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i,1863年-1938年),1863年出生于
莫斯科阿列克赛耶夫大街住宅,
俄国演员,
导演,戏剧教育家、理论家。
原姓阿列克赛耶夫。 名言:“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妻子为莉琳娜。
出版图书
个人经历
1863年1月5日生在莫斯科一个富商家庭,1938年8月7日卒于
莫斯科。1877年在家庭业余剧团舞台开始演员生涯。
1885年取艺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1888年末与莫斯科一些文艺界名流创办
艺术文学协会及附属剧团,逐渐完成了从业余演员向专业演员的过渡。
1897年6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同
聂米罗维奇-丹钦科举行了历史性的会见,决定创建新型的剧院——
莫斯科艺术剧院。
1898年10月莫斯科艺术剧院以首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执导的历史悲剧《沙皇费多尔·伊凡维奇》宣告成立。一个月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丹钦科联合执导的
契诃夫名剧《
海鸥》获得轰动性成功,标志着一个新的
现实主义戏剧流派的诞生。就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后来总结所述:“如果说历史世态剧的路线把我们引向外表的现实主义,那么,直觉和情感的路线却把我们引向内心的现实主义。”
梅兰芳曾于1935年访问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两人多次交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梅兰芳说:“他说要成为一个好演员或好导演,必须刻苦地钻研理论和技术,二者不可偏废。同时一个演员必须不断地通过舞台的演出,接受群众考验,这样才能丰富自己,否则就等于无根的枯树了。”
主要作品
《海鸥》之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又和
丹钦科共同执导了契诃夫的《
万尼亚舅舅》《
三姊妹》《
樱桃园》。同时,把
高尔基最初的两部剧作《
小市民》《底层》推上了舞台。
在这个时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不仅担任导演而且也在自己导演的剧目中担任重要角色。
《三姊妹》中的韦尔希宁,《底层》中的沙金,《樱桃园》中的戛耶夫都属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造的舞台形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成功塑造的形象还有斯多克资医生(《人民公敌》)、法穆索夫(《
智慧的痛苦》)、克鲁季茨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
人物评价
十月革命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艺术风格有了新的变化。在导演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炽热的心》和
伊凡诺夫的《
铁甲列车14-69》时,给舞台演出充实了新的
时代精神。
1922~1924年率剧团在美国巡回演出时, 写作了自传《
我的艺术生活》,首次对自己的戏剧体系作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讨。
1928年10月
心脏病突发之后,全力投入戏剧
实验教学与理论总结工作,写出了洋洋大观的《演员自我修养》,并以“
形体动作方法”丰富了以
内心体验为核心的戏剧体系。最终成了世界一大戏剧体系的奠基人。以“体验基础上的再体现”为基本内容的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俄国
现实主义戏剧体系的主要代表,这一体系对包括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在内的20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戏剧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斯氏毕生大量的艺术活动中,给予苏联演剧学派以深远的影响。促进了
苏联各
戏剧流派的发展。
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它是包括表演、导演、戏剧教学和方法等系统专业知识的
演剧体系。它是斯氏毕生创作和教学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对演剧艺术领域的先驱者和同时代的世界杰出大师们的
经验总结。体系的
戏剧美学思想——真实反映生活,强调戏剧的社会使命和
教育作用,继承了19世纪
俄罗斯革命民主派朴素唯物主义的
美学观点。
它出现于20世纪俄国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日趋高涨之时,不仅反映了社会进步阶层对
舞台艺术所提出的具有深刻思想内容与
生活真实的要求,而且体现了俄罗斯艺术的民族特性及对
现实主义与
民主主义的热切追求。体系在导演工作方面所作的大胆革新,完善了俄罗斯导演
艺术流派,使导演发展成为整个演出的思想
解释者、
组织者、剧院集体的教育者。
在与演员的合作上,体系强调演员在舞台上的首要地位,发展演员的创作
主动性,通过整体演出体现导演的风格。强调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强调演出各部分之间的和谐一致和演出的艺术完整性。体系关于演员的创作原理和训练方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称之为
体验派。要求的不是模仿形象,而是“成为形象”、生活在形象之中,并要求在创造过程中有真正的体验。因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系对20世纪的世界
戏剧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中国博得
梅兰芳等
戏剧家的高度评价,并对
中国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著作始于30年代介绍进中国,相继出版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主要作品乃至全集。
东方因素
据研究者早在19世纪末,模仿东方的异国情调就逐步成为
俄国的一种时尚。就连年轻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也不例外。1887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家庭剧团在排演
喜歌剧《日本天皇》时,通过学习日本人执扇的各种姿势,进行了近乎程式化的
形体训练。后来,在建立自己的体系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了找到演员控制自己感情的机制,研究了
潜意识问题。为此他转向印度古代哲学,研究能够使人控制自己意识的
秘传的技能。
在华影响
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进步文艺阵营中展开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夏衍按照中国共产党关于加强对文艺工作领导的指示,在
中国话剧史上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1930年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的话剧运动进入了左翼戏剧时期。
左翼剧联在许多城市建立了分盟或小组,在工农群众中开展演剧活动,推动建立一批剧团,演出众多的进步话剧作品。后来,
出版界出版了专业的戏剧刊物和论著,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介绍进来,在其理论的影响下,探讨中国话剧运动的经验教训,开始了中国话剧的理论建设。
中国
第一代导演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导、表演理论有所借鉴。如《娜拉》的导演
章泯在排练时,拿出导演笔记,给大家念了这样一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话:“在舞台上,不可能用一套千篇一律的刻板公式、舞台脸谱和角色类型来表现先进的苏维埃式的人物。在舞台,要在角色的
生活环境中和角色完全一样地、合乎逻辑地、有顺序地、像人那样地去思想、希望、企求和动作。”
这是中国话剧界第一次用“斯坦尼”体系来指导话剧艺术的舞台实践。演员们边理解边排练,章泯循循善诱,终于第一次使中国的演员们接受了这位大师的理论。
张彭春(1892-1957)是中国早期话剧导演奠基人,他对中国话剧导演制的建立,也作出过贡献。他曾两度访问俄罗斯,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导、表演理论也有所借鉴。
1949年以后,中国掀起了学习的高潮,先后邀请前
苏联戏剧专家来华讲学。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不仅奠定了中国话剧现实主义表演的科学基础,同时对于话剧学习戏曲的表演体系,创造有中国自身特色的表演体系提供了重要的
参照系。
经典著作
《演员自我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