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
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
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when)、地点( where)、人物(who)、 事情( what)、原因( why)和经过( how)都经得起核对。这个要求看上去很简单,但到实际工作中就显得很复杂。复杂的基本原因在于:任何新闻报道都是经过选择的。这种选择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
新闻工作者必须从每时每刻变化着的世界中选择极其有限的事件用以公开传播;二是对选中的每一个事件还得再选择其中的部分事实公开传播,这里有个主次、重轻、缓急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过程中,必定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
价值取向。于是,同一个事件,不同传媒报道出来可能会大相径庭,但谁都会宣称自己的新闻是唯一真实的。
本质
涵义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据此理解,笔者认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就是指对
新闻事实在报道中具实写稿时应遵循的一种
基本原则.
范畴
这种原则应建立在新闻的大范畴之中,并有自身的适应性.即,对采访所取得的所有素材,在
写作过程中,有一系列的要求。包括思考、提炼、整理、列提纲、动笔、誊写草稿、改稿及斟酌用字、用词、用句、分段,引用证据,编制题目等,都要把握好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本质问题
它的本质表现于执笔者的思想、立场和依据真实所作出的正确判断的与否。这就要求记者要深入实际采访,了解真正事实。著名新闻研究者
方延明说:“真实不是孤立的,真实是主客观的统一”,“新闻事实是主观对客体的描述,是客观事实通过记者主观意识后的结晶体。”从他的这些观点当中我们知道要让主观描写客观事实必须真实,而这一真实需要记者深入实际采访才能得到“第一手事实”。
规范要求
要求叙述准,字句干净,不引申,少议论。
举例说明。《
铜川——警校携手普法育人》(本页内容由
中国百姓信息网搜索于网络):“本报讯日前,来自省卤阳
劳教所的四名误入歧途的未成年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铜川市
耀州区永乐学校的2200名初中生,现身说教,上了一堂德育、法制、安全教育课。
会上,
永乐学校为卤阳劳教所赠送了锦旗。据悉
铜川市
耀州区教育局连续两年举办了此类活动,受到学生家长的称赞。”注:(《
陕西科技报》(本页内容由中国百姓信息网搜索于网络)2008年4月18日
头版。)写此稿时,一般初学者往往会加一些强调式的词语,认为能够加强新闻效果。其实不然,如:将“未成年人”写成“
少年犯”,在“亲身经历”前面加上“不堪回首的”一词,都将是甚为不妥的。
综述
一致性
新闻本源是事实。
新闻报道,是新近发生的
客观事实通过新闻媒介的反映。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事实在先,新闻在后,
唯物论与
唯心论在
新闻理论中的一条明确界线,就是是否主张尊重事实,而且是否在实践中真正尊重事实。
马克思认为,新闻报道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毛泽东主张新闻要讲真话,要如实报道战果、成绩和灾情。
无论是
资产阶级新闻学还是
无产阶级新闻学,都主张新闻必须真实。确有其事,是新闻真实性的起码要求。没有事实依据,就构不成新闻。中国最早的新闻学专著《新闻学》(初发表时名《新闻学大意》,
徐宝璜著)中说:“新闻须为事实,此理极明,无待解释,故凡凭空杜撰、闭门捏造之消息,均非新闻”。
美国新闻学者C.约斯特在其所著《新闻学原理》中也认为一切新闻的主要因素是真实。但是,资产阶级的
新闻事业受到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
政治制度的制约,受到资产阶级立场、观点的影响,在新闻报道中往往隐瞒或歪曲某些事实的真相。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新闻事业,一向把真实性看作是新闻的生命。1947年,中国
解放区新闻界开展
反“客里空”运动,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新闻工作者为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并且把新闻必须真实列为新闻工作者的
职业道德,列为新闻工作接受党和人民监督的重要内容之一。
社会主义中国的新闻事业对于新闻真实性的理解和实践,是以
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并采取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具体要求是:①报道中的
新闻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必须真实准确;②
新闻背景的介绍,包括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必须真实;③情节描写,人物的语言、
心理活动、思想变化的介绍必须真实,不能渲染夸张,不能以想象代替事实;④不能以偏概全,
以点代面,不仅要做到所报道的单个事情的真实、准确,尤其要注意和善于从总体上、本质上以及
发展趋势上去把握事物的真实性,做到局部真实和整体真实的统一,杜绝片面性和绝对化的报道;⑤新闻的解释要合乎客观事实本身的逻辑,通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
新闻的真实性不同于文学的真实性。文学要求生活的真实,但允许根据
社会生活塑造典型,编织情节,不受真人真事的局限。新闻则要求完全真实。以真人真事为基本写作内容的
报告文学,属于新闻范畴,也应该完全真实。
真实性
但不等于不加分析,不予取舍的有闻必录正确把握新闻的真实性,关键在于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新闻的事实进行符合实际的
调查研究和科学的分析选择,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并在此基础上保证正确的
舆论导向。在重大
社会事件、社会风潮或
社会动乱发生的情况下,新闻媒介尤其要进行科学的社会阶级分析,才能把握住社会多数成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态度,才能做到真正为人民说真话。离开了科学的社会阶级分析,新闻舆论就难以反映事物的真正性质,也就谈不到新闻真实性。
强调新闻的真实性,还要处理好
正面宣传与揭露阴暗面的关系。社会生活中有光明面,也有阴暗面。阴暗面的情况、性质也各不相同。对于企图颠覆中华人民共和国、推翻共产党领导的带有阶级斗争性质的问题,必须旗帜鲜明地予以揭露,目的是打击敌对势力;对于人民内部的缺点错误,新闻媒介在坚持
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前提下,也要正确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进行揭露和批评。但是,正象真实的新闻也不能有闻必录一样,发表揭露阴暗面的新闻,除了经过调查确保真实之外,还要经过慎重的选择,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选择那些带有
典型性的有普遍教育意义的事例发表,用以教育干部和群众,共同努力纠正和克服这些消极现象,使人民群众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中增强信心和力量。这与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讲真话”、“写真实”的旗号,不加选择不加分析地肆意夸大甚至假造阴暗面,意在攻击共产党,污蔑社会主义,是绝然不同的。
特点介绍
事实性真实
新闻真实是
事实性真实,强调与客观事实的符合性,落到
新闻传播活动的实处,就是指每一具体的新闻报道与其报道对象的符合性,一定“全体”报道与相应时空范围内整体事实对象的符合性。马克思所说的“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的新闻原则②,强调的正是新闻的事实性真实,新闻必须完全立足事实、引用事实,并以事实为根据进行判断,得出的结论仍然是明显的事实③。由于新闻是对真实存在的事实的报道,这就决定了事实性真实是新闻真实最重要、最突出的特性。
过程性真实
新闻传播的过程性决定了新闻真实是一种过程性的真实,表现为这样几个实际与逻辑相统一的环节。
新闻事实是
客观存在的真实,是一种“本真真实”。这种真实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是自在的、外在的真实,并且成为人们衡量对它所作的各种报道的真实性的唯一标准和根据,它限定了真实的范围和程度。
对事实的反映和再现产生了“再现真实”的问题,这是新闻真实性的核心环节。
有限度真实
作为一种理想追求,新闻传播的目标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即新闻报道与对象的本来面目绝对符合。然而,绝对真实观是不符合新闻传播实际的,实际的情况是:新闻传播达到的真实性是有限度的。在探索新闻真实性的过程中,以往的探讨比较重视真实
绝对性的一面,但对新闻真实性的限度关注不多。
即时性真实
新闻真实是
即时性真实,是以一定
时间点为结点的真实。新闻真实最直接的表现方式是即时性,这是由新闻
传播方式上的
及时性、甚至是
实时性所决定的。新闻的真实总是针对一定事实对象在某
一时间范围内的存在状态、变动情况而言的,是以一篇篇具体报道的即时性而存在的。因而,新闻真实追求的是当下的真实,不能把真实轻易留给历史,这是新闻传播主体对新闻真实应该持有的基本态度,也是既对现实负责、又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存在的误区
新闻不够具体
(一)过多使用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是
新闻写作的首要大忌。。“在……下,深受……教育“、“通过……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在……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大大提高(进步)了”、“通过……活动,已取得了巨大的……”、“……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等形容词或形容词词组的大量应用,会冲淡新闻
用事实说话的真实性。例如有关一个欢庆场面的报道,记者写到现场热闹非凡,场面壮观,舞蹈精彩,这样写出来虽然语言流畅,感情真挚,但是读者有一种笼统的感觉,并没有从文章里看出场面具体是如何的宏大,没有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大量使用夸张的
修辞手法是新闻写作的又一大忌。新闻写作如果搞虚构、搞虚夸,就成了“假大空”,就会失去读者的信任。新闻写作必需源于事实,恪守真实,不夸张、不虚构。一篇关于公安系统
扫黄打非专项行动的报道:“….期间,专项行动共打击犯罪团伙xx个,抓捕犯罪分子xx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获得了全市人民的一致好评”。这样的新闻就有“假大空”的嫌疑,因为不可能整个市的
人民群众都知道这次行动,也不可能全市人民都异口同声的回答。
议论感慨颇多
过多的议论感慨,容易显露出作者的主观色彩,对事实不够客观公正,听众或读者容易留下作者指手画脚的浅薄印象。编辑王迎春曾经说过:“在
采编过程中,经验丰富的记者通过采访素材合理取舍应用,用事实巧妙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而事实本身所含的是非功过留给听众或读者去评说,去作结论,自己绝不会直接去点评。如果非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可,就不如将它写成评论。”(注: 王迎春:《少发议论感慨,多用事实说话》(新闻与写作)2002-2)
语言含糊笼统
像 “前不久”“最近”、“近况”、“连日来”、“无数的……”、“多种多样的……”、“各种方式上……”、“愈来愈多的……”等相关的词组,一般情况下均属于含糊、笼统的新闻用语,使人抓不着新闻的要领。例如,消息《游广山寨子品绿叶佳肴》中有这样一段 “……2001年
陇川县旅游局将广山建成'广山景颇
民族文化风情园',已接待了无数的国内外游客。”此处的“无数”一词并没有说明游客的数量,也许是几十、几百乃至成千上万。注:(2002年2月25日《东陆时报》)
文字语病较多
一些
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中出现的
病句实在太多,应该引起新闻界及相关人士的注意。例如“2001年我国居民
消费价格总体水平比2000年的人均消费价格总体水平相比,上升了0.7%。” 此句中的“……比……相比”是两种格式,一种是“……同……相比”,另一种是“比……上升”,在同一个句子中只可选一种格式,不可两者兼有。
总之,只有遵循用事实说话的原则,才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满足读者、听众和观众对信息的需求,从而架起政府和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影响新闻真实性的因素比较复杂,还不止上述内容,有许多领域还值得我们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