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
科研机构
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 依托中山大学,实验室于2004年更名,曾用名为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自1989年开始筹建,于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国内外开放。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林、卫生害虫的生物防治。
简要概况
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是中山大学,是在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原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所系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昆虫学家蒲蛰龙教授于1978年创建,多年来在他的领导和全体人员共同努力下,科研硕果累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现任实验室主任庞义教授(中山大学), 学术委员会主任苏德明教授(复旦大学)。现有固定人员36人,其中教授11人(含博士生导师9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12人,讲师5人,技术人员8人。此外聘任兼职教授9人、兼职副教授5人,含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外籍教授2名。
研究领域
实验室原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林、卫生害虫的生物防治,1999年开始拓宽。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领域为热带、亚热带有害生物的生物防治,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为我国国民经济尤其是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服务。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
(2)水产畜禽病害控制;
(3)海洋生物基因资源与功能;
(4)生物适应性进化。
项目成果
自1991年以来,本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国家“八五”和“九五”攻关,“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博士点基金,省部委级科研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100多项,共获得科研经费1000多万元。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专著7部,发明专利5项,研究成果获省部委级以上的重大科研成果奖励10项。昆虫病毒杀虫剂的部分研究成果已转化为产品,商品名为“虫瘟一号”系列;与荷兰农业大学合作,成功地构建了多株高效的甜菜夜蛾和粉纹夜蛾重组杆状病毒,将杀虫效能提高一倍以上。首次通过转座子Tn917把广谱溶细胞的cyt1A基因整合进苏云金杆菌Btk染色体中,分别构建出一株对蚊子特效和一株对鳞翅目和双翅目害虫高效的杀虫工程菌;同时,克隆了一个新的Bt蛋白伴侣(chaperone)基因,并用以构建出系列高产高效的杀虫工程菌株,使该领域的研究达国际领先水平。对昆虫病毒亚单位的三级结构研究已进入该领域的国际前沿。在水稻害虫综合防治、森林害虫寄生蜂的引种驯化和害虫管理模型等研究,均取得重要成果。首先提出农田节肢动物群落重建(Community re-esteblishment)的概念。大沙水稻综合防治试验基地自七十年代建立以来继续得到巩固与发展,作为实验室的一个重要基地,在贯彻害虫综合防治管理体系中已享有相当的知名度。在拓宽的研究方向中,水生经济动物病害(如虾病)及其防治研究、转基因抗病虫植物研究以及环境污染的生物治理研究等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人才培养
实验室现为动物学(含昆虫学)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全国第一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内访问学者接受单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40多名、博士研究生30多名,并有10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生物防治与多个学科交叉,已成为昆虫学、生物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生物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的高级人才培养基地。
交流合作
实验室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荷兰、菲律宾、日本、新西兰、泰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以及国内的多个单位在多个生物防治研究领域有合作关系。本实验室设有开放研究基金和高访学者研究基金,资助生物防治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热忱欢迎国内外科学家,尤其是青年学者前来来本实验室开展研究和协作。
仪器设备
实验室拥有100多套高精密的的仪器设备,包括DNA合成仪、伽玛计数系统、液体闪烁计数器、高级蛋白纯化系统、紫外分光光度计、各种离心机、植物生长箱、DNA自动测序仪、DNA杂交系统、DNA扩增仪、电穿孔仪、自动酶标分析仪、全自动10立升发酵罐和2立升细胞培养罐、超低温冰箱冷冻干燥器二氧化碳培养箱、冷冻式培养箱、纯水系统、SDS电泳系统、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万能研究显微镜、实体显微镜倒置显微镜相差显微镜超薄切片机、组织切片机、染色机等。可满足生物组织超微结构研究、模拟生态系统的生态学研究、微生物学研究、组织培养、以及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研究的需要。实验用房总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另有昆虫饲养室、大型网室等,以及专门供外地来实验室工作的客座人员的住宿用房。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6 13:59
目录
概述
简要概况
研究领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