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钦巴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蒙古族文学研究室的研究室副主任
斯钦巴图(1963年10月—),男,蒙古族,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文学博士学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
人物生平
教育背景
1963年10月出生于内蒙古巴林右旗。1970年3月至1976年7月,在巴林右旗宝日勿苏公社会庙大队古日本敖瑞小学上学。1976年9月至1978年7月,在巴林右旗宝日勿苏公社会庙大队初中学习。1978年9月至1979年7月,在巴林右旗宝日勿苏中学(蒙古族中学)初三年级学习。
1979年9月至1981年7月,在内蒙古赤峰蒙古族中学学习。1981年9月至1988年7月,在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蒙古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获文学学士和文学硕士学位。1988年9月至1995年8月,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助教、讲师。
1995年~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少数民族文学系博士研究生。专业: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方向:中国北方民族史诗;博士学位论文:《江格尔与蒙古族宗教文化》;导师:仁钦道尔吉
1985年~1988年,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硕士研究生,专业: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方向:蒙古民间文学:1988年7月获得文学硕士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蒙古神话研究》,导师:满都呼教授
1981年~1985年,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本科;专业:蒙古语言文学,1985年7月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学士学位论文《蒙古叙事民歌的形成与发展》,论文导师为满都呼教授。
研究经历
2000年-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蒙古族文学室副主任,对卫拉特史诗继续进行研究,翻译图瓦《克孜尔》并与蒙古《格斯尔》进行比较研究,口传《格斯尔》文本进行研究。具体负责民族文学研究所口头传统扎鲁特田野研究基地田野工作,对口头传统扎鲁特田野研究基地进行“胡仁·乌力格尔”田野调查。
1998年–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对卫拉特史诗进行研究,在新疆博尔塔拉进行口头传统田野调查。
1988年–1995年,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讲师,给蒙古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讲授蒙古民间文学理论课,讲授蒙汉、汉蒙翻译课程,进行蒙古史诗研究并做田野调查、蒙古神话研究。
田野经历
2006年7月8~7月28日,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进行新疆卫拉特史诗传统田野调查。探访加·朱乃、贤吉米德、巴岱等部分江格尔奇。
2005年7月,11月—12月,赴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进行青海蒙古族口头传统田野研究,走访民间祝颂词家、民间故事演述家、《格斯尔》史诗演唱艺人,采录了苏和、胡雅克图、尼玛、道丽格尔苏荣等艺人演唱的史诗、故事,近90盒磁带,拍摄了反映艺人们生活和演唱活动的近20个小时的录像资料,以及丰富而珍贵的图像资料。
2005年7月下旬至8月,到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禾木哈纳斯乡,深入到当地蒙古族图瓦人社区,采访著名苏尔奇(楚尔奇)叶尔达西等民间艺人,并收集了大量的人类学、民俗学资料。
2004年2月、6月、10月、11月,到内蒙古扎鲁特旗进行胡仁·乌力格尔口头传统田野调查,先后访问20多位艺人,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访谈资料,采录艺人们演唱的乌力格尔资料600多和磁带600多小时,录像95小时,田野民族志记录50万字。
2004年11月,到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进行胡仁·乌力格尔口头传统田野调查;2000年,到新疆博尔塔拉进行卫拉特史诗田野调查;1996年,到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进行卫拉特史诗田野调查;1987年,到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进行蒙古民间文学田野调查。
重点项目
1、2004年——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重大项目【胡仁?乌力格尔田野研究】课题主持人
2、200年3月-2004年民族文学研究所所级重点项目【图瓦《克孜尔》及其与蒙古《格斯尔的比较研究》】(个人项目);
3、2003年-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口传格斯尔研究】(集体项目)
4、2002年-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A类重大项目【中国史诗类型学】(集体项目);
5、1999年—2002年民族文学研究所所级重点项目【卫拉特史诗研究】(个人项目)
出版图书
访学研修
2004年7月,赴蒙古国乌兰巴托市参加国际青年蒙古学者暑期讲习班
2002年9月至2003年1月,赴蒙古国立大学学习,身份为高级访问学者,期间选修6门课程,举办1次学术讲座,题为《那仁汗克布恩史诗的原型问题》。
学术活动
1、 2004年11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重大项目的支持,到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进行胡仁·乌力格尔田野调查。
2、2004年7——8月,本人赴蒙古国乌兰巴托市复制蒙古国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口头文学与方言学实验室馆藏的胡仁·乌力格尔重要录音资料,得到民族文学研究所资助。
3、2004年7月,本人赴蒙古国乌兰巴托市参加国际青年蒙古学者暑期讲习班,获得民族文学研究所资助。
4、2004年6月,获得民族文学研究所田野研究基地项目资金支持,到扎鲁特旗举办“胡仁?乌力格尔演唱月”。
5、2004年5月——6月,获得“少数民族文学资料库”项目资助,在北京采录著名格斯尔奇、胡尔奇金巴扎木苏演唱的胡仁?乌力格尔。
6、2004年2月,获得民族文学研究所田野研究基地项目资助,前往内蒙古扎鲁特旗进行胡仁?乌力格尔田野调查。
7、2003年,本人设计并论证的个人研究课题“图瓦《克孜尔》及其与蒙古《格斯尔》的比较研究”获民族文学研究所所级重点项目的资助。
8、2003年,本人与斯钦孟和、格日勒扎布设计论证的“口传《格斯尔》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支持。
9、2003年,本人的学术专著《卫拉特史诗研究》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基金资助。
10、2002年,本人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A类重点项目“中国类型学研究”课题资助,推进卫拉特史诗的研究工作。
11、2002年——2003年,本人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前往蒙古国立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
12、2000年,获得民族文学研究所重点项目支持,到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进行蒙古史诗田野调查。
13、1999年,本人的专著《江格尔与蒙古族宗教文化》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基金资助。
14、1999年,本人设计论证的《卫拉特史诗研究》课题获得民族文学研究所重点项目资金支持
科研成果
1、史诗传统语境中的蒙古历史文献,Quaestiones Mongolorum Disputatae II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ongolian Culture, Tokyo 30. July 2006
2、关于研究边垣的《洪古尔》一书的几个问题,2006年9月中国《江格尔》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
3、《江格尔》漫谈,《寻根》2006年第5期
4、江格尔——卫拉特蒙古英雄歌(合著,第一作者),中国科学探险2006年第三期
5、图瓦《克孜尔》与蒙古《格斯尔》的比较研究,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6、注重原文型艺人与自由发挥型艺人——胡尔奇类型研究(汉文),蒙古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10月。
7、图瓦克孜尔故事与成吉思汗的传说 Epic and Heroes in Minority Cultures of China,2004年7月
8、“《那仁汗克布恩》史诗因与结构分析——蒙古史诗双重结构和意义转换中一些母题的作用”(汉文),国际学术讨论会:面向新世纪的蒙古学:回顾与展望。北京:北京大学,2004年10月29——30日。《民族文学研究》
9、“图瓦《克孜尔》故事与蒙古文历史文献中关于成吉思汗征服西夏的记载”(汉文),国际学术讨论会:蒙古文文献国际研讨会。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5月2——4日。
10、“国内外著名江格尔奇”(汉文),《中国民族报》,2004年3月17日,
11、《那仁汗克布恩》史诗中程式的特点”(汉文),《民族文学研究》,总第2号,2003(3),第~页。.
12、“图瓦《克孜尔》故事与成吉思汗传说”(蒙古文),《格斯尔》研究论文集,第~页,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14、“《那仁汗克布恩》史诗原型问题”(新蒙古文),《口头文学研究》,总第54期,乌兰巴托,2002年;
16、《卫拉特蒙古古代文学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金钥匙》,2001年第1期。
17、关纪新主编:《中华史诗咏史诗本事》,与萨仁格日勒一起承担蒙古族部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19、《江格尔与蒙古族宗教文化》,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
20、Epic Janggar and Mongols Religious Culture. Monograph, Inner-Mongolian University Press, 1999. Hohhot.
21、《江格尔汗宫与萨满教》,《民族文学研究》,1999(2)。
22、“The Palace of Khan in Epic Janggar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hamanism”. Studies of Ethnic Literature, No.2,1999.
23、《洪古尔喝人血与萨满教》,《民间文化》,1999(4)。
24、“Human Blood Drinking by Khonggor and Shamanism”. Folk Culture, No.4,1999.
25、《蒙古史诗抢马母题的产生与发展》,《民族文学研究》,1996(3)。
26、“On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Horse Robbery Motif in Mongolian Epic”. Studies of Ethnic Literature, No.3, 1996
27、《那仁达赖可汗的两个儿子》史诗的原型问题(蒙古文),《卫拉特研究》,1995(3),第~页; “On Questions for Archetypes of Epic Narandalai Khan’s Two Sons”. Oirat Studies, No.3, 1995.
28、《关于神话资料的几个问题》,《卫拉特研究》,1994(2),第~页。
29、“On Questions of Mythological Research Data”, Oirat Studies, No.2, 1994.
30、蒙古神话研究三题(之一)——蒙古神话的产生与发展》,《卫拉特研究》,1992(2)。
31、“Three Topics on Mongolian Mythology I: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Mongolian Epic”, Oirad Studies, No.2, 1992
32、《蒙古神话研究三题(之二)——蒙古神话的演变》,《Oirad研究》,1992年第4期。
33、“Three Topics on Mongolian Mythology II: The Evolution of Mongolian Myths”, Oirad Studies, No.4, 1992
34、《蒙古神话研究三题(之三)——蒙古神话的价值》,《卫拉特研究》,1992年第4期。
35、“Three Topics on Mongolian Mythology III: The Values of Mongolian Myths”, Oirad Studies, No.4, 1992
36、《阿尔泰语民族树木崇拜概略》,《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37、“Outline of Tree Cult Among Peoples Belonging To Altaic Language Family”. Jurnal of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o.1, 1991.
38、《阿尔泰语民族神话树生母题与树木崇拜》,《卫拉特研究试探》,第~页,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
39、“Tree Birth Motif and Cult of Tree in Myths of Peoples Belonging to Altaic Language Family”. Probation to Oirad Studies, Xinjiang People’s Press, 1990.
参考资料
斯钦巴图.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
斯钦巴图.中国民族文学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9 13:0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