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又一次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危机。当时,
康有为、
梁启超等志士仁人意识到必须进行
维新变法,否则中国就有亡国灭种的危险。
在西方的民主和科学的思想还没有在中国普及的情况下,为克服这种困境,康有为采取了
借尸还魂的谋略,具体来说就是托古改制。
他为了否定封建经典,否定封建正统思想,便宣传自己改制立法的变法主张,把
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和“改制变法”的祖师爷,目的是借“古圣”,来论证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
康有为看来,制度变革的前提是思想观念的变革,所以他要在孔学的旧瓶中,装入民主平等的新酒。
他一方面想让儒家成为社会变革中的思想资源,另一方面也想借“
儒教”,来抗衡当时影响越来越大的基督教。于是,他把孔子立为儒教的教主,想借此复活一种中国式的宗教。
这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是在青年儒生中),为后来的
戊戌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康有为作《
大同书》,他知道还有民主共和,可是当时的清朝应当实行君主立宪,这才符合中国的国情。
《
春秋》是孔子为“改制”而作的书,只不过其中“托古改制”的“微言大义”长期被
古文经学派所淹没。
康有为的托古改制策略并没有引起以慈禧太后为首的
顽固派的同情,反而
徐桐、
文悌等顽固派大臣纷纷抨击和弹劾他的托古改制思想。
戊戌变法只持续了103天便失败了,托古改制的思想再也无人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