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逆力作为
优势视角的理论内核,是当个人面对逆境时能够理性的做出
建设性、正向的选择和
处理方法。抗逆力是个人的一种资源和
资产,能够引领个人在身处恶劣环境下懂得如何处理不利的条件,从而产生正面的结果。同时抗逆力也是一个过程,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并且不断增强。抗逆力高的人能够以健康的态度去面对逆境。
基本信息
词性:名词
汉语拼音:kang ni li
英语:1.resilience 2.anti-adversibility
词义:
1.抗逆力(resilience),台湾学者称之为“
复原力”,香港学者称之为“抗逆力”、“压弹”,大陆也有学者称之为“
心理弹性”、“韧性”,大致相当于“
挫折承受力”、“
耐挫力”等概念,是指一个人处于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时的心理协调和
适应能力 。
2.抗逆力(anti-adversibility)指物理上物体受到另一物体压迫时的
恢复能力。
3.在
应急管理领域,抗逆力是指社区、服务和基础设施对
突发事件后果的承受能力。打个比方说,就是弯曲之后能很快恢复的能力。
例句:1.当今社会生存压力大,青少年的抗逆力成了一个
热门话题。
2.此物体的抗逆力较强。
心理相关
在面对逆境过程中,抗逆力能使人的
心理健康回复至逆境发生前的状况,甚至展示出更理想的
心理状态;而在克服逆境后能够拥有更高的抗逆能力。
表现形式
从表现形式而言,抗逆力有常规和非常规两种方式。前者通常表现出常规的亲社会取向的
行为方式,遵从
社会规范与道德,认同主流
社会文化,同时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后者通常表现出反传统、反社会、反主流的
行为倾向,具有挑战常规、对抗成人、批判现实的特征,往往会受到成人的指责、朋辈群体的排斥、公众舆论的压力。
构成要素
从构成要素上,抗逆力有外部支持因素(I have),内在优势因素(I am)以及效能因素(I can)三个部分。
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尤其是在这个环境中与我们发生
交互影响的那些人,能够帮助或者增强我们的抗逆力,构成了抗逆力的外部支持因素,包括拥有正向的连接关系、坚定清晰的规范、关怀支持的环境、积极合理的期望、有意义的参与机会。
内在优势因素(I am)包括个人形象感、积极乐观感。我们观察自己而得到的结论和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反馈称为
自我形象,这对于青少年非常重要。
效能因素(I can)包括人际技巧、
解决问题能力、
情绪管理及目标订定等。人际技巧是指适应不同文化的灵活性、
同理心、
幽默感及
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是指懂得运用资源及寻求帮助的能力;情绪管理是指能察觉自己的情绪并正面表达出来;目标订定是指了解自己的目标,并具备订定计划的能力,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运作机制
1990年Richardson及同事通过总结前人的成果和自己的实务研究,提出“抗逆力模型”,用以说明个体如何产生抗逆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影响
人的发展,提出的结论是:
1.抗逆力是激发的结果。抗逆力是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潜力,人在平安顺利的时候抗逆力得不到激发,以一种潜伏的状态存在。犹如人格中的一种宝藏,没有逆境与压力的刺激,也许永远就沉睡了。当危机、困难袭来的时候,抗逆力被激活,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帮助个体面对危难,聚集力量,渡过难关。每个人都有抗逆力,也许被唤醒,也许被埋没,逆境与压力是帮助个体唤醒抗逆力、展示潜能的一种外在条件。
2.保护因素对生命历程具有决定作用。当外在压力、危机袭来时,个体自身和环境中拥有的保护因素会作出自动化反应,与外在压力构成
交互作用。如果个体自身或其环境中具有适配的、得力的、恰当的保护因素,直接就可以产生两种能力:一种是自我平衡能力,保证个体在压力和逆境面前维持舒适,平衡重构;另一种是抗逆力的启动,调整自我、应对压力,重构生命,获得良性发展。
3.
功能失调不是逆境的结果。
心理扭曲、生命瓦解意味着个体保护因素作用不利,没有抵御和应对压力与逆境的压力,但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混乱之后的生命仍然需要重构,会出现四种可能:一是功能失调,比如
酗酒、吸毒、犯罪或
自杀企图;二是丧失性重构,如
自我价值感丧失、低自尊、自卑、
自我否定、能力缺失等,这些都是非适应状态的重构,不利于个体走向良性发展;三是
平衡性重构,个体保持
稳定状态,继续拥有安宁舒适的生活;四是抗逆力的重构,激活生命潜能,积极应对,体现
胜任力,战胜逆境,健康成长。
4.抗逆力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环境因素对个体抗逆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协助个体形成抗逆力的内在保护因素也是
环境作用的产物。抗逆力犹如生命中的一粒种子,正向的、和谐的、健康的
生活环境,有利于这粒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果个体面对危机与挑战时表现出抗逆力,主动调整,积极应对,就会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