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青生,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
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
艺术史研究所所长,
上海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德国考古学院通讯院士。曾任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2016-2021)。
1982年毕业于
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学士),198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美术史系(硕士),1996年毕业于德国海德堡大学艺术史系(博士)。
任教于
中央美院(1985-1986年)和北京大学(1987年)。
1957年生于
镇江,自幼接受
中国传统书画和
西方学院派素描色彩训练,作为文化大革命以后的第一届77级大学生进入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史系油画专业,在大学二年级接触
现代艺术,从而投入现代
艺术理论和创作的实验,1982年获得学士学位,直接考入中央美院从事世界艺术史和现代艺术的研究,并参与正在兴起的现代艺术运动,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成为当时八五美术运动的主要领导人物,筹办
中国现代艺术学会,组织80年代中国现代艺术的各种展览和活动。1986年创建并主持“中国现代
艺术档案”(CMAA)。1987年调任北京大学之后,率先开设《现代艺术》理论课程,曾提出“反传统是大继承”“现代艺术的华(中国)化”“不理解原则”等理论命题,为推动中国现代艺术中的实验艺术、
行为艺术、
观念艺术等做了许多开创性的探索。后留学德国海德堡大学,1995年获得
哲学博士学位。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致力于推动现代艺术的发展,对现代艺术的国际困境的突破以及现代艺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必不可少的作用做了理论设计和实践推进。主持中国现代艺术档案(1986年起),主编《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05年起每年一卷),策划“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6年起),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实验活动和存在问题进行有系统的收集、评论、研究和展示。在创作上坚持当代艺术原创性突破,并积极推进第三抽象,在行为艺术和
新媒体艺术上做出了《拆展计划》、《信息的寂灭》、《滚!》、《漆山》、《洗黄河》等有影响的实验
艺术活动。
作为艺术史学者,长期领导《
汉画总录》的编辑计划,已正式出版43卷(截止到2021年)。主编《
中国汉画研究》学刊,以汉画研究作为
新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实验基地,并在计算艺术史及
数字人文方面将研究数据库-古
文献数据库-考古实物数据库-
图像数据库四库串联,展开跨学科的新型研究和思考,尝试提出“形相学”
理论体系。
在世界艺术史领域有完整的体系和全新的思路,在2016
世界艺术史大会前后推进了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的根本区别的论证,提出了世界艺术的新的理论构架,成功领导了对2016年
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在北京的举办。就任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期间,领导国际艺术史界联合建立全球图像链接系统,同时推进在文字和实物(考古)之外的第三种文明道路——形相学(用图像研究一切问题的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