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山石刻
河北省邯郸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山石刻,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永合会镇吴庄村北朱山顶上(现朱山石刻文化园内),由西汉、东汉、唐代三处石刻组成。
历史沿革
西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汉赵国诸臣为赵王祝福、祈祷时刻石,竖行阴刻篆书共15字“赵廿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醻此石北”。
东汉阳嘉四年(135年),于西汉石刻东21米处刻一石。
唐贞元十四年(798年),于西汉石刻东15米处刻一石。
清朝道光年间,朱山石刻被时任广平府知府的杨兆璜发现。
2015年,永年区对朱山石刻及其周边包括朱山、娄山等地进行开发,朱山石刻并入“朱山石刻文化园”。
文物特点
朱山石刻由三处石刻组成。西汉石刻为西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汉赵国诸臣为赵王祝福、祈祷所刻,该石刻与山体相连,为长条状摩崖石刻,长1.5米,宽0.52米,竖行阴刻篆书共15字“赵廿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醻此石北”。东汉石刻位于西汉石刻东21米处,据考应为东汉阳嘉四年(135年)所刻。唐代石刻位于西汉石刻东15米处,为唐贞元十四年(798年)所刻。
朱山石刻的字体,铭文中的“醻”“年”等字带有篆书风格,“丙”“臣”“石”等字带有隶书因素,标志着群臣上醻刻石体现出正处于篆隶变化时期,由秦篆的长形演为方形,转笔方折,带有隶书笔意,既有旧的痕迹,又有新的因素。朱山石刻的篆书字体,与先秦、秦朝和东汉时代石刻篆书字体相比,有明显区别,体现了西汉石刻隶变特点,并且是现存汉篆中最早的刻石。朱山石刻的书法,书写自然随意,用笔结字,无拘无束,大小不一,布行紧凑,书风古劲朴雅,仪态朴茂雄浑,丰满有神,另具一格,继往开来。
朱山石刻的铭文款式“赵廿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醻此石北”,国号在前、年月日因素俱全,是典型的西汉王国刻石的款式,与出土文物、传世文献互证,体现了西汉初年的时代特征,反映了诸侯王高贵的地位,明确地区分了赵国与汉朝和其他诸侯王国的异同,证实了群臣上醻刻石的确为真。
文物遗存
清道光年间,杨兆璜在朱山石刻墨拓整纸本《群臣上寿刻石》,已裱立轴。《西汉群臣上寿刻石清拓本》纵26厘米,横26厘米。篆书1行15字:“赵廿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酬此石北”。此拓本幅内有赵之谦小楷一跋。右侧裱边镶沈树镛题签一、吴广霈跋三则。左侧裱边镶俞樾考论此石年代的手札二封(三页)、吴广霈跋一则(二页)。鉴藏印记有:“沈氏金石”“均初藏宝”“积川胡澍、川沙沈树镛、仁和魏锡曾、会稽赵之谦同时审定印”“武林韩小亭氏审定金石文字”“盱眙吴同远公望父审定金石书画印记”“当湖朱善旂建卿父珍藏”等。
文物价值
朱山石刻在文字中首次出现“赵廿二年”这一明确纪年,为研究中国西汉分封诸侯王国纪年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其书体处于篆书向隶书过渡时期,对研究西汉时期政治制度和书法艺术都具有较高的价值。东汉石刻及唐代石刻也是研究当时历史情况的宝贵资料。
历史文化
清赵之谦《补寰宇访碑录》、沈西雝《交翠轩笔记》、张德容《二铭草堂金石聚》、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杨守敬《激素飞清阁评碑记》等。
保护措施
1982年,朱山石刻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至二批河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朱山石刻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永年启动“朱山石刻”遗址保护开发工程。
2017年8月,朱山石刻保护修缮项目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修缮计划,2019年2月经河北省文物局批复同意项目设计方案,2019年11月开工,2020年8月竣工。
2023年9月12日,朱山石刻保护修缮项目—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通过验收。
2023年4月,邯郸市永年区人民检察院干警走近朱山石刻,实地调查朱山石刻保护现状。
旅游信息
朱山石刻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永合会镇吴庄村北朱山顶上(现朱山石刻文化园内)。
从永年区人民政府驾车,大约25分钟到达朱山石刻。
参考资料
朱山石刻.邯郸市人民政府.2022-06-01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3 11:0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文物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