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汉民,1933年10月出生于广东省揭西县五经富镇,中共党员,高分子化学与材料专家,教育家,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
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33年10月,曾汉民出生于广东省揭西县五经富镇。
1951年,高中毕业于
广东梅县东山中学,考入中山大学化学系。
195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系,后留校任教。
1956年—1957年,就读于苏联莫斯科门捷列耶夫化工学院。
1958年—1960年,就读于莫斯科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合物研究所,毕业后获得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
1961年,被分配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第五研究所,任科研组长。
1963年,调任至中山大学任教。
1978年—1984年,任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副所长。
1983年,晋升为教授。
1985年—2001年,任中山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所长。
1986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
1991年4月—1995年7月,任中山大学校长。
1997年,当选为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63年,曾汉民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代高抗冲击强度塑料NASC、NMC等,并投人生产,满足军工和机械工业应用的需要。首次提出了接枝共聚反应中的凝胶效应、含接枝大分子增韧剂共混体系的界面增容效应和增韧机理。建立中国第一个橡胶接枝共聚-共混增韧塑料中间试验基地,并与企业合作研制中国ABS塑料和开拓工业化工艺技术。
1976年,曾汉民从事碳纤维及其碳/碳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曾汉民在中国国内开展研究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及其共混体系、热固性乙炔端基砜(ATS)/热塑性聚合物半互穿网络(semi—IPN)共混体系,以及它们的碳纤维(CF)或混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界面效应、混杂效应及界面层优化设计与性能及其应用特性之间的关系:
1.曾汉民提出各种纤维对聚苯硫醚(PPS)诱导形成横晶的界面效应。同时提出非界面破坏模型和树脂本身的抗张强度是树脂基单向长纤维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的极限理论。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具有高强、耐高温、耐腐蚀、减磨、抗磨的CF/PPS复合材料。
2.曾汉民研究高性能热固性低聚物(ATS)与结晶性热塑性聚合物及无定形聚合物的共混改性,提出形成semi-IPN过程中呈现反应性增塑作用,并就这类新型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微相分离及其界面层优化设计和形成semi-IPN的界面层稳定化机制等提出新的理论见解。这类semi-IPN网络结构有助于提高热塑性树脂的使用温度、抗溶剂性和加工性能及其与纤维的界面粘结力和提高热固性树脂的韧性。
3.曾汉民在结晶高聚物基体复合材料方面,系统地研究了碳纤维/聚醚醚酮(PEEK)复合材料,发现并阐明了PEEK放射状和带状球晶的可逆转变过程,建立了界面刚度与晶片尺寸参量关系的理论模型并予以验证,对复合材料界面层的形成控制和机理,界面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复合工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工作。在碳基复合材料针对烧蚀层微观结构分析上,发展了TEM制样技术和研究方法。提出界面层内等同于大分子单链尺寸厚度范围的分子链沿纤维表面取向等新见解。
4.曾汉民系统研究了热塑性聚合物基新型导电复合材料,建立导电复合材料新的导电通路模型。为获得具有更好加工和使用性能及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导电复合材料提供科学依据。
5.曾汉民结合中国资源特点,开拓天然植物纤维生态环境材料和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应用并取得成果。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曾汉民在中国开展高效吸附分离功能纤维材料:活性碳纤维、离子交换纤维、螯合纤维的研究。研究成果揭示了各种有机纤维大分子反应和接枝共聚及其功能化机理和结构与性能关系提出新的理论见解。采用分子轨道理论对活性碳纤维吸附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发现多种对贵金属离子具有氧化一还原作用和具有抗菌消臭功能的新型功能纤维,并提出其相应的氧化-还原吸附和抗菌消臭机理。开发多种功能纤维应用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并取得效果。
据2023年11月何梁何利基金网站数据,曾汉民已在中国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主编或参与编著专著8本。
据2023年11月何梁何利基金网站数据,曾汉民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2项。
据2023年11月何梁何利基金网站数据,曾汉民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省部级一、二等奖等奖励12项。
人才培养
曾汉民在主持中山大学校政期间,相继成立了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系(现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山大学法政学院(现中山大学法学院)等。
2010年3月11日,曾汉民为中山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研究生作了主题为“科教人生感悟—‘守株待兔’”的讲座。在谈及如何做科研时,曾汉民提出:要扎实学好化学基础知识,学有余力之时还要兼顾物理、生物等交叉学科的学习。要多去了解并学习哲学方面知识,这对于提升理性思辨能力大有帮助。除此之外,多去听中文系的讲座,研究生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都应该下意识地进行人文修养的培养提高。
曾汉民强调学知识,做学问,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要诚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学术上绝对不能有造假行为。搞科研的,最重要的就是严谨认真和诚信,如果连诚信这点都做不到,那么这个人是失败的。大学生要加强诚信,实事求是,一切不投机取巧,特别是求知,做学问,必须严谨认真。
据2023年11月何梁何利基金网站数据,曾汉民已指导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100余人,如时任波音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研究与技术副总裁伍东扬等都是他的学生。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曾汉民的妻子是中山大学化学系教授陆耘,两人于1961年5月1日举行婚礼,婚后育有三个子女。
“20世纪50、60年代搞科研的人都有一个信念,为了工作不怕苦,更不怕死。”越是条件艰苦,曾汉民就工作得愈发忘我。1962年,他一度患上了急性粟粒状结核病,结核病菌扩散到全身,体重只剩下45公斤。奄奄一息之际,他在北京人民医院接受了6天7夜的抢救之后,才战胜了死神。因为曾汉民工作性质特殊,需要保密,加上他深知自己的病情会给已经怀孕的妻子带来沉重打击,所以病危的消息一直没有传到陆耘耳中。不久后,身在广州的陆耘诞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产后,陆耘发送电报给远在北京的曾汉民,告诉他儿子出生的喜讯,可是过了几个月都杳无音讯。
人物评价
“曾汉民是材料学界的泰斗,也是我学术生涯的启蒙者和好榜样。”(时任波音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研究与技术副总裁伍东扬评)
“曾汉民是中国橡胶与塑料接枝共聚一共混增韧塑料的开拓者;在科教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何梁何利基金评)
“您(曾汉民)的声誉无疑将增加美国传记研究院的威望性。”(时任美国传记研究院院长J. M. Evans评)
“曾汉民是材料科学界著名科学家,他在高分子和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成绩卓著;他为中国高技术新材料的发展和中山大学高分子学科的建设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同行中享有盛誉。”(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评)
人物影响
“曾汉民奖学金”由曾汉民于2004年在中山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捐赠设立,“奖学金”旨在奖励本所在材料科学技术领域取得成绩的在学研究生。
2007年2月,美国传记研究院正式设立以曾汉民教授命名的“曾汉民奖励基金”,基金旨在奖励在科学、教育、文化领域取得成就的各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