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
教学法也叫“启发式外语教学法”。是由
保加利亚的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创立的一种
学习语言的方法。此方法从1966年开始为人们采用,已经推广到十多个国家,而且在非语言学科的效果也很好。
创建及原理
创立者
暗示教学法是由保加利亚
精神病疗法心理学家乔治·洛扎诺夫也叫格奥尔基·洛扎诺夫(Georgi Lozanov)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首创的,以后由
东欧各国传到
苏联、美国、
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国,近年,被介绍到我国。
基本概念
洛扎诺夫给暗示教学法下的定义是:“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结合起来。”
暗示教学法一词,又称启发教学法,它是保加利亚暗示学专家格奥尔基·洛扎诺夫在60年代中期创造的,被称为是一种“开发
人类智能,加速学习进程”的教学方法。
基本原理
暗示教学法的原理是
整体性原理。他认为,参与
学习过程的不仅有大脑,还有身体;不仅有大脑左半球,还有大脑右半球;不仅有有意识活动,还有无意识活动;不仅有理智活动,还有情感活动。
而人们在通常情况下的学习,总是把自己分成几部分:身体、
大脑两半球、有意识和无意识、情感和理智等,它们总是不能协调,甚至相互冲突,因而大大削弱了人的学习能力。暗示教学法就是把这几部分有机地整合起来,发挥整体的功能,而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的组合。
基本依据
医学根据
在医学上,暗示是指一个人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一种作用。
暗示疗法是指通过医生向患者暗示某种观念,使患者在接受这些观念的过程中解除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从而使疾病症状得以减轻和逐渐根除的一种治疗方法。 20世纪50年代中期,洛扎诺夫正是受到一起
心理暗示疗法成功案例的启发,开始把全部精力转向
暗示教学的研究。
9年后,他以充足的实验根据证实了“暗示超常记忆力” 的存在。 同时,洛扎诺夫还有感于传统教学落后于时代发展的现实,看到了改革的必要。他认为传统教学的主要弊端在于: ①低估了人类学习的潜力; ②只强调刻苦,不讲究方法,造成学习者不同程度的心理
紧张状态; ③没有灵活运用最新的
科研成果,缺乏建立在人体生理和心理研究基础上的综合性
教学手段。
1965年,他领导成立了
暗示法教学小组,第二年扩展为暗示法研究所,开始在16所实验学校对五千多名学生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良好的学习气氖能使外语
学习效果成倍提高。l971年,在保加利亚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性暗示法讨论会,从此,暗示教学法迅速在许多国家被尝试运用,并成为教育界纷纷探讨研究的课题。
心理学依据
暗示教学法有一系列的理论基础,如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
神经生理学理论、
精神治疗学理论等,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心理学理论。洛扎诺夫的理论基础是,学习应成为一种趣事,应当在无紧张的状态下进行;作为人,其思维是在自觉意识和
潜意识两种意识层面上进行的;暗示是利用通常不用的大脑储备的手段,目的在于加快学习。后来人们把它归纳为四条心理学上的依据:
1.人的可暗示性 。即人的可意会性、可启示性、可影响性,“是人类个体之中一种普遍的品质”,由于它才使人和环境间的无意识关系发生作用。人虽都具有可暗示性,但接受暗示的能力各不相同。它受制于发出暗示和接受暗示双方各自的体力、智力、
职业能力、
社会地位等多种因素。如果前者在这些方面都优于后者,那么就可产生较强的暗示能力,反之则可能使暗示受到抵制以至失去作用。人具有接受暗示的能力,但同时也具有
反暗示的能力,这种反暗示的防线通常有三道:①逻辑防线,“对于它印象上认为
不合逻辑动因的,一概挡驾”;②感情防线,“对于不能达到创造
信任感和
安全感的,一律挡驾”;③伦理防线,“凡与个人的
道德原则相矛盾的暗示,都是不可能被接受的”。这三道防线为人所共有。在使用暗示教学法时,决不是要去强行突破这三道防线,而是相反,要取得与这三道防线的协调,引起心理上的共鸣,从而克服它。
2.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 。无意识活动又称非理性活动,是与有意识和理性活动相对的概念。人在进行理性活动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伴有非理性活动的存在。暗示学的研究认为,“即使最强烈的观念,除非和个人的无意识心理倾向相结合,和他的态度动机相结合,和他对某一事物的期待相结合,和他的需要兴趣相结合,并且和他的个人的情绪、智能、意志记忆要求等特性协调,否则是不能产生暗示效果的。”
3.人的非注意
心理反应(又称为非特定心理反应) 。这是一种人未注意到的心理反应,如一个人听另一个人说话,听者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说者所说的内容上,这是一种注意的心理反应,也称为特定的心理反应。说话者的语气、语调、表情以及伴随而来的动作、手势、姿态等,也时不时地引起听者的部分注意,这是听者没有意识到的注意,即模糊的注意。这种听者没有意识到的注意,就是非注意心理反应。
4.人的潜力 。是指潜藏在人的大脑里和身体里的还未发挥出来的能力,也就是人深藏着还未动用的生理能力和
心理能力。古往今来,世界上一切成功的
科学发明、文学创作,无不是作家、科学家最大限度地挖掘并发挥了自己的潜力而做出来的。人的潜力的挖掘不是很容易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它都潜藏于人的心理和生理的深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即特定的环境压迫下,在某种强烈的动机、愿望、目的及需要的促使下,才会显露出来。人的潜力一旦挖掘出来,就可以使人产生超常的记忆力、想象力、
思维能力等,
暗示教学法正是用各种方式创造一定的环境和情境,迫使人发挥出自己潜在的各种能力。
暗示教学法的心理学理论根据都来自科学实践,符合人的
客观实际。它所依据的人的可暗示性、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人的非注意心理反应、人的潜力,总括起来,都是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人的感情因素,
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而这些也可理解为包含着人的情感和认知、人的直觉和创造性、人的个性与发展、
人的潜能等因素。
理论依据
暗示教学,就是对
教学环境进行精心的设计,用暗示、联想、练习和音乐等各种综合方式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创造高度的
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
学习需要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效果。其理论依据的要点有:(1)环境是暗示住处的重要而广泛的发源地;(2)人的可暗示性;(3)人脑活动的
整体观;(4)创造力的假消极状态最易增强记忆,扩大知识,发展智力;(5)充分的
自我发展,是人最根本的固有需要之一;(6)不愉快的事情往往不经意识就为知觉所抵制。
应用原则
基本原则
(1)学生要有自信心,愉快而不紧张;
(2)情感调节理智,无意识调节有意识;
(3)设置情境,采用交际性练习,短期内学习大量教材;
(4)借助母语翻译对比外语;
(5)师生相互信任和尊重。
基本步骤
首先是呈现新的教学材料,教师借助手势、表情介绍要教的内容,然后,在优美的音乐中,和着音乐的节奏,带着生动的表情和情感朗读课文,学生看着课文,可以模仿;然后是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听教师的配乐朗诵,这样可以产生有意和无意的认识能力和超强的记忆力,不知不觉地记忆所学的材料了。
应用策略
(1)教师与教材的权威化 。这里讲的权威(authority)是指某些人物、观念或教材,
经过时间考验后取得人们尊重、崇敬的信任感。运用这种权威的影响力,使人能乐于受教,易于接受暗示,增强学习能力。教师的权威无疑是在
教学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它要求教师不仅对学生要严格要求,还要关心爱护,平等相待;不仅专业知识精深,且
知识结构广博;不仅要动作技术优美娴熟,还要具有健美的体魄和健康的
人格特征。在使用权威这一技术时还应注意,在师生交流过程中权威的作用不能太明显,因为当学生不知道教师使用的技术时,反暗示防线更容易被突破。
(2)稚化 。稚化(infantilization)这一技术针对成人教学而言。稚化并非消除或弱化成人的生活体验和智力,而是使成人在学习中利用儿童的某些特点,如
自发性、自信、好奇心、记忆能力。稚化技术能够帮助(高年级)学生消除暗示,即将他们从过去受到限制的、不利的暗示中解脱出来。比如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可能因某种来自成年人的观念而束缚了自我表现的欲望,对于在众人面前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
运动技术表现出明显的畏怯、退缩或矜持,这一点在女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显著。而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则没有这样的压力或有意识的努力,意识的被动和身体的放松状态使得
体育教学更容易进行。因此,通过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以及教师高超的
教学艺术来达到稚化,对于引发轻松的学习气氛,消除压力和恐惧具有重要的意义。
(3)双重交流 。双重交流(double-planeness)指来自环境的无意识刺激(如教室的装饰)和教师的教学特色(表情、手势等)对学生无意识心理的刺激。这些边缘刺激对学生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因此
暗示教学注重
教学情境的布置,同时教师应保持愉快、热情、自豪、饱满的
精神状态。此外,在运用双重交流技术时,教师还应经常性地向学生渗透高期望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对自身的
期望效应,激发学习的自信。
(4)高超的教育艺术 。运用暗示教学,并非简单地做几个手势,放几段音乐,说几句鼓励的话那么简单。真正的暗示,是需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理论和
心理暗示技巧的,比如如何把握有效的暗示时机,如何
有效突破学生的反暗示防线,如何不留痕迹地达到暗示的效果等等,都是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
教育智慧和教学艺术的。因此,运用暗示教学法之前,教师有必要进行相应的学习和培训。
局限性
事实上,暗示教学法也存在一些难以规避的局限性,如在大规模的群体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施加的暗示,常常难以保证预期的效果。洛扎诺夫最初进行的实验主要是针对语言教学中记忆力的提高,因此
暗示教学在其它能力的协同培养和发展方面的效果是否显著还有待科学验证,加之人们对其实验本身的
科学价值尚存质疑,因此我们在移植和借鉴暗示教学法时,也应持慎重态度,既不能过分夸大暗示教学的效果,也不必一概否定。但是,从心理学依据的角度而言,暗示教学所倡导的关注学生无意识心理倾向,通过积极的
心理暗示,激发学生的自信和
学习动机,关注学生
非理性因素在教学中的意义等,对于克服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
恐惧心理,提升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期望,发掘
身体运动潜力等方面,还是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可以说,心理暗示是
体育教学中非常有价值的辅助性教学策略,如果可以和其它
教学策略协调配合,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学艺术,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习动机,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