咳,破血,通径,行气,消积,止痛之功效。治久咳痰喘,症瘕积聚,产后瘀阻腹痛,腹胀纳差,闭经及一切气血瘀滞、胸腹胁肋疼痛之证。
生态:扁秆荆三棱是松嫩平原西部莫莫格湿地的典型植物,其球状根茎是全球濒危水鸟白鹤的重要食源。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叠加影响,湿地水体污染和盐碱化加剧,导致扁秆荆三棱湿地面积缩减,扁秆荆三棱繁殖利用是改善白鹤食源及栖息地的威胁,进一步保护湿地资源和提升湿地生态功能。
参考资料
扁秆荆三棱.中国自然标本馆.
莎草科.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
扁秆荆三棱.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2 08:26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