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特·费朗索瓦(Auguste Francois) (1857-1935)中文名字方苏雅。1857年8月生于
法国洛林地区一个殷实的呢绒商人家庭。十五岁成为孤儿。从军参与政变失败后,改学
法律。
法国驻
中国龙州、
云南府(
昆明)领事。
法国摄影家。
简历
方苏雅(Augste Francois,1857年8月20日—1935年)1880年被
省长比胡收为义子进入
法国内务部、
外交部。 1893年任
法国外交部私人秘书。
1899年12月起任驻云南府(今
昆明)名誉总领事兼法国驻云南铁路委员会代表。
1904年任满回国,同埃莲娜·马尔芒女士结婚后隐居乡间,并修建了一一座名为“小
中国”的家庭。
1935年7月4日病逝。
中国行之云南
重要贡献
公元1899年10月,一个42岁的
法国人,带着7部
相机和大量玻璃干片(1885年才问世)、历时11个月后终于抵达了当时的云南府城--
昆明,开始了他对这个城市巨细无遗的注视。在此后的将近5年时间里,他阅尽了这里的山川湖泊、城镇乡村、街道建筑、寺庙道观,也包括上至总督巡抚下至
贩夫走卒、乞丐犯人的各色人等,以及发生在这里重大或日常的事件;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还将目光所及的一切尽量地凝固在了他拍下的照片里。他当时可能不会想到,这些照片百年后将成为
亚洲最早、最完整地记录一个
国家、一个地区社会概貌的纪实性图片;在他于1904年面对“变得如此熟悉”的景象无限伤感地说“永别了,云南府”时,可能也不会料到,在他进入
中国生活长达10年之后,中国也将进入他整个的后半生,使他永不能忘怀。
龙袍戏袍
这个
法国人就是奥古斯特·弗朗索瓦(中文名字方苏雅)。
曾有人怀疑方苏雅穿的只是一件
戏袍,但这确实是安南(今越南)皇帝的皇袍(现存于巴黎人类博物馆展览),样式与
中国的很接近(从造型看,和明代宗藩、大臣的朝服一般无二)。从普通照片的角度来说这不算一个好创意,因为尽管方苏雅一向认为他的
胡子能“增添威严”,但在这张照片里增添的却是喜剧性,用他的方式来说,也许是“如果在
马戏团里出现准会获得疯狂的喝彩”。
中文名字
1895年12月23日,任
法国驻龙州(今广西龙州)领事。在
龙州时,他认识了一名姓苏的
中国朋友(
苏元春),姓苏的中国朋友按发音给他取了个中文名字“方苏雅”。他从此沿用此名,还刻了一方印。
业余爱好
1899年12月15日,方苏雅任驻云南府(今昆明)名誉总领事兼
法国驻云南铁路委员会代表。他喜欢
摄影、
游历、考察,曾游历
贵州的
安顺、
贵阳等地,并涉足险峻难行的茶马古道,还由
昆明经楚雄,从元谋沿金沙江而上,进入大小凉山,穿泸定桥至康定,再至川藏交界处,拍摄了沿途见闻,当地的彝族和藏族,以及人背马驮茶叶、马帮等照片,写了大批日记。他
游历时,准备了12只
箩筐来运玻璃底片,还要用
油纸粘上牛血来包装,以防雨淋湿。旅途中,他总是随身带着地理工具,如
六分仪、圆规、
气压计、
指南针。遇上崎岖的道路,他认真作文字记录,并在纸上画路线图。他认为画图、绘地形、拍照三者互不妨碍,且还相得益彰。方苏雅喜欢
中国的街道,认为那是中国人生活的舞台,穿着干净、打着太阳伞的官员,形形色色的商人、小工匠,肮脏的乞丐等都出现在这里,有时还在那里进行审判,在公共场所执行死刑、检阅军队和招摹
民兵。这些,方苏
雅都进行了分类拍摄。
狐假虎威
方苏雅时代的
中国,各地都有“官府怕洋人,洋人怕百姓,百姓怕官府”的怪圈,因此经常出现官府与洋人互相借力的情况。这张方苏雅与其
卫兵的照片似乎正表现了这种关系。实际上,方苏雅曾从官府手中救下其前卫队长的性命,而这支官府派出的卫队也数度帮助方苏雅从民众包围中脱险。
1900年3月,兼任
法国驻云南蒙自领事。当年,义和团运动在全国形成高潮,方苏雅以自卫为名,携四十余驮军械至
昆明,被南关厘金局扣压。方苏雅亲率数十人以武力威胁将
枪弹抢回。
昆明民众义慎填膺,包围领事府,捣毁了部分
天主教堂。这便是著名的昆明教案。方苏雅和32名
法国人在
云贵总督丁振铎的保护下全数撤离。撤离途中,他的车队被袭击,装在箱子中的日记和所有的玻璃
底片荡然无存。所幸的是这之前,他已洗印出一些照片。 作为一个殖民
外交家,方苏雅是
法国殖民外交政策的积极推行者,他所到之处与
中国地方高级官吏交往很深,尤与
广西提督、抗法将领苏元春交往甚密,结为兄弟,于是,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在
昆明教案中方苏雅轻易得到了
清军的护卫,从家撤离。这从一个局部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的主要特征。
1903年,
昆明教案终以允许英法合办
公司开发
矿产、向法方赔款
白银十二万两告终。
1904年滇越铁路破土动工,1910年建成的滇越铁路全长850公里,其中在云南466公里。在一份法国政府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滇越铁路不仅可扩张商务,而关系殖民政策尤深,宜控制铁路修建权,以获大量的矿产资源。”方苏雅正是带着这样的使命来到云南。滇越铁路修建期间,大约有6万
中国工人死在工地上。
任满回国后,他与妻子马尔芒女士到了乡间,在一座名叫“小
中国”的庭院里隐居,直至1935年病逝。他没有儿女,留给夫人的是装在一个紫檀木箱里一批他收藏的
中国物品和110幅玻璃底片以及上千张照片。这些照片在他回国后本应上交
法国政府,但由于与政府的积怨和对
中国的感情,他把这些绝版照片隐藏了下来,密不示人地一放就是大半个世纪。1985年,年事已高的马尔芒女士将这些遗物分成四类,分别赠送给四个
国家博物馆。但是遵照丈夫的遗嘱,她没有把已制作出的照片和16毫米31分钟的纪录片送出去。
1989年,110幅玻璃底片制作出的照片开始了在欧洲的巡回展出,并引起轰动。根据部分照片、书信整理的画册《领事的眼光》出版了。
1997年,
昆明青年
殷晓俊、罗庆昌得知此事。两人还倾其所有,几度赴法,翻拍了600多幅照片,将其带回祖国。
紧皱双眉
她为何紧皱双眉(1896年)
从衣着上一望就可知,照片中的女孩决不是来自平常的人家。1896年她出自何方名门,方苏雅与他的家人是何种交情,以及她后来的身世如何现在已难考证,但方苏雅对她的特别关注是显而易见的。在他的
相册中不仅有她与家人的合影,又让他的
侍卫官抱着她留下了这张传神之作。无疑,她的引人注目之处全在于眉眼之间深刻的愁怨之情,这与她幼小年龄之间的巨大反差产生了惊心动魄的力量。那本是一个
中国人理应愤懑的年代,方苏雅镜头之下多的却是侍卫官一类低眉顺眼的形象,看来令人莫名难受。这个裹在一身富丽之中的
千金小姐却不但有着与生俱来的忧郁,更以一种凌厉无畏的眼光从一角逼视着远处(根本无视她眼前的镜头),使整幅照片骤然狭窄而且紧张,几乎要将旁边的成年男子挤出画面。这悲情,这不可名状的沧桑从何而来?又是什么主宰着她令人迷惑的内心?——是沉痛的历史,还是不祥的预感?这百年前令方苏雅惊诧的神秘精灵,今天仍让人震动。
昆明北城门
昆明北城门(1899年)城建于明代,城上之楼叫望京楼,京就是指帝都
北京。
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城楼(包括内城门)虽然朝北,城郭的门却朝东,代表的是龟掉(摆)尾之形。
此外,当时的北门外一片荒野,是
昆明的坟堆集中地,因此按照堪舆家的设计不仅将城墙造得格外坚实以抵挡鬼气,还在城楼上塑有道教神像驱凶避邪。
滇越铁路
在这老照片中有当年建设
滇越铁路全过程的照片。经查证,身为总领事身份的方苏雅,到云南来的主要使命就是修铁路,而且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测量和勘测铁路的线路。方苏雅在日记中写到:每天行走四十到六十里路,走的路只能见到猴子;有时候是骑马,大部分时间是像猴子一样在攀爬悬崖峭壁,来寻找这条铁路线路。”1903年,滇越铁路正式动工。30万劳工用简陋的工具承担起了这项浩大的工程,不到五百公里的铁路线耗时7年,12000名劳工献身在在这条铁路上。铁路有百分之八十是在险恶的崇山峻岭中穿行,跨越
金沙江、
珠江上游南盘江、
红河三大水系流域,南北海拔高差超过一千九百五十米。平均三公里有一个隧道、一公里有一座
桥梁;工程难度是当时世界筑路史上罕见的。后人评价说,滇越铁路代表了二十世纪初铁路工程技术的最高水平,与
巴拿马运河、
苏伊士运河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工程奇迹。
1910年通车以后云贵高原将近百分之八十的物资交流都是通过这条铁路。
这条铁路带来了和
欧洲同步的生产物资,
水泥、
火柴、
化学品以及
工业革命的一些文明的思想。其实这个铁路更多的是带来欧洲的文化,这些导致了
昆明人在
中国当时同等水平的城市中先人一步……
老照片
说起这批老照片,就不得不提起拍摄它们的主人公方苏雅。
殷晓俊找来各种各样的资料、书籍,研究连法国人也不太了解的方苏雅其人。抹去岁月的尘埃,方苏雅像一张陈旧的底片,经过殷晓俊的“冲洗”,渐渐清晰起来。
通过殷晓俊的讲述,孔媛媛对于方苏雅也逐渐熟悉。“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他的经历也很曲折。”15岁的时候,方苏雅成为一名孤儿,后来被一位省长收养,成年后的方苏雅被
养父引领走上了外交道路。 1899年12月15日,方苏雅任驻云南府(
昆明)名誉总领事兼法国驻云南铁路委员会代表,成为资本主义侵华的代言人。在
中国期间,方苏雅和上司——
法国驻越南总领事杜梅的关系比较紧张。
1900年,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方苏雅匆匆撤离
昆明,没走出多远,他的车队就被袭击,装在箱子中的日记和所有的底片荡然无存。所幸的是这之前他已洗印出一些照片。
从
摄影的角度讲,方苏雅所拍的照片是让人叫绝的。那时的照相技术水平不高,曝光需要很长时间,因此等待快门按下时那面对镜头的表情是停滞的,但每张照片的构图与连续
摄影的手法却让人惊叹。
尤其是经过翻拍,并被放大成宽1米、高1.4米的规格后,照片依然清晰。更值得一提的是,方苏雅拍摄的年代,
摄影术发明不足50年,而玻璃底片照相器材是1885年才问世的。
方苏雅回到
法国后,娶了一个比自己小20多岁的年轻女孩马尔芒当妻子,还在法国修建了新房,方苏雅过起了隐居生活。1935年,方苏雅病逝,去世前,他把在
中国拍摄的110幅底片、6本影集中的上千幅照片等物品,全部交给妻子马尔芒,嘱咐她要认真保管。1974年,马尔芒在去世前,将方苏雅的部分遗物(含部分照片)捐给
法国巴黎的
人类学博物馆等4个博物馆收藏,余下的物品(部分照片、电影胶片等),则交给方苏雅的后人皮埃尔·赛都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