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蝇草
茅膏菜科捕蝇草属植物
捕蝇草,学名:Dionaea muscipula J. Ellis ex L.,是茅膏菜科、捕蝇草属植物。捕蝇草属于维管植物的一种,是很受欢迎的食虫植物,拥有完整的根、茎、叶、花朵和种子。它的叶片是最主要并且明显的部位,拥有捕食昆虫的功能,外观明显的刺毛和红色的无柄腺部位,相貌好似张牙利爪的血盆大口。雄蕊5枚,花丝细长;雌蕊1枚,子房上位,1室;花柱3个,指状4裂;蒴果;种子细小,椭网形,有纵纹。花期5-6月。
植物学史
DionaeaDionaeaDionaea muscipula
据说因为叶片边缘会有规则状的刺毛,那种感觉就像维纳斯的睫毛一般,所以英文名称为Venus Flytrap,意思是“维纳斯的捕蝇陷阱。
形态特征
捕蝇草株高10-30厘米;茎直立,纤细;基生叶小,圆形,花开时枯萎;茎生叶互生,具细柄,长约1厘米,呈弯月形或扇形,基部呈凹形,分为两半,边缘及叶面具多数细毛,分泌黏液,呈露珠状,叶缘中间有3根对刺激反应灵敏。叶片通常向外张开,叶缘蜜腺散发出甜蜜的气味。花葶高30厘米;总状花序;小花白色;萼片5个,基部联合,卵形,有不整齐的缘齿,边缘有腺毛;花瓣5个,白色,狭长倒卵形,较萼片长,具有色纵纹;雄蕊5枚,花丝细长;雌蕊1枚,子房上位,1室;花柱3个,指状4裂;蒴果;种子细小,椭网形,有纵纹。
捕蝇草属于维管植物的一种,是很受欢迎的食虫植物,拥有完整的花朵和种子。它的叶片是最主要并且明显的部位,拥有捕食昆虫的功能,外观明显的刺毛和红色的无柄腺部位,样貌好似张牙利爪的血盆大口
捕蝇草的根比较短并且不发达,主要的功能是吸取水份。它的茎也比正常的一般植物小,连接叶柄并不明显,不过在生长过程中会发育出鳞茎,鳞茎属于演化过的一种变态茎。
捕蝇草的叶子由中心部位生长出来,属于轮生叶子,显连坐状以丛生的形态生长。中央长出来扁平或者细线状好似翅膀形状的是属于叶柄的部分,原生种的叶柄是扁平如叶片一般,因为反而像是叶子,所以也称做假叶。
叶柄的末端带有一个捕虫夹,这才是会捕捉昆虫的叶子的部分,正面分布有许多的无柄腺,一般是红色或者橙色,越接近叶绿的地方的无柄腺就越少,这部分是分泌消化液来分解昆虫或者吸收昆虫的养分的部位。叶绿长有齿状的刺毛,刺毛的基部有分泌腺,会分泌出粘液,作用是防止昆虫挣脱和叶瓣粘合。这种的叶子拥有捕捉昆虫的特殊功能,和特殊的模样,属于变态叶中的“捕虫叶”。
因为叶子是由中央生长出来的,所以越外层的叶子就越老。捕虫叶中央分开,形似贝壳一样的为两瓣的构造,长2-3厘米。叶片内侧一般的原生种为橙色、红色或紫色,主要是因为消化腺体的色素(花青素)成分影响(光合作用时光线充足),也有一些因生长环境影响的关系没有色素产生,这时叶子就会比较接近黄绿色。两瓣均等的叶片内侧长有数对细小并且敏感的“感觉毛”,一般拥有3-5对。
捕蝇草的开花时期为初夏到盛夏,初期的时候会生长出花茎,每个花茎拥有5-10个花苞,每日依序开出白色的花朵。原则上每株花只会开出一个花茎,如果生长的环境和养分充足的话,有时候也会生长出两个花茎,一般正常状况下大都为五片花瓣和五花萼,偶尔也会有六片花瓣的变异株,雄蕊有十数根,中央会有一根雌蕊,拥有分叉状的柱头。
捕蝇草同株受粉的现象比较少,原因是因为当雄蕊的花要长出花粉的时候,雌蕊的花柱是封闭的状态,等到雄蕊开始向外侧斜倾倒的时候,柱头才会开放变成分叉状,这时候才是处于可以受粉的状态。这类雄蕊先成熟后雌蕊才长成在植物界相当常见,主要就是要避免同株受粉的情况。一般专业术语称这种花为“雄蕊先熟花”。
除了花茎外,一般不会有向上生长的较高大的部分,正常的茎短小不易发觉,叶柄和叶子又几乎是贴地而生长。这是食虫植物的一种特征,因为除了捕食昆虫吸收其养分外,为了后代的延续也需要借助昆虫协助传粉。所以,必须将补充叶和花两个部分有所区分,可以说这是大自然给予它们的天然智慧。
主要品种
参考资料:
产地生境
捕蝇草仅存于美国的南卡罗莱纳州东南方的海岸平原及北卡罗莱纳州的东北角。在原产地卡罗莱纳州,捕蝇草生长在潮湿的砂质或泥碳的湿地或沼泽地,这些地区通常呈现草原的形态,只有零星的松树分布着,因此很开阔,能接受到大量的日照。这里的气候温暖而潮湿,在夏季,白天炎热,晚上也还能保持温暖,冬季则很冷,但并不至于冷到经常降雪。捕蝇草为沼泽生植物,原生环境没有高大植物遮阴,喜阳光。捕蝇草的原生环境算是沼泽型的草原,湿度相对较高,要大于50%,生长温度15-35℃,适宜温度21-35℃。
生长习性
捕蝇草的捕虫过程大概是所有食虫植物之中最为奇特,捕虫机制最为复杂。捕蝇草的捕食构造是由一左一右对称的叶片所形成的夹子,这个夹子状的构造是南叶子特化而来的,至于连接捕虫器叶片状的构造是叶柄。捕虫夹上的外缘排列着刺状的毛,乍看之下很锐利,会刺人,但其实这些毛很软。这些毛的功能是用来防止被捕的昆虫逃脱。当捕虫夹夹到昆虫时,这些夹子两端的毛正好交错而成为一个牢笼,使虫无法逃走。捕虫夹内侧呈现红色,仔细观查会发现上面覆满许多微小的红点,这些红点就是捕蝇草的消化腺体。在捕虫夹内侧可见到三对细毛,这细毛便是捕蝇草的感觉毛,用来侦测昆虫是否走到适合捕捉的位置。大多数的捕虫器只带有三对感觉毛,但也可能产生多出一根到数根感觉毛的捕虫器。
捕虫夹的闭合是一个精确的控制过程,此过程最初是在昆虫碰到位于夹子上的感觉毛时开始的。引起闭合的条件为一个捕虫器中任意一根感觉毛被触碰到两次,或是分别触碰到两根感觉毛。触碰感觉毛的时间间隔对于闭合有决定性的影响:假如两次的触碰间隔在20-30秒内则能闭合,超过这段时间则需要有第三次成功的刺激才会闭合。捕虫器需要两次的刺激,为的是确认昆虫已经走到适当的位置。当捕虫器受到第一次的刺激时,此时昆虫只是稍微走入捕虫器;若捕虫器现在就闭起来,只不过夹住昆虫的一部分,那么昆虫能够逃脱的机会便很大。当捕虫器受到第二次的刺激时,此时昆虫差不多也走到捕虫器的里面,这时闭合的捕虫器便能将昆虫确实地抓住,关在捕虫器之中。
捕虫的信号并非直接由感觉毛所提供。在感觉毛的基部有一个膨大的部分,里面含有一群感觉细胞。感觉毛的作用有如杠杆,昆虫推动了感觉毛,使得感觉毛压迫感觉细胞,感觉细胞便会发出一股微弱的电流,去通告捕虫器上所有的细胞。由于电流会四散传向整个捕虫夹,所以引发闭合并不需要触碰同一根感觉毛,只要在同一捕虫夹中任两根感觉毛发出电流,便能引发闭合运动。当然,感觉毛所发出的电流仅影响其所在的捕虫夹,不会干扰到同一植株上其他捕虫夹的动作。
在受到刺激之前,捕虫夹呈60。角张开着,当受到昆虫刺激时,捕虫夹以其叶脉为轴而闭合。捕虫夹的闭合与捕虫夹上的细胞膨胀有关。当捕虫夹上的细胞得到感觉细胞所发出的电流,其外侧的细胞便快速膨胀,使得捕虫器向内弯,因而闭合。
闭合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夹子快速关闭,以便捕到昆虫,此时捕虫夹只是夹住昆虫而已;第二阶段,捕虫夹向内收缩,以便使捕虫夹的内侧能够尽量贴近昆虫,这时捕虫器已经完全紧闭,不留一点缝隙。之后,夹子关闭数天到十数天,此时昆虫被分布于捕虫器上的腺体所分泌的消化液消化。昆虫被消化完后,捕虫器会再度打开,等待下一个猎物;剩下无法被消化掉的昆虫外壳,便被风雨所带走。
闭合过程的第二阶段须要昆虫的挣扎才能进行,因为这样才代表捕虫器所捉到的确实是昆虫,是活的猎物。捕蝇草有时会误捉到枯枝、落叶,如果少了这项确认机制,必然会将养分浪费在消化无法消化掉的杂物上。若捕虫器误捉到杂物,只要没有持续的刺激,在数小时之后便会重新打开捕虫器,等待下一个猎物。
繁殖方法
捕蝇草有无性和有性繁殖两种繁殖方式。无性繁殖包括叶片扦插、珠芽分植、子株分植3种;而有性繁殖只有人工授粉1种。
叶片扦插繁殖法:先将叶片由基部整片切下,叶越老越好。然后将切下的叶片平放或斜插于湿润的水苔或泥炭土上,置于光线充足处,并盖上玻璃板,维持插床的高湿度,以利于叶基部切口长出株芽。待2个月后长出的小植株有3-4片叶时,便可移植上盆栽培。
珠芽分植繁殖法:捕蝇草的叶柄基部会长出鳞片状株芽,这些珠芽为潜伏芽,每当其顶芽自然或人为损伤不能再生长时,这些株芽就会发根长叶,成为新株,此时可将其从母株分离,另盆栽植。繁殖时,可将顶芽有意识地掐掉,促进萌发新株。
子株分植繁殖法:捕蝇草开花后,其花序顶端花苞片处会自然长出一些小植株。当这些小植株长出根后即可从母株分离,另盆种植。完成子株分植繁殖的花梗此时也要剪去,以免过多消耗养分,影响母株继续正常生长。
有性繁殖法:捕蝇草可实施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法进行繁殖,为了获得生命力强的种子,利用人工授粉的方法进行异花授精十分有必要。具体方法是:将一朵花的花粉抖落于白纸上,再用毛笔蘸上花粉扫于另一朵花的柱头上。授粉后4-6周,种子便会成熟。这些细小的黑色种子以随采随播发芽率最高,亦可收集于密封玻璃瓶中,放于冰箱内保存,待来年再播,但发芽率一般只达到30%。播种可采用撒播法,将细小的种子直接均匀撒播于培养土表面,保持湿润,并盖上玻璃板,置于强光下和25℃的室温下,1个月左右萌发。待小苗长出4-6片叶时,便可移植。
栽培技术
炼苗
试管苗在数周的组织培养过程中,已经适应了高温、高湿、无菌的环境,一旦将它移到环境较为恶劣的培养瓶外,则往往难以适应而导致大量死亡。因此,组培试管苗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移栽成活率和移栽后的生长发育状态及其成品率。为了提高移栽成活率,移栽之前,必须对试管苗进行炼苗处理。当捕蝇草试管苗高度达到2-3厘米、大部分根系在1厘米左右、生长的均匀健壮时为炼苗的最佳时机,可以进行室内炼苗。
可以将试管苗移入普通的室内炼苗2天,要求在温度保持20℃左右、光照2000勒克斯的室内环境打开试管瓶口,放置2天左右。然后移入室外的炼苗,最好放置在20℃左右、有1层遮荫网遮荫、湿度不低于70%的湿润环境中,再次炼苗3天左右。
将试管苗倒入准备好的清水中,将根部培养基清洗干净,因为如不脱出基质,将会导致幼苗在移栽后滋生出大量微生物,影响其发育和生长。捕蝇草组培苗的根系为根状茎匍匐,要在保护好幼嫩组培苗的基础上逐一分株,避免损伤其根系,这样可以提高小苗的移栽成活率。
移栽管理
捕蝇草的移栽时间可以分为春季(3-5月)、秋季(9-10月)2个季节,此时温度为10-30℃,比较适合捕蝇草幼苗的生长,但是要注意湿度的保持。这样在第2年的4月都可以开花。
病虫防治
捕蝇草是一种食虫植物,但是也会被其他的生物所食,如一些较大的昆虫,如金龟子以及蚜虫介壳虫,其会啃食幼茎或嫩叶;病害主要有叶斑病茎腐病,直接影响捕蝇草的生长。害虫可用滴滴畏或氧化乐果1000倍液喷杀;叶斑病可用托布津或百菌清500倍液喷洒防治;而茎腐病发生时,除了要剪去腐烂的茎段,还要用石硫合剂或高脂膜500倍液喷施防治。
主要价值
盆栽可适用于向阳窗台和阳台观赏,也可专做栽植槽培养;捕蝇草被誉为自然界的肉食植物。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0年6月30日评估,捕蝇草符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A1acd、B1+2c标准,确定为易危(VU)物种,并于2000年发表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种群现状
在原产地的捕蝇草在生存上却受到人类活动的威胁。人口快速增加因而剥夺捕蝇草的生存空间,而且因为人为干预自然野火的发生,使得这些地区开始长出一些小型灌木,因而遮蔽捕蝇草的阳光。因此,捕蝇草被试着引入其他地区进行复育,像是新泽西州加州。在佛罗里达州已顺利归化,而成为很大的族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2 08:35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