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仪,就是月球模型,圆球状,球面绘有
赤道、经线、纬线等月面坐标,以及各主要环形山、山系、辐射纹、“海”等月面特征。自从1610年
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用望远镜观测月球以来,逐步发现了月球上的种种特征,所以月球上开始出现了人名地名,近400年来月球已经成了充满了地球人名地名的“小地球’,现在根据国际统一命名,根据这些命名和图表才制成了月球仪。
月球仪,记载了月球上的海陆分布和山川湖沼,虽然
月球上没有水,但这些名词一直使用下来,月球仪仅有象征的意义。自从1610年
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用望远镜观测月球以来,逐步发现了月球上的种种特征,所以月球上开始出现了人名地名,近400年来月球已经成了充满了地球人名地名的“小地球’,现在根据国际统一命名,根据这些命名和图表才制成了月球仪。
我们设计和印制月球仪也是根据国际共用的
科学资料,是准确的。由于不同的需要,我们制作的月球仪也有各种规格。小型月球仪上的名称和图形要少些,但仍然是准确的。大型月球仪上的名称和图形就要更多。根据国际公布的月面构造和经纬度坐标以及相关的名称制作了月球仪,它是月球的缩影,可以从月球仪上查看到月面各种构造,特别是环形山和山脉,“海”、“洋、“湖”、“沼”的分布和各自的名称。
对我们更重要的是月球的正面,因为这是我们能用肉眼看见,用
望远镜能观测到的地区。月球的背面我们无法看到,但是有参考价值。由于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要了解地球一年四季的季节划分和自转、公转等运动,所以地球仪装在一个自身倾斜的坐架上。但是月球仪没有这种需要,它可以随意摆放,主要是了解月球表面的各点的位置和名称。月球上的各点也是用经纬度表示的,这一点和地球仪一样。我们在月球仪上用较粗的线条和指示区分月球的正面和背面,这一点不可混淆。
月球仪上有诸多世界古今科学家的名字,如
古希腊科学家
亚里士多德、埃拉托斯特尼等等,并用标记指名。另外月球仪上凡是有中国人名的(都是古今的
科学家)都用红色印出,在月球仪正面的中国人名有一位他是高平子;在背面的中国人名有:张衡、祖冲之、郭守敬、石申等。此外已经登过月球的
美国阿波罗飞船的降落点,也用标记指名。当中国
嫦娥探月工程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月球仪了解月面各种特征、名称、位置。会使我们在听到探测月球的消息时能对着月球仪了解情况而不致茫然。
中国地图出版社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精心制作的月球仪伴着“嫦娥一号”的升空在
中央电视台频频亮相。这些月球仪是2005年6月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授权中国地图出版社博目公司根据国际公认的资料制作的,从上面可以查看到月球表面的构造以及环形山、“海洋”、“湖泊”的分布和相关的名称。在这些月球仪的支架上均刻有“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月球与深空探测科学应用中心 中科院探月总体部”字样。随着“嫦娥一号”传回更多的月球数据资料和影像,人们可以对照月球仪追随探月脚步,更多地了解这个离地球最近的星球的情况,掌握更多的关于月球的知识。
西安人朱广平用“吸塑法”造出了中国首个月球仪,作为“特邀嘉宾”赴澳门参展。如果按国家规定的每200名初中生最少配备1个月球仪,中国的中学生认识月球就有形象的载体了。吸塑法诞生中国首个月球仪,好几年前我就搞这个月球仪了,看起来简单,做起来真繁琐!制造中国首个月球仪的朱广平先生说。朱先生是西安人,萌生了做月球仪的想法后,首先到临潼区找到了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的刘次沅教授。刘教授告诉朱广平:“这是个新课题,北京天文馆在这方面经验最多。”朱广平亲赴北京,通过北京天文馆业务办的郭霞见到了
北京天文馆的创始人、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李元
教授。李教授现年80高龄,听说他要搞这个项目时,兴奋地说:“确实还没发现有人专门研究月球仪,我支持你!”这样,李教授做起了月球仪制造的科学顾问。国内月球方面的资料太少了,李教授从美国的资料书里查阅月球数据,又参照美国宇航局绘制的月球图做研究,仅审核月球上的中英文对照名称就花了4个多月。
如何把一张平面的月球图纸“吹”成球形的呢?朱广平采用“吸塑法”,即把图纸中间部分吸成半球形,两个半球一对就成了一个月球。2005年3月第一个模型诞生了。三万个月坑名中有六个以中国科学家名字命名,在朱广平的家里见到了十几个已做好的月球仪。一个直径32厘米的月球仪,有经线、纬线,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一千多个月坑、月海的名字。实际上,月球上的三万个月坑,都是
国际天文联合会以古今中外著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引人自豪的是,中国的祖冲之、张衡、郭守敬等6位科学家的名字出现在月球仪上。全世界制造月球仪的只有美、英、俄罗斯、日等少数几个
国家,中国此前还没有人制造月球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