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汉语词语
此句出自于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阮籍《晋书·阮籍传》记载:“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意指:时代无英雄,使无名之辈成了豪杰。指无能者侥幸得以成名。
词语解释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解释:竖子:小子,有轻蔑之意。时代无英雄,使无名之辈成了豪杰。指无能者侥幸得以成名。
出处:《晋书·阮籍传》:“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阮籍这句话也成了千古之谜,到底是说楚汉相争时期“无英雄”还是作者身处的时代“竖子成名”,恐怕只有作者本人才知道了,今人已无从考证。
成语典故
出处
《晋书·阮籍传》:“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典故
魏晋之际,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名叫阮籍。阮籍容貌英俊,性格狂傲,志向宏大,学识渊博。生活中,他按老庄哲学思想处世,顺其自然,不拘小节。有时他一连几个月关门看书;有时又出外游山玩水,多日不归。他不仅诗歌文章写得好,还善于弹琴唱歌,并酷爱饮酒。
阮籍对当时朝政的腐败深为不满,常与嵇康等人在竹林里一边饮酒,一边批评朝政。他看不起专权的司马氏集团和曹氏傀儡政权。即使朝廷召他当官,他也推辞不去。
一次,阮籍登上广武城,观看当年楚霸王项羽与汉高祖刘邦交战的遗址,叹息说:“一个时代没有英雄,才会让小人成名”。
对阮籍最后的这句感叹,在不违反原文文字含义,也不过度引申的范围内,可有多种理解。
解释1:阮籍推古思今,对比当年刘邦项羽张良韩信逐鹿天下的时代,认为他自己所处的时代没有英雄人物,以至于让一些小人之辈成了当世的名人。
解释2:阮籍认为当年楚汉相争的时代,是因为世上没有真正的英雄人物,才让小人出了名。
阮籍简介
阮籍(公元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诗人。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后世评价
余秋雨
余秋雨——《遥远的绝响》里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解释。
当年曹操身边曾有一个文才很好、深受信用的书记官叫阮瑀,生了个儿子叫阮籍。曹操去世时阮籍正好十岁,因此他注定要面对“后英雄时期”的乱世,目睹那么多鲜血和头颅了。不幸他又充满了历史感和文化感,内心会承受多大的磨难,我们无法知道。
我们只知道,阮籍喜欢一个人驾着木车游荡,木车上载着酒,没有方向地向前行驶。泥路高低不平,木车颠簸着,酒坛摇晃着,他的双手则抖抖索索地握着缰绳。突然马停了,他定睛一看,路走到了尽头。真地没路了?他哑着嗓子自问,眼泪已夺眶而出。终于,声声抽泣变成了号啕大哭,哭够了,持缰驱车向后转,另外找路。另外那条路走着走着也到尽头了,他又大哭。走一路哭一路,荒草野地间谁也没有听见,他只哭给自己听。
一天,他就这样信马游缰地来到了河南荥阳的广武山,他知道这是楚汉相争最激烈的地方。山上还有古城遗迹,东城屯过项羽,西城屯过刘邦,中间相隔二百步,还流淌着一条广武涧涧水汩汩,城基废弛,天风浩荡,落叶满山,阮籍徘徊良久,叹一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他的这声叹息,不知怎么被传到世间。也许那天出行因路途遥远他破例带了个同行者?或是他自己在何处记录了这个感叹?反正这个感叹成了今後千余年许多既有英雄梦、又有寂寞感的历史人物的共同心声。直到二十世纪,寂寞的鲁迅还引用过,毛泽东读鲁迅书时发现了,也写进了一封更有寂寞感的家信中。鲁迅凭记忆引用,记错了两个字,毛泽东也跟着错。
遇到的问题是,阮籍的这声叹息,究竟指向着谁?
可能是指刘邦。刘邦在楚汉相争中胜利了,原因是他的对手项羽并非真英雄。在一个没有真英雄的时代,只能让区区小子成名。
也可能是同时指刘邦、项羽。因为他叹息的是“成名”而不是“得胜”,刘、项无论胜负都成名了,在他看来,他们都不值得成名,都不是英雄;甚至还可能是反过来,他承认刘邦、项羽都是英雄,但他们早已远去,剩下眼前这些小人徒享虚名。面对着刘、项遗迹,他悲叹着现世的寥落。好像苏东坡就是这样理解的,曾有一个朋友问他:阮籍说“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其中“竖子”是指刘邦吗?苏东坡回答说:“非也。伤时无刘、项也。竖子指魏晋间人耳。”①
既然完全相反的理解也能说得通,那么我们也只能用比较超拔的态度来对待这句话了。茫茫九州大地,到处都是为争做英雄而留下的斑斑疮痍,但究竟有那几个时代出现了真正的英雄呢?既然没有英雄,世间又为什么如此热闹?也许,正因为没有英雄,世间才如此热闹的吧?
我相信,广武山之行使阮籍更厌烦尘嚣了。在中国古代,凭吊古迹是文人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在历史和地理的交错中,雷击般的生命感悟甚至会使一个人脱胎换骨。那应是黄昏时分吧,离开广武山之后,阮籍的木车在夕阳衰草间越走越慢,这次他不哭了,但仍有一种沉郁的气流涌向喉头,涌向口腔,他长长一吐,音调浑厚而悠扬。喉音、鼻音翻卷了几圈,最后把音收在唇齿间,变成一种口哨声飘洒在山风暮霭之间,这口哨声并不尖利,而是婉转而高亢。
这也算一种歌吟方式吧,阮籍以前也从别人嘴里听到过,好像称之为“啸”。啸不承担切实的内容,不遵循既定的格式,只随心所欲地吐露出一派风致,一腔心曲,因此特别适合乱世名士。尽情一啸,什么也抓不住,但什么都在里边了。这天阮籍在木车中真正体会到了啸的厚味,美丽而孤寂的心声在夜气中回翔。
对阮籍来说,更重要的一座山是苏门山。苏门山在河南辉县,当时有一位有名的隐士孙登隐居其间,苏门山因孙登而著名,而孙登也常被人称之为苏门先生。阮籍上山之后,蹲在孙登面前,询问他一系列重大的历史问题和哲学问题,但孙登好像什么也没有听见,一声不吭,甚至连眼珠也不转一转。
阮籍傻傻地看着泥塑木雕般的孙登,突然领悟到自己的重大问题是多么没有意思。那就快速斩断吧,能与眼前这位大师交流的或许是另外一个语汇系统?好像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摧动着,他缓缓地啸了起来。啸完一段,再看孙登,孙登竟笑眯眯地注释着他,说:“再来一遍。”阮籍一听,连忙站起身来,对着群山云天,啸了好久。啸完回身,孙登又已平静入定,他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与这位大师的一次交流,此行没有白来。
阮籍下山了,有点高兴又有点茫然。但刚走到半山腰,一种奇迹发生了。如天乐开奏,如梵琴拨响,如百凤齐鸣,一种难以想象的音乐突然充溢于山野林谷之间。阮籍震惊片刻后立即领悟了,这是孙登大师的啸声,如此辉煌和圣洁,把自己的啸不知比到哪里去了。但孙登大师显然不是要与他争胜,而是在回答他的全部历史问题和哲学问题。阮籍仰头聆听,直到啸声结束。然后急步回家,写下了一篇《大人先生传》。
他从孙登身上,知道了什么叫做“大人”。他在文章中说,“大人”是一种与造物同体、与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的存在,相比之下,天下那些束身修行、足履绳墨的君子是多么可笑。天地在不断变化,君子们究竟能固守住什么礼法呢?说穿了,躬行礼法而又自以为是的君子,就像寄生在裤裆缝里的虱子。爬来爬去都爬不出裤裆缝,还标榜说是循规蹈矩;饿了咬人一口,还自以为找到了什么风水吉宅。
个人看法
第一种:由于《晋书 阮籍传》记载的是“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使很多人都认为既然描写的楚汉战争那么指的就一定是刘邦,这种思路是有误会的,因为并未交代其他楚汉战场中的细节描写,只是因为楚汉战争是重要战争,三国时期邓艾姜维也在广武山(武城山)作战,后来邓艾偷渡阴平灭蜀,所以也可以理解为蜀汉中没有一个真正的英雄人物可以明事理,竟然让邓艾这种小人灭蜀了,所以第一种看法无论是指刘邦还是指项羽还是指曾在这里作战后来有所成就的特定的历史人物,总之是指向人
第二种:可能在阮籍看来无论是曹操、孙权还是刘备以及司马氏这些都算不上英雄,比如曹操面对袁绍,孙权面对黄祖,刘备面对刘璋司马昭面对刘禅司马炎面对孙皓,但是曹操面对孙权和刘备在控制荆州后写了封会猎于吴的信后就没有统一中国了吧,当然笔者只是举个例子和揣摩阮籍所处的时代环境并未有史料证明这一点。总而言之广武山战场只是一段特定历史的局部特写,更多是指局势,这个局势可能是对前朝的感叹也可能是借古述今表达对晋朝官员的讽刺。
第三种:《滕王阁序》中写道“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阮籍对仕途的担忧,阮籍信奉老庄之学,在司马昭时期他为司马昭做步兵校尉但是很快被司马昭所猜忌,所以阮籍认为司马氏不能很好的任用自己,这个政府不是英雄因为不能举贤任能,如果司马氏能很好的任用自己那么后人更多的记住的是司马氏,比如刘邦和叔孙通及陆贾人们往往记住更多的是刘邦而不是他们,既然不能用自己,那么做一个隐士来才能成就自己,所以阮籍要表达的意思是正因为不能任用自己,使我作为隐士的身份才能让后人知道有个人叫阮籍,天下没有看好我的英雄才能时我这个无用的人(竖子)成名,同理的还是晋朝的陶渊明,当然这个也是笔者的猜测,仅供参考。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1 14:23
目录
概述
词语解释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