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动脉炎
为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进行性,且常为闭塞性的炎症。亦称缩狭性
大动脉炎。少数患者因炎症破坏动脉壁的中层,而致动脉扩张或动脉瘤,又称“高安病”和“无脉症”。病因迄今尚不明确,多见于年轻女性。由于受累动脉的不同,产生不同的临床类型,其中以头和臂部动脉受累引起的上肢无脉症类型为多见,其次是降主动脉、腹主动脉的肢无脉症和肾动脉受累引起的
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类型。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4种类型:头臂动脉型(
主动脉弓综合征);胸腹主动脉型;混合型;肺动脉型。
(2) 胸腹主动脉型:表现为下肢缺血症状,伴一侧或两侧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腹部及腰部脊肋角可听到高调收缩期杂音,上肢血压显著增高,下肢血压测不出或明显降低。侵犯冠状动脉可可表现为心绞痛或
心肌梗死。
(4)肺动脉型:合并肺动脉受累约占50%,上述3种类型均可合并肺动脉受累,而在各类型中伴有或不伴有肺动脉受累之间无明显差别。尚未发现有单纯肺动脉受累的患者。
肺动脉高压大多为一种晚期并发症,约占1/4,一般为轻度或中度,重度少见。临床上出现心悸、气促较多,但症状均较轻。肺动脉瓣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和肺动脉瓣第二音亢进,
肺动脉狭窄较重的一侧呼吸音减弱。
2. 动脉栓塞症
临床常见
锁骨下动脉或腋动脉阻塞、狭窄,由于心脏栓子脱下造成近心端动脉阻塞或重度狭窄,心脏血流搏出的振动不能通过动脉壁传到桡动脉部位。导致桡动脉无血流或血流缓慢,血流量极小而无脉。
急性
后天性动静脉瘘可在受伤后立即出现,或者是在动静脉交通外填塞血块溶解后出现,在损伤局部有血肿,绝大多数有震颤和杂音。
4. 休克
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抗链球菌溶血素“O”、、血常规清蛋白电泳、血清抗主动脉抗体测定。
寻找病因,治疗原发病;对症处理。大动脉炎患者小部分有自限性,无须治疗,活动期患者需进行
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扩血管药、改善微循环、抗凝、降压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