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末(拼音:mò)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春秋金文,本义指树梢,古字形在“木”字上端加指示符号,指明树梢的位置。末由树梢引申泛指事物的顶端或尾部。又引申指不重要的、细微的,又引申为细微的碎末,再引申为终了。由树梢、尾部引申指时间上在末尾、后面。末也指传统戏曲中扮演中年男子的角色。
文字源流
指事字。“末”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将指事符号一小点或一横加其上而成。金文作图1、图2,其中的“木”就是树,上部一点或横指出其意义,义为树梢,与“”相对。战国竹简文字(图3)和小篆(图4)的形体基于金文,将金文笔画变得更加规整划一,指事符号变为一横。隶书的“末”字,形体笔画更加平直。
树梢在树的顶部,故借喻为事物的顶端。人的四肢对于躯干而言,又像是梢部了,故末又代指人的四肢。《管子·内业》:“饱不疾动,气不通于四末。”四末,就是四肢。
树梢在树的顶部,是树在生长过程中的最终部分,故喻指终了、末尾、最后、偏远以及衰败、年老等意义。如秋末、年末、二十世纪末;末年、末路。
树梢没有树根重要。末与本相对,末就是次要的了。次要的、非根本事物称为末。如成语“舍本逐末”。
末字由次要的、非根本的又引申为弱小、浅薄、碎屑、细粉之类的意义。《世说新语·汰侈》:“豆至难煮,唯豫作熟末,客至,作白粥以投之。”此“末”指粉末。此外还有药末、茶叶末之类。
末很小,所以末字旧时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南朝梁江淹《从建平王游纪南城》:“恭承此嘉惠,末官至南荆。”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六】【木部】莫拨切(mò)
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
说文解字注
“木上曰末,从木,从丄”注:此篆各本作末。解云:“从木,一在其上。”今依《六书故》所引唐本正。莫拨切,十五部。《六书故》曰:“𠅅(末),木之竆也。因之为𠅅杀、𠅅减、略𠅅。又与蔑、莫、无声义皆通。”记曰:“𠅅之卜也。语曰:吾𠅅如之何,𠅅由也已。”
广韵
莫拨切,入末明 ‖末声月1部(mò)
末,木上也。无也。弱也。远也。端也。亦姓,《姓苑》云:“本姓秣氏,后去禾。”又虏三字姓,《后燕录》襄城公末那楼雷。莫拨切。二十七。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部】末;康熙笔画:5;部外笔画:1
(mò)《唐韵》《集韵》莫拨切。《韵会》莫曷切。《正韵》莫葛切。竝瞒入声。《说文》: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谓木杪也。《礼·曲礼》:献杖者执。末《玉篇》:端也,颠也,尽也。《广韵》:无也,弱也,远也。
又终也。《书·立政》:我则末惟成德之彦。
又勿也。《礼·文王世子》:命膳宰曰:末有原。
又薄也。《左传·昭十四年》: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减。
又四肢曰末。《左传·昭元年》:风淫末疾。
又商贾曰末。《史记》:《秦琅邪颂》: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又太末,县名。《前汉·地理志》:属会稽郡。
又且末,国名。见《前汉·西域传》。
又山名。《山海经》:末山多赤金。
又姓。《统谱》:秣陵之后改为末氏。
(mì)又《集韵》《正韵》莫狄切。音觅。《荀子·礼论篇》:丝末。注:与幦同。
又叶莫结切,音蔑。屈原《九歌》:桂櫂兮兰枻,𣂪冰兮积雪。采薛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又叶没各切,音莫。苏辙《偶作》诗:重门闭不开,鸣鸟相呼乐。晨晖转帘影,微风响秋末。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➊两个横笔在上半格正中,上长下短,下横在横中线。❷竖笔在竖中线。❸撇、捺收笔大致持平。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3 23:32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