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牒
汉语词语
投牒,读音tóu dié,汉语词语,意思为呈递诉状。
出处
《北齐书·魏收传》:“众口喧然,号为‘秽史’,投牒者相次, 收 无以抗之。”
《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以 彦泽 之罪宣示百官,问应死否,皆言应死。百姓亦投牒争疏 彦泽 罪。”
明·沈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董伯念》:“ 彭 为令负清劲名,在西台亦铮铮者,巡方入 苕 ,诸仇 董 者,争先投牒,填塞途巷。”
《旧唐书·杨绾传》:“自古哲后,皆侧席待贤;今之取人,令投牒自举,非经国之体也。”
清·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同文馆者,聘西人为教授,凡 中国 搢绅至齐民家聪颖子弟均许投牒赴馆,学习天文、勾股、造船,制器诸法。月有课,岁有会,其尤隽异者,优其廪饩,奖以清秩。”
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考察整个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基本上可以概括出这样三个特点:“第一,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上述特点中的“投牒自进”和考试落法虽然在南北朝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现却在唐代,隋代尽管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实行的仍然是察举制。
清·田兰芳《云南楚雄府通判袁公(袁可立孙)墓志铭》:“乙卯赴荆,是岁以随军员多题请别补,于是又自荆赴部,投牒归。”
清·王夫之 《家世节录》:“投牒归隐,未尝岩栖谷饮;而盘桓斗室,竟岁不履城市。”
清·龚自珍 《与吴虹生书》:“哲兄公祖竟未得一见,昨在杭,知其已投牒欲归,不知还都下乎,抑竟归山也?”
解释
1、呈递诉状。
2、呈递文辞。
3、投弃授官的簿录。借指弃官;辞职。
参考资料
投牒.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1-01-30 11:26
目录
概述
出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