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北京外城
位于中国北京
明北京外城旧称北京城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一线以南为外城,其范围即今西城区东城区之南部。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成祖朱棣下诏兴建的北京宫殿城池告成。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正式迁都北京,同时北京内城(宣武、正阳、崇文、朝阳、阜成、东直、西直、德胜、安定门九门一带)落成。嘉靖三十二年开始修建外城,嘉靖四十三年,外城(右安、永定、左安、广渠、东便、西便、广安门七门一带)落成。1952年,外城城墙拆除工作开始,1958年基本被毁。显存永定门城楼与外城东南角楼均为重建,其中外城东南角楼由于护城河改道非原址重建。
历史前沿
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成祖朱棣下诏兴建的北京宫殿城池告成。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正式迁都北京。明时北方多边患,明前期蒙古多次南侵,骑兵时常迫近北京城。嘉靖二十九年(1550),蒙古俺答曾率兵攻至京城近郊。嘉靖帝命筑正阳、崇文、宣武三关厢外城,不久停止。两年后,给事中朱伯宸建议修筑外城,以固城防。起初设想在元大都旧址,向东、西、南、北四面展开,将内城和先农坛天坛环绕起来,并在城之四角建筑角楼,以利警戒和防守。嘉靖帝采纳了这个建议。嘉靖三十二年开始修建外城,亦称外罗城。工程开始后不久,发现实际工程量比原设想要大得多,人力、物力、财力不足,经与严嵩
基本概况
城墙城门
外城城垣的实际高度、厚度都不统一。东北城角附近的北段城垣,外侧高7.15米,内侧高5.8米,顶宽10.4米,基厚13.3米,垛口高1.72米,女儿墙高1米;东南角附近的东垣,外侧和内侧均高5.8米,顶宽10.3米,基厚12.4米。东南角附近的南垣,外侧高5.8米,内侧高5.05米,顶宽9.82米,基厚12.2米。南垣正中的永定门附近的城墙,外侧高6.18米,内侧高5.62米,顶宽9.9米,基厚11.8米。西垣的规制与东垣相同。各处垛口和女儿墙的高度相等。为了增加墙体的牢固性和守城士兵的活动方便,在城墙外侧每隔一定距离筑一敌台,高度和墙高相同。外城的敌台尺寸略小于内城敌台,上顶长约10米,宽约12 米,台底部宽约10米,长约15米。敌台上有供守城士兵休息的小房,称为“铺舍”,大都为硬山式屋顶。城墙外侧用砖砌有雉堞,俗称垛口。垛高约1.9米,宽约1.5米,厚约0.7米。垛口间距约0.5米。墙顶内侧砌有1米多高的女儿墙,女儿墙的厚度约0.7米。马道是供守城部队用的专用斜道,附贴在城墙内侧墙体上,坡度约15~30°。马道宽约4~5米,斜道外侧也砌筑一道矮墙。南城共有5对马道,每对马道呈内“八”字形或外“八”字形。外城马道不规整,有的地方只设单条马道。在内城与外城连接处的城墙外侧开有一个登城门洞,直接与内城顶的碉楼相通。南城墙体内外两面都用砖包皮,内填黄土。外壁靠土的一层用小砖,厚约1米。小砖之外是大城砖,厚约70厘米。内壁用大城砖和纯白灰砌就,厚约1米。最下部的基础有二三层垫基条石,但有的地段因遇流沙层,土质松软,在基石下又埋多层大原木,横竖交叉排列,横木和纵木之间都用大扒钉钉住,连成一个牢固的整体,总高度3米多。
这种筑城技术是在古代土中加纴木和永定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筑的外城城墙开有7座城门,即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宁门、广渠门东便门西便门。永定门与正阳门相对,永定门之西是右安门,俗称南西门。永定门之东为左安门。外城西墙开一门叫广宁门。清道光年间,因避道光皇帝名(旻宁)讳,改称广安门。东墙开一门叫广渠门,与广安门相对,为出入方便,在南城西北角和东北角各又开一北向的小城门,称为西便门和东便门。城门上都建有门楼,门楼坐落在墩台上。墩台外砌城砖,内填黄土,一次夯成。墩台内侧左、右两边有两条砖砌的上城马道,墩台顶部和左右城墙相通。墩台下部正中有拱形门洞。高、宽均5~2米。明北京城各城门,除正阳门和崇文门外,原无明显的用途分工。后因俗成规,各有其特殊作用。正阳门是皇朝正门,皇帝出行一般要走正阳门,箭楼下的门不准外人通行。崇文门是北运河的终点站,商船、货船都在这里接受检查和缴纳税金,故崇文门又称税关。京城内城9个城门中除崇文门外,其余8个城门挂点,以打点作为开关城门的信号,关城门时提前半小时打点,打三次城门关闭。崇文门挂钟,因为这里船多人众,声音嘈杂,打点听不到,代以撞钟。清代菜市口是处决犯人的地方,凡处决犯人的囚车均经宣武门出。原和平门建国门复兴门均为民国初期所开,既无门楼,又无瓮城和箭楼。
瓮城箭楼
明正统元年,英宗朱祁镇登基后开始大规模修整北京城垣。正统四年完成瓮城和箭楼工程。瓮城又叫月城,是在城门外侧砌筑的圆形或方形小城,小城与大城高度和结构相同。箭楼建在瓮城的中间位置,与大城门楼在一条直线上,箭楼的左侧或右侧开一瓮城门,又称闸门。闸门上建闸楼,闸楼内有控制开关城门的千斤闸。京城内九门中,只有正阳门瓮城东、西两端各开一瓮城门,正阳门的瓮城和箭楼规格比其他八门大,瓮城基本上为长方形。箭楼为重檐歇山顶,重檐以上有1排箭孔,重檐以下有3排箭孔,正面每排13孔,连同侧面的箭孔和采光孔共94孔。楼内每排箭孔之间有一层楼板,供守城士兵活动用。右安门、广安门瓮城门上的箭楼为清乾隆年间所增设。箭楼的正面分上、下两排箭孔,每排7孔。侧面也是双排箭孔,每排2孔。
城坊街道
明初,“因元制置五城”(东、西、南、北、中城)。今宣武地区属南城。永乐迁都北京,仍遵旧制。各城以木、金、水、火、土五个字相区别,东城为“木”,西城“金”,南城为“火”,北城为“水”,中城为“土”。明代京师原划为33坊。嘉靖年间加筑外城后重新划坊,共分36坊,其中外城8坊。宣北坊、正西坊、白纸坊、宣南坊、正南坊5坊均在今宣武区域内。外城所包入的居民区的重要特点是街道弯曲、倾斜,街道互相交错。在不规则的街道中,有两条干道比较宽阔正直的。一条是从猪市口(今珠市口)到广宁门(今广安门);另一条是从正阳门直抵永定门。它是北京内城中心御道的延长,也是全城中轴线的南段。另一个特点是五方杂处、百货云集的商业区。西起琉璃厂,东到正阳门大街,南自猪市口,北至棋盘街,构成一个繁华的商业网。它是明代北京的重要市场和金融业的集中地。
参考资料
明北京外城.百度地图.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4 08:45
目录
概述
历史前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