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茂炎,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安徽省
望江县人,理学博士,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德国哥廷根科学院外籍通讯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经历
1963年12月,朱茂炎出生于安徽省望江县。
1981年09月—1985年07月,在
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学习,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5年09月—1988年07月,在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学习,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1988年08月—1989年08月,在
沈阳黄金学院任助教。
1989年09月—1992年10月,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学习,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2年11月—1996年02月,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
1996年03月—1998年11月,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任副研究员。
1997年08月—1999年04月,作为
德国马普学会高级访问学者在
柏林工业大学做客座研究。
1999年,获得“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基金;同年,入选第一批入选江苏省“333跨世纪人才培养工程”。
1998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
200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3年,当选为德国哥廷根科学院外籍通讯院士。
参选院士
朱茂炎是2023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沈树忠提名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朱茂炎系统开展了新元古代—寒武纪综合地层学研究,首次建立全球寒武纪碳同位素地层曲线,提出并修订埃迪卡拉纪和寒武纪全球和区域年代地层标准。与中国国内外同行合作,在华南成冰系顶部和底部附近获得高精度锆石U-Pb同位素年龄,证实新元古代大规模冰期(雪球事件)在全球同时快速发生(716 Ma)和结束(635 Ma),为论证雪球事件假说提供可靠年代学证据,两个年龄值先后被国际年代地层表采用作为厘定成冰系和埃迪卡拉系底界的标准年龄。
朱茂炎还联合获得多项重要化石发现,改写了多细胞真核生物、多细胞生物和动物在寒武纪之前的演化历。
朱茂炎长期组织和参与华南寒武纪四大特异埋藏化石群(梅树村动物群、澄江动物群、关山动物群和凯里动物群)的野外发掘、化石系统学、埋藏学和定量群落生态学研究,为揭示动物在寒武纪早期快速起源演化(寒武纪大爆发)的规模和本质提供重要依据。
朱茂炎通过多学科交叉和国内外合作,提出动物寒武纪大爆发多幕式演化模型,揭示寒武纪大爆发的多幕式辐射和灭绝过程与碳同位素异常和海洋氧化还原演变之间的耦合关系,其中氧气是控制寒武纪大爆发过程的关键因素。认为大规模造山运动将大量蒸发岩输入海洋是导致前寒武纪普遍缺氧的深部大洋在埃迪卡拉纪中晚期发生氧化的关键原因。联合提出并论证了底栖动物的生物扰动作用是距今5.2亿年以来地球—生命系统维持稳定的关键机制,标志着现代地球—生命系统的形成。
据2023年7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数据:朱茂炎已发表和合作发表论文230余篇(含Nature、Science、PNAS、Geology等NI论文30余篇)、专著3部,主编论文专集14部。
据2023年7月南京大学生物演化与环境科教融合中心数据:朱茂炎先后主持科技部973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中科院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以及中德和中英等大型国际合作项目等。
人才培养
据2023年7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官网数据:朱茂炎开设有《地史学》《固体地球系统科学前沿讲座》《宜昌三峡地区研究生野外实习》三门课程。
截至2022年12月,朱茂炎已培养博士9人、硕士7人、在读研究生5人;其中他培养的研究生中,1人获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2人获
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5人在博士研究生期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
朱茂炎2016年获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2020年获第二届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提名奖。
2024年12月,美国《科学》杂志网站公布了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评选结果。其中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团队发现的迄今最古老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荣登榜单。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朱茂炎是国际著名的地层古生物学家。”(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评)
“朱茂炎为人正直,乐观健谈,温良宽厚,治学严谨,工作勤奋,宛若一盏科学明灯引导着学生的学术道路。”(学生眼中的朱茂炎)
“作为一名导师,朱茂炎研究员扎根中国科学院,近二十年如一日,身体力行,以其前瞻性学术理念,春风化雨般引领着学生,进行多学科交叉,探索动物起源之谜。”(江苏教育新闻网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