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
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天神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则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
灶神。清明节、
寒食节、端午节、
中元节、重阳节是
祭祖日。祭祖也是汉人宣告自己为炎黄子孙最直接的方式。
天不言语,以灾异谴告。敬天信仰就是天人感应信仰。“早夜敬天,于是得安文王之道。”王者如此上事,则敬天安命之道。钦崇天道,永保天命。敬天的方式是祭天。祭天又称
郊祀或
明堂之祭,是传统文化里的国家
吉礼第一礼仪。“夫古之畏敬天而重天郊……
是故天子每至岁首,必先郊祭以离开天,乃敢为地,行子礼也;每将同师,必先郊祭以告天,乃敢征伐,行子道也。”
敬天信仰有载于典籍《
诗经》:“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驰驱。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上既劝王和德以安国,故又言当畏敬上天,当敬天之威怒,以自肃戒,无敢忽慢之而戏谑逸豫。又当敬天之灾变,以常战栗,无敢忽之而驰驱自恣也。天之变怒,所以须敬者,以此昊天在上,人仰之皆谓之明,常与汝出入往来,游溢相从,终常相随,见人善恶。既曰若此,不可不敬慎也。”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天神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则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
唐朝《郊祀议》曰:“孔子云:‘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此万世不易之法也。昔
长孙无忌请祀高祖于圜丘以配
昊天上帝,祀太宗于明堂以配上帝,义为得之。今国家嗣兴唐祚,追尊孝德,而以
尧舜为肇祀之祖,宜以神尧配天于圜丘,孝德皇帝配上帝于明堂,礼也。其服物制度,古有常仪,愿罢一切伪饰。”郊以
祀天,祀天而必法则其所垂之象,使凡吾身之所被服、吾身之所乘驾、吾礼之所施设
文饰,莫非天之象焉。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祭天服饰象征着
上天垂象、天象,所以天子祭天要穿
十二纹章衮冕。
三公之冕九,祀、火、毳、藻、绣、
爵弁等冕六,韦弁、
皮弁、玄冠,合上九。
三孤自
祀冕而下八,无火冕。公卿七,又无
毳冕。
上大夫六,又无
藻冕。中大夫五,又无皮弁。
下大夫四,又无爵弁。士服三,
祀弁、爵弁、玄冕。庶士玄冠。
《
道德经》只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未尝认为应当“法祖”,《道德》、《南华》提倡恢复人的真性情,反对外在条规对人性的压抑、异化,故而有“六亲不和有
孝慈”、“不尚贤使民不争”、“百姓皆谓我自然”的教导,又岂会呼吁“法祖”。“
敬天”是尊重
自然法;“法祖”亦遵循先祖
习惯法。正所谓:“万物本于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天垂象,圣人则之,郊所以明天道也。”孔子曰:‘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王者尊其考,欲以配天,缘考之意,欲尊祖,推而
上之,遂及始祖。
历代有天下者,皆以祖配天。始祖感天神灵而生,祭天则以祖配之。自外至者,无主不上。“《尔雅·释天》文。云‘自外至者,无主不上’,《公羊》宣三年传文,‘外至’者,天神也,‘主’者,
人祖也。故祭以人祖配天神也。”
其一,法立国之祖。即所谓的“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关于法开国之祖前面有所论述,如周初法文王和
周公。
秦二世一即位也遵奉始皇,为止立庙。而且自汉以后,历代王朝,莫不尊其开国之君主为祖先,而且开国之主遗留下的制度、命令,后代也不敢随意改动。
其二,法五帝。效法
远古时代的五帝,这点在《
史记》《
汉书》中多有记载。如《
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甫一即位,就尊黄帝为始祖,帝虞为
二世祖,并立有
九庙:“一曰黄帝太初祖庙,二曰帝虞始祖昭庙,……太初祖庙东西南北各四十丈,高十七丈,
余庙半之。……功费数百巨万,卒徒死者万数。”又《元命包》云:“夏,白帝之子。殷,黑帝之子。周,苍帝之子。”是其王者,皆感大微五帝之精而生。五帝犹仁、义、礼、智、信之心,随感而应者也。五帝是“五行精气之神”,人间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帝轮流所感应而生的,因此也称为“
感生帝”,如尧是赤帝所感生,舜是黄帝所感生,禹是白帝所感生,汤是黑帝所感生,
周文王是苍帝所感生。帝王祭天当然要祭祀与自己一朝相应的天帝。
明朝时
乾清宫里的匾额上的四个字为“敬天法祖”。“入门丹陛至乾清宫大殿,其扁曰‘敬天法祖’四字。
崇祯元年八月初四日悬安,系高太监时明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