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铁枝木偶戏
广东省揭阳市的传统戏剧艺术
揭阳铁枝木偶是广东省揭阳市的传统戏剧艺术。虽形似木偶,其渊源却是民间的皮影戏。据萧遥天在《潮州戏剧音乐志》(已收入重刊饶宗颐总纂《潮州志》)的考证,潮州皮影戏属于南影的流派,在南宋接近灭亡时,由一班逃难的孤臣、义民将皮影戏带到南方来。有清一代,潮州皮影戏最盛行,民间称为“纸影戏”。因此,纸影戏在全国木偶戏中独一无二。后来,并台前罩的玻璃窗也弃去,号“阳窗纸影”,以别于“竹窗纸影”,民间便简称“纸影”了。
木偶戏简介
2011年6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236 项目号:IV-92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揭阳市
铁枝木偶又称纸影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具有代表性的古老剧种之一,传入粤东距今已有七百左右年历史,纸影戏是潮汕地区戏剧艺术的奇葩。
晚清以前,纸影戏以影现,叫竹窗纸影,即以牛皮雕成各种人物开状,彩色装饰,表演时台内置一油灯,台面装一竹框,以透明白纸糊之,以为投影之所,故名竹窗纸影。但至清末一变,改影现为形现,即牛皮雕形而为木偶造型,背部及两手穿铁线三条作为操纵,台前改挂绣幕,这一改,本已不是影戏,而是木偶戏,但群众习惯原来叫法,仍称纸影戏、皮猴戏或称圆身戏。木偶戏从属地方剧种,当地皆为潮音班,晚清至民国时期揭阳铁枝木偶戏十分普及,在渔湖范围内有近三十班,它也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研究价值。
传承保护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揭阳市群众艺术馆获得“揭阳铁枝木偶戏”保护单位资格。
木偶戏渊源
揭阳铁枝木偶俗称“纸影戏”,是中国传统木偶艺术的稀有品种,系由南宋时期随中原移民传入的皮影戏演变而来。清代以后,为满足观众视觉欣赏需要,艺人们逐渐把舞台蒙上的白纸去掉,把偶像从平面改为圆身,于是“捆草为身、扎纸为手、削木为足、塑泥为头”,在当时称为“圆身纸影”。后经艺人不断实践,逐步形成偶像舞台表演。潮州铁枝木偶偶像由连在后面的三枝铁枝操纵,保留了皮影操纵特点;剧目、表演动作、音乐唱腔与潮剧相同;表演时后台由三至四人操纵木偶,盘腿而坐,每人操纵一至二尊,后面伴唱、伴乐者九至十二人;基本表演手法有:推、拉、提、拨、抖等,表演过程根据人物行当和剧情需要表演飞天入地、点火、射箭骑马、张扇、划船、武打等动作,呈现独特的操纵技艺。
随着人们艺术欣赏时尚的改变,演出市场日益萎缩;木偶班大多为半农半艺,是松散形业余艺术团体,对木偶戏的研究传承具有一定难度,特别是一些高难表演技艺面临失传,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传承。
木偶接班人
创办于1984年的潮州金石龙阁木偶剧团以其高超的技艺和纯朴的作风闻名,曾应邀到德国、荷兰、匈牙利、泰国等世界各地演出,获广泛好评。然而这样有一定品牌的木偶戏团,也面临着演出市场萎缩而缺少经费、缺少观众、缺少收入的窘境。
过去剧团一年演出100多场,一场就有上百名观众,一年也就演几十场,而且观众越来越少,演一场戏大约只有近千元的收入。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和别人合伙做点木材生意补贴家用。
城区没有木偶戏演出的土壤,乡镇的传统节日成了木偶戏最后的舞台,有时候台下观众仅仅是几位老人,有时去一个地方演出也只是持续两、三天,市场之萧条由此可见一斑。而他的剧团仍坚持真人演绎唱段,所以还要维持十几个人的规模。一个人往往要扮演多个角色,像他自己,就要分别演老丑、老生、老旦等不同的角色,工作辛苦而收入却很低,这使得部分艺人放弃从事这一行当。
最新修订时间:2021-11-22 22:06
目录
概述
木偶戏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