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战略。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在东道国从事生产和
经营活动中,为迅速适应东道国的经济、文化、
政治环境,淡化企业的母国色彩,在人员、资金、产品零部件的来源、
技术开发等方面都实施当地化策略,使其成为地道的当地公司。
战略简介
1.1 基本概念
(1) 本土化的含义:
本土化策略,即全球适应主张。是企业力图融入
目标市场,努力成为目标市场中的一员所采取的策略。它要求企业不是把自己当成外来的市场入侵者,而是当作目标市场中固有的一员融入当地文化,它强调企业以适应环境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本土化的核心:本土化应该理解成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目的。一个事物为了适应当前所处的环境而做的变化,通俗的说就是要入乡随俗。本土化这一概念也广泛的用于不同的行业。本土化是现代营销观念的反映,它的核心是:企业一切
经营活动以消费者为核心,而不是以商家的喜好、习惯为准绳,企业规范必须随
地区性变化引起的顾客变化而改变。
(3)本土化的实质:“本土化”的实质是跨国公司将生产、营销、管理、人事等全方位融入东道国经济中的过程,一般通过全面的调查、了解本土的实际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情况而进行的一系列融入性调整。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外来跨国公司生产出来的产品,能更好地满足本土消费者的需要,同时也节省了国外企业海外
派遣人员和
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与当地社会
文化融合、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危机情绪,有利于东道国
经济安全、
增加就业机会、管理变革、加速与国际接轨。
1.2 本土化的经营特征
跨国公司高质量的产品及其强大的品牌是其在全球市场攻城掠地的锐利武器,但跨国公司并未忽视当地市场的特点和居民的
消费偏好。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特点,把握潜在的商业机会,跨国公司不遗余力地推进产品的本土化。如DELL 公司在
跨国经营中,注重产品制造的本土化,讲求技术创新、服务与信誉的整合效率,使
消费者群体迅速扩大,市场快速裂变与发展。DELL公司运用因特网等现代营销方式与客户
直接联系,通过产品本土化制造,确保在365天内将根据顾客个性化需求设计生产的产品交到顾客手中,其价格低于工厂产品的10%以上,并有一流的技术和
服务保证,从而获得了极大的
市场份额。宝洁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也非常成功。从1988年
宝洁进入中国市场后,它在产品品牌方面的本土化的确不遗余力,在宝洁铺开盖地的广告中,看不到“美国”的字样。而且,中国宝洁模特无一人是西方人,其已尽得东方神韵的润研品牌更是令
国内品牌汗颜。另外,十多年来,宝洁公司向中国市场推出7大类17个品牌的产品,其中产品名字都是广泛调研后产生的,也有不少是中国消费者参与的结果。
(2)营销方式本土化
企业进行
跨国经营最大的困扰是没有自己的
营销渠道。中国的商业体系较为零散,市场运作不够规范,许多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忽视了中国
销售渠道的特殊性,结果吃了大苦头。
惠尔浦公司在中国家电市场遭受的挫折即与此有关,宝洁公司早期以广告带销售的模式也不得不作出调整,将整合经销商和强化
终端市场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跨国公司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在中国市场,竞争对手最容易发动攻击的是销售渠道,特别是市场终端,谁掌握了销售渠道,谁就能在竞争中胜出。
(3)人力资源本土化
人的本土化是最根本最深刻的本土化,有着“一箭双雕”的作用。跨国公司要在中国站稳脚跟,必然需要一批熟悉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风土人情的人才,使公司的各种行为符合中国的国情,更好地“入乡随俗”,以保证公司运行平稳。同时,与从本国既输出资本又输出人才相比,中国的人才成本低、优势多,既能为公司在本土化生产中发挥管理作用,又夺取了竞争对手的人才,还可以大大加强公众的认同感,提高企业影响力和产品的竞争力。
阿尔卡特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戴伯松在谈到其公司在本土化方面的作为时说:“一旦发现中方的雇员能够胜任工作,我们就让外方雇员离开。在中国的外方雇员都有一项使命,就是要培训出最能取代他们的中方雇员。”有跨国公司本地高层坦言,CEO的本土化是根本。戴伯松“本土化”中国的最终结果是他自己的光荣回国。另外,在中国本土化程度最高的摩托罗拉公司承诺在中国投资15亿元,中国员工达到1万人,本地
经理人员比例近80%,每年为本地员工提供2.7万个培训日,设立170种面向中国本地的课程。总之,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纷纷争抢国内人才,重金聘请
中国CEO等人力资源本土化手段已成为这些公司在中国取胜的秘密武器。
(4)研究开发本土化
开研发分店,争抢国内优秀人才和技术,这比单一的
硬指标投入更具战略眼光。《2001 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随着
技术密集型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不断升温,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研究开发中心已成为引人注目的新亮点。仅从1988年至今,各大跨国公司在北京建立的研究院和研发中心就有20多家,在全国建立的研发中心达100多个,其中有40个具有了相当的规模。
影响因素
实施本土化的最根本
影响因素是国家之间的差异性,主要包括
购买行为特征差异、社会经济差异、营销基础设施差异、
竞争环境差异四个方面。
2.1 购买行为特征
营销文献对于企业为何通常会在外国市场遭遇困境的检验发现,这些企业并未完全了解购买行为特征的差异。举例而言,康宝罐装汤品——大部分由蔬菜与
牛肉组成,以大型罐头包装——无法抓到喜爱饮用汤品的
巴西人口味。事后研究显示巴西家庭主妇觉得她们若无法自己煮汤就不能满意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巴西妇女在使用脱水后的其他竞争产品上毫无困难,诸如Knorr与Maggi,这些产品让她们可以使用汤头并加入自己的材料与天赋。同样的,直到其原有的包装换成装有粉末头的平装盒前,
强生公司的
婴儿爽身粉无法在日本顺利推展。日本母亲担心在使用时,飘扬的粉末会进入她们小小的家庭中洁白干净的厨房。粉末头让她们可以小心地使用
爽身粉。同样地,广告人员在某些国家
中会发生使用某些颜色的困扰。举例而言,紫色在巴西代表死亡,香港在葬礼中使用白色,而黄色在
泰国代表猜疑。在
埃及,代表国家的绿色不适合用来包装。如
微软公司的
办公软件,内容和功能都是一样的,但是,在各个国家都要采用本土的文字。一家著名的美国公司曾沿用在美国成功的经验,在日本推销制作糕点的原料,结果损失数百万美元。原因是当时日本家庭与美国家庭有一个最大的不同:没有烤箱。这家公司的失败明显就是没有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
2.2 社会经济形势
国家间的社会经济差异(每人所得、教育水准、
失业率)也有利于
国际营销的本土化。举例而言,由于经济限制让部分
发展中国家的群众无法购买一些美国消费者认为是基本物资的商品。举例而言,为了让发展中国家的
中产阶级可以负担诸如汽车与家电之类的商品,企业可能需要适当地调整产品,以在不损及功能品质的前提下
降低成本。
国家间本地营销基础
建设性质的差异可能会建议企业针对个别国家采取不同的
营销策略。营销基础建设包含用来创造、发展及服务需求所需的机构与功能,包含:零售商、
大盘商、
销售代理、仓储、货运、信用、媒体等等。许多国家并没有商业电视台。举例而言,
瑞典缺少这种营销基础建设。而在许多国家中,例如,
瑞士,电视中的商业节目只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Suncory(日本的一家酒厂)认为美国对
电视广告的限制是其未大举进入美国的主要因素。同样的,国家的天然情况(气候、地形、以及资源)可能需要本土化的策略。在热带地方。例如,
中东,诸如汽车与
空调系统必须要有附加的功能。电话系统、
公路网、邮政等等的差异可能需要营销上的调整。举例而言,邮购在美国十分普遍,但几乎无法在
意大利存活,其原因在于邮政系统的差异。
2.4 竞争环境
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包括消费者的
人文环境和
消费观,政府的
法律制度和倾向、地理
自然条件的差异、原材料的供应、市场替代者等很多方面存在差异。
跨国企业只有适应这些不同的环境才可以更好的生存进而盈利。
跨国公司能成功地在全球范围发展,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很大原因在于具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知名度。中国政府、企业和民众往往把是否在中国实行人员、
企业文化、物料、营销等本土化,作为判断跨国公司是否对中国有利的一个标准。跨国公司在中国实行经营本土化,在中国
投资项目,利用中国人力资源,有利于提高
企业知名度,提高企业在当地的形象。例如
芬兰诺基亚大举雇用中国员工,在
中国本土投资项目,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使其在移动通讯行业中知名度极高,一提起手机,人们就会想到“诺基亚”这个牌子。
中国本土化
3.1 发展现状
中国社会正处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关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
组织资源。关系本土化保障了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战略的成功,并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赢得了中国政府和民众的信任。例如,作为第一个在中国实现整车本土化生产的跨国公司,德国
大众汽车公司在中国的合资生产,就充分地与中国政府合作,大打“政府牌”,实施关系本地化的策略,把“
桑塔纳”打扮成近乎100%的中国车,此番用意深得中国政府赞赏和民众信任。跨国公司关系本土化采取的策略主要有:与高层
政府公关、支持中国
教育事业、支持中国
体育事业、支持
中国西部建设、热心
公益事业回报社会等策略。
3.2 跨国公司中国本土化主要策略
据《2001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报告》资料显示,全球跨国公司500强已有近400家在华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设立各种研发中心100多家,近40家具备有相当规模。这些外籍研发创新机构不仅只研究适应中国市场的产品,还研究中国社会
营销环境的变化,以具有前瞻性地全方位适应本土化的需求。如
IBM公司在北京独资成立的中国研究中心,专门针对中国市场进行
研究开发工作,主要任务是研究在中国市场以及将来在全球市场可以应用的先进
计算机技术。“
肯德基中国健康食品委员会”聘请十多位国内专家作为食品开发的后盾,从如何适应中国人的口味、
饮食结构、就餐习惯、消费特点等各方面都立足于“所在地的情况”,推出适应中国人“吃得精细”的要求的食品。
宝洁公司专门为中国消费者开发出百分之百的本土化产品—“润妍”黑发中草药
洗发水和滋润喷雾。
同时,为了更有效地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
劳动力资源和
知识资源的优势,跨国公司在产品的制造方面从原材料的采购、零配件的供应、配套厂家的选择到各项服务的获取等也都实现了本土化。
摩托罗拉公司产品的平均
国产化率已经达到60%。
沃尔玛销售的商品45%都是“中国造”。
——
品牌本土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说,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成功是
品牌营销的成功,是国际知名品牌在中国深入人心、赢得广大消费者认同的结果。同时,在企业开展国际化营销的众多要素中,品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内涵,是最需要本土化的内容。
因此,深谙此道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之时是高扬品牌大旗。进入中国市场之后竭力在
品牌本土化方面大下功夫,把
洋品牌做“土”,贴近中国消费者。从
品牌名称的设计到品牌形象代言人的挑选,从品牌宣传
主题词的编撰到品牌的宣传推广等各方面都致力于与中国的文化、
社会习俗以及消费者的
价值观念等相适应,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宝洁公司。自1988年该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先后推出了7大类17个品牌的产品。每一个
产品品牌如
飘柔、
海飞丝、
高露洁等都是经过广泛调研,有众多的中国
消费者参与确定的,都是原汁原味的中国化的品牌,没有一丝“美国味”。“Coco Cola”品牌的中文翻译“
可口可乐”本身就是
经典之作。
在围绕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建立
品牌忠诚度展开的品牌宣传和推广活动中,跨国公司将国际知名品牌的人格化内涵同中国消费者心灵深处的
自我形象诉求的
心理定位相联系,并根据中国人爱面子、讲攀比、喜炫耀的消费特点进一步强化和提炼,赋予品牌特有的牌格魅力。如“
奔驰”的尊贵威严,“
劳斯莱斯”的显赫,“
马爹利”的雍容华贵,“皮尔·卡丹”的高雅时尚等等。这些品牌所蕴含的强烈而鲜明的
社会地位、身份、财富的象征性价值和炫耀性价值,成为吸引消费者购买、仰望和追随的持久动力,有效地树立了品牌的高质形象,建立了
品牌崇拜,极大地提升了品牌的附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