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诗一开篇
诗人就点出自己过着悠然的隐居生活,空暇有闲,能经常前去拜谒无尽禅师。在心有默契的好友处,没有虚伪的应酬,只是任性而为,无言就无言,也不必没话找话说。同时也反应禅悟离言。在相对默坐时,诗人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冷清的山泉洗净心尘,隔离了村舍世俗的远峰上升起太阳,又慢慢落下。山居无人,只和穿着百衲衣的僧人嘘寒问暖,猿猴不时前来嬉戏,增添了几分生气。接下来的四句,诗人将描述对象转向自己十年的隐居生活。十年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歇,耕读自怡,宠唇皆忘。最后四句是叙理议论,表达诗人自己心中所悟。漂泊无定的白云,没有固定的形式和踪迹。至道也是如此,无处不在,无形不现,因而也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处所与形态。任何有限的都不是至道,但也不离开至道,“全妄归真,全事即理”,所以不可执着的追求一个所谓的至道之源,至道无源,处处皆源。原来对于这个隐居还有些执着,觉悟到这样的道理,就开启关锁,不在执着隐居生活。当然也不执着于“不执着隐居生活”。隐就隐,不隐就不隐,一切随缘。
李颀(690—751),唐诗人。东川(今四川雅安)人。开元二十二年(735)中进士,任新乡县尉。由于久未迁升,就辞官归隐。李颀任侠好道术。其诗内容和体裁都很广泛,尤以边塞诗著称。风格秀丽而雄浑,也不乏激昂慷慨之音。其七言歌行及律诗尤为后世推重。著作有《李颀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