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宾Q理论
经济学家托宾于1969年提出的系数
托宾Q理论是经济学家托宾于1969年提出的一个著名的系数,即“托宾Q”系数(也称托宾Q比率)。该系数为企业股票市值对股票所代表的资产重置成本的比值,在西方国家,Q比率多在0.5和0.6之间波动。因此,许多希望扩张生产能力的企业会发现,通过收购其他企业来获得额外生产能力的成本比自己从头做起的代价要低的多。
举例
例如,如果平均Q比率在0.6左右,而超过市场价值的平均收购溢价是50%,最后的购买价格将是0.6乘以1.5,相当于公司重置成本的90%。因此,平均资产收购价格仍然比当时的重置成本低十个百分点
意义
托宾q是指资本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这一比例兼有理论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沟通了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在货币政策企业价值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在货币政策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将资本市场与实业经济联系起来,揭示了货币经由资本市场而作用于投资的一种可能。在未来,我国货币政策如果开始考虑股票市场的因素,则托宾q将会成为政策研究政策制定的重要工具。托宾q值常常被用来作为衡量公司业绩表现或公司成长性的重要指标。尽管由于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完善,托宾q理论在我国的应用还很有局限性,但它依然给我们提供了分析问题的一种思路。
比率内容
托宾的Q比率是公司市场价值对其资产重置成本的比率。反映的是一个企业两种不同价值估计的比值。分子上的价值是金融市场上所说的公司值多少钱,分母中的价值是企业的“基本价值”—重置成本。公司的金融市场价值包括公司股票的市值和债务资本的市场价值。重置成本是指今天要用多少钱才能买下所有上市公司的资产,也就是指如果我们不得不从零开始再来一遍,创建该公司需要花费多少钱。
计算公式为:
Q比率=公司的市场价值/资产重置成本
当Q大于1时,购买新生产的资本产品更有利,这会增加投资的需求;
当Q小于1时,购买现成的资本产品比新生成的资本产品更便宜,这样就会减少资本需求。
所以,只要企业的资产负债的市场价值相对于其重置成本来说有所提高,那么,已计划资本的形成就会有所增加。
理论应用
托宾的Q理论提供了一种有关股票价格投资支出相互关联的理论。如果Q高,那么企业的市场价值要高于资本的重置成本,新厂房设备的资本要低于企业的市场价值。这种情况下,公司可发行较少的股票而买到较多的投资品,投资支出便会增加。如果Q低,即公司市场价值低于资本的重置成本,厂商将不会购买新的投资品。如果公司想获得资本,它将购买其他较便宜的企业而获得旧的资本品,这样投资支出将会降低。反映在货币政策上的影响就是:当货币供应量上升,股票价格上升,托宾的Q上升,企业投资扩张,从而国民收入也扩张。根据托宾Q理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
货币供应↑ → 股票价格↑ → Q↑ → 投资支出↑ →总产出
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原因之一,被定义为一项资产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价值之比。它也可以用来衡量一项资产的市场价值是否被高估或低估。托宾q值是使托宾(詹姆斯·托宾,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出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耶鲁大学里仍有托宾的崇拜者穿有印有字母“q”的文化衫。此外,以其名字命名的经济学名词还有“托宾税”、“蒙代尔-托宾效应”、“托宾分析”等。
托宾的Q: 企业市价(股价)/企业的重置成本
1.当Q小于1时,即企业市价小于企业重置成本,经营者将倾向于通过收购来建立企业实现企业扩张.厂商不会购买新的投资品,因此投资支出便降低.
2.当Q大于1时,弃旧置新.企业市价高于企业的重置成本,企业发行较少的股票而买到较多的投资品,投资支出便会增加.
3.当Q=1时,企业投资资本成本达到动态(边际)均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1 17:01
目录
概述
举例
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