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
巫山县西部长江南岸的
错开峡,距县城八十里,离
黛溪镇约十里。黛溪水由南注入长江,峡谷
幽深,两岸山势
犬牙交错。东面的岩
戥上,立着一根顶细底粗、高约60多米的圆形石柱,叫
锁龙柱。隔峡相对的西面,有一个半环形的石岩,向上望去,形如同石鼓,传说这是
大禹治水曾经锁龙之处,名斩龙台。属于
禹王锁蛟的系列故事之一。
相传在五、六千年前,神州大地发生了一次特大的
水灾。滔天洪水包围了群山,淹没了平原,大地一片汪洋,人们只好栖身于山洞,或者在树上结巢而居。 当时,正处于原始部落联盟时代,部落联盟的首领
尧,派
鲧去治理这次洪水。鲧治水9年,他采取水来土挡、堵塞水路的
办法,结果水愈堵愈高,堤破决口,洪水再次泛滥,鲧的治水以失败告终。尧终舜继,舜又派鲧的儿子
禹继承其父亲未竟的事业,继续治理洪水,还派了
契(商族的祖先)、
后稷(周族的祖先)、
皋陶等人去协助他。 禹总结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领导人民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 禹从江州东下来到了
三峡,便开始疏浚三峡的工程。晋
郭璞《
江赋》云:“巴东之峡,夏后疏凿《淮南子·修务》说,禹先是决
巫山,令江水得东过”即凿开了堵塞江水的巫山,使长江之水能够顺畅东流。然后,他又凿开
瞿塘峡“以通江”,开
西陵峡内的“断江峡口”(见《
水经注·江水》),终于使长江顺利通过三峡,向东流注大海,解除了水患对长江中下游的威胁,而上游的
四川盆地终成粮仓,号称“
天府之国”。 传说,禹在
疏浚三峡时,还曾得到神女
瑶姬的帮助。人们说,大溪宽谷中的“
锁龙柱”和“
斩龙台”,即为瑶姬帮助夏禹治水凿峡时锁龙斩蛟的地方;对
大禹疏浚三峡的传说,古人大多是相信的。这不仅从各种文献记载上可以得到证明,而且诗人们多以赞颂的诗句予以讴歌。
杜甫的《瞿塘怀古》诗曰:“疏凿功虽美,陶钧力大哉。”而任夷陵县令的
欧阳修,只相信
禹王开山之功,不信神牛凿峡之说,所以他将“黄牛庙”改名“
黄陵庙”,庙中祭祀的黄牛神改为祭祀夏禹王。
范成大的《初入巫峡》诗,结句以咏叹出之,直抒胸臆,倍有神致:“伟哉神禹迹,疏凿此山川!” 但是,神话毕竟不能代替科学。大禹与神女开凿三峡的传说,只能是人们美好的想象,要想真正了解三峡的形成原因,我们还得暂时回到那久远而又动荡的
地质历史年代。
相传,
舜耕历山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安居乐业。有一年旱魃作怪,久旱无雨,禾苗干枯,舜急命小龙细雨润地,而小龙因与怀姑相约,违背舜令,急施暴雨,造成山洪暴发,将一个完整平坦的历山冲得千沟万壑。舜王因此发怒,在此将小龙斩首。为教育后人“做甚务甚”,所以舜帝让那斑斑血迹常存不没以示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