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牾,汉语词语,拼音是dǐ wǔ,意思是矛盾,出自《进书表(
资治通鉴)》。
宋·
司马光《进书表(
资治通鉴)》:“自治平开局,迨今始成,岁月淹久,其间抵牾,不敢自保,罪负之重,固无所逃。”
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义下》:“一出名公手,一或抵啎,必他有
证佐。”
殷谦:“很多时候艺人们在不良媒体的全力配合下,她们似乎乐于在一种非理性的、具有“神秘色彩”的
精神状态下玩着各种“
八卦新闻”,炒作也变得阴险毒辣,自我拆解相互抵牾,你也休想看到真正的事件,休想看到有价值的主题。”(殷谦《棒喝时代》)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况左右配属,班荀之与郑戴,又名牴牾。”
金·
王若虚《史记辨惑一》:“混淆差互,一至於此。盖不惟牴牾於经,而自相矛盾亦甚矣。”
明·
黄道周《
节寰袁公传》:“公(
袁可立)既至中朝,观诸侯动静,邑邑不乐也。数有所抵牾,欲自请外。”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五篇:“《隋志》有《列异传》三卷……两《唐志》皆云
张华撰,亦别无佐证,殆后有悟其牴牾者,因改易之。”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翁姑薄让之,女牴牾不可言状。翁姑忿怒,逼令大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