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丧:人死后,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亲属和子孙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
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
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
报丧方式
地区特色
还有的地方,报丧的人到亲友家门不能径自入内,必须要等在门口喊屋里的人,等到他们拿一
铲子火灰撒在门外之后,才可以进门报丧。这样做是为了辟邪。
也有地方报丧俗规非常严格,丧家如果死的是男人,必须由房族侄子到亲戚家报丧,死的如果是女人,必须由儿子、女儿给外婆家报丧。报丧的孝男孝女必须头上裹
白布、
戴斗笠
在东北一带,是用在门外悬挂纸条来报丧的。纸条数是以死者年龄的不同来确定的,一岁一条,另外加上两条,表示天和地。并且他们用死者性别的不同来决定悬挂纸条的位置,死者是男性则悬挂在门的左面,死者女性则悬挂在门的右面,人们一看到门口的纸条就知道这家死了人,死者的寿数,是男是女,就一目了然了。
天津
传统习俗报丧贴还要写上“鼎惠恳辞”,意思就是不要送礼。实际上既然发了
请帖,就是让
你来吊孝,来吊孝者一般都会送礼,至少是
挽联。还有操办更大的,在大门前要竖起“方杆”,死者是男性,左边立两根,是女性则右面立两根。
传统习俗
旧时北京的丧葬讣文是比较严格的。人死了以后,亲属就要把消息告诉给亲友。报丧用的讣闻,一般只写亡人生前的
官衔年月日时终正寝,距生于某年月日时,享寿若干岁,不孝某某侍在侧,亲视含殓,遵礼成服,谨择于某年月日安葬,叩在乡、学、世、寅、戚、谊、衰此讣闻。某日
接三讣告民族葬俗
比如,云南一带的
怒族竹号维西一带,不少民族用吹牛角来报丧,也有一些地区的
少数民族吹
海螺。
景颇族、
拉祜族、
黎族、滇南
瑶族等少数民族用放枪来报丧,如果死者是女性的
话则敲锣。在景颇族中放枪的数目还有严格的规定,死者是男性的
话放偶数,死者是女性的话鸣奇数。
有关学者认为前两种可能是属于早期的报丧形式,而后两种则是属于后期的现象。
在
贵州省、
北盘江流域一带的少数民族的报丧更具有特色。他们的
报丧仪式是丧家请来邻寨的青年,两人一组,手里拄着拐棍,到所有的亲友家去报丧。当人们见到这样的人进寨,就知道是报丧的人了。
客家地区,报丧人不论晴雨须带伞,到亲友家将伞倒放堂前,告明来意。亲戚给报丧人封包一个、鸡蛋一双致谢。在
黄冈,报丧人不能进入亲朋家里,只能在门口呼叫后告知,亲朋舀一碗冷水给报丧人喝,一般喝一口,然后在门口倒掉。此时,亲友前来送楮仪,要回送一对红丝线, 或加一条毛巾。
汉族观念
在汉族的观念里,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分担悲痛的做法。
苗族报丧
不论什么民族,什么家庭,有人去世,总要用不同的方式将死者去世的消息通知亲友,称为报丧。
苗族报丧分三个过程。首先,老人刚落气,孝子就要拿出火药枪到院坝里朝天鸣放三枪通知本寨亲友。接着,孝子和媳妇们便烧好一锅水,脱去死者衣服,为其洗浴、更衣,然后请指挥师指路,意即将死者亡灵指引到祖先发祥地。指路毕,将死者上马或入棺,再由孝子分头去通知邻村的亲属。若亲属住得远,也可等到确定安葬日期后再去通知亲属前来上祭和送葬。
专人前往报丧的顺序讲究。若死者是男性,要先通知其亲姐和亲妹家人;若死者是女性,要先通知其亲兄和亲弟家人。孝子到了亲属家门外时先磕一个头,进屋后在堂屋里再磕一个头,亲属家人见了就会招呼孝子到火塘边就坐。这时,孝子便向亲属通告死者去世的消息,并请亲属前往吊祭。
本村的亲友听到三声枪响后,不用请,不用召集,自动聚拢到死者家中帮助料理丧事;邻村的亲属得知死讯后,很快带上香、纸、粮、牲等前往吊孝;远处的亲属则要在安葬的头天即被称为“夸子”的日子里组织上祭队伍前来参加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