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阳,常用人名,最著名的是《
平原游击队》里面我
冀中抗日根据地定县(今
河北省定州市)的传奇英雄李向阳,由著名表演艺术家
郭振清扮演,堪称银幕经典。而李向阳的原型是著名
抗日英雄郭兴。
角色设定
郭振清一生曾塑造过许多经典的
银幕形象,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莫过于电影《
平原游击队》中的抗战英雄李向阳。
李向阳是一个神话,一个传说。我
冀中抗日根据地定县(今
河北省
定州市)的传奇英雄李向阳下山之后,他的魅力是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一是他的神出鬼没,二是他的口碑相传。神出鬼没,是他在影片开始时勇闯敌人
封锁线而体现出来的,只见他跃马扬鞭,穿越敌人的层层包围,从一开始就给人一个神奇无比的亮相。这一情节设置,其实我们在007之类的影片中都可以看到大同小异的模式。在每一部007的影片中,总会在片头设置一段惊险场面,突出007化险为夷的超凡能力。《平原游击队》作为一个
类型片,从一开始就突出李向阳的神勇无敌,可以说在抗战影片中是非常罕见的。很多抗战影片喜欢在开头部分表现黑云压城城欲摧的严峻,而像《平原游击队》这样开宗明义地交待人物的潜力所在,其实正说明了《平原游击队》受到观众的喜爱,恰恰是因为英雄神话永远有着强大的魅力。
人物理解
郭振清生长在
天津一个贫寒的家庭里。生活的坎坷促他早熟。迫于生计,在他刚满17岁时,就跨上了电车,当了一名
售票员。在那里,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他饱受生活煎熬之苦,也从此开始认识了人生。当解放天津的炮声响彻在海河上空时,他的生命翻开了新的一页。1949年底,党送他到华北职工
干部学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
天津市总工会文工团当演员。他第一次参加演出的话剧是反映纺织工人生活的《提高一步》。第一次使他尝到创作甜头的演出是话剧《不是蝉》。1981年,
郭振清告别工作了20多年的
长春电影制片厂,全家回到了哺育他成长的故乡--天津市,担任了天津广播电视艺术团的导演。同年与
印质明联合导演了故事片《
大虎》,以后又主演了故事片《
荒娃》。
人物延伸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郭振清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他的表演奔放而又细腻,质朴无华而又真实可信。看过《平原游击队》的观众,不会忘记那位手执双枪、纵横驰骋在敌人心脏里的游击队长李向阳。这个传奇式的
抗日英雄,以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行为轨迹,一度成了勇敢、机智的代名词。
至于口碑相传,就是李向阳的名字已经对敌人发生了巨大的效力。到处传扬的李向阳的名字,从影片一开始就撼动着敌人的心理防线与真实防线。李向阳在电影中成为一个品牌,具有了强大的威慑力量。以一个名字就能达到如此制敌效果,也是抗日游击战影片中比较少的一种设置。这种设置里,不可避免地带有神话与夸大的成份,但却是英雄传奇的一种特别的塑造方法,正如《
三国演义》中,一声“
常山赵子龙”具有威震敌胆的神奇效用一样。从中,可以看出,李向阳为什么经久不衰地成为人们念叨的一个英雄形象。
李向阳的表情是亲和的,嘴角边挂着永不言败的微笑。这是演员郭振清赋予角色的一种外部特征,也是构成李向阳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种
乐观主义的光芒,从李向阳身上散发出来,给人一种永远的鼓舞力量。
人物简介
李向阳的生活原型
1948年,郭兴率领独立营编入
中国人民解放军某
野战部队,先后参加了
平津战役、太原战役和
呼和浩特大青山的
剿匪斗争。
朝鲜战争爆发,他担任
志愿军某团副团长兼参谋长,第一批奔赴朝鲜战场。
他亲自指挥过“辉县孟庄”、“汲县
塔岗”、“林县鹿岭”及朝鲜“1089·6高地”等大小战斗100余次,获“抗日战争勋章”、“解放战争勋章”、抗美援朝“
独立自由勋章”各1枚。
结束后,他被选派到
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8年毕业后,任济南军区干训科长、军训科长、训练部副部长、陆军第五师副师长、师长;1982年后任北疆军区司令员,1988年10月离休后定居洛阳。
抗日战争后期,新华社记者
朱穆之随武工队采访,写出长篇通讯《蒋军侵占区中人民的旗帜——记太行群英会郭兴模范武工队》;上世纪50年代,敌后武工队的事迹成了小说《平原枪声》的素材,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
平原游击队》公映后,“李向阳”的名字很快蜚声大江南北。
在纪念
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1995年,作为电影《平原游击队》队长李向阳的生活原型郭兴,《铁道游击队》大队长刘洪的生活原型
刘金山,《
地雷战》民兵队长赵虎的生活原型于化虎,《芦荡火种》
阿庆嫂的生活原型李兰丁,《
小兵张嘎》的生活原型赵波和《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
葛振林,在北京受到江泽民主席和中央军委领导的亲切接见。
1988年,郭兴从北疆军区司令员岗位上离休,回到了
新疆军区驻
洛阳干休所安度晚年。10多年来,郭老先后到各地作传统报告600余场,听众达50多万人次。在他的牵头下,洛阳市还成立了由18位老同志组成的爱国主义报告团。“在有生之年能为党为民多做点事,是我最大的幸福。”郭老最后深情地说道。
“抗日烽火起太行,援朝横跨
鸭绿江,旌旗挥动天山雪,饮马
黄河弓自张。”郭老写的这首诗,是他战斗生涯的真实写照。
人物事迹
横刀立马,勇闯敌营
1940年的一天夜里,参加“百团大战”的一支八路军队伍恰巧路过郭兴的家乡
河南省
辉县,目睹过
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罪行的郭兴瞒着父母加入了八路军队伍,时年他才只有16岁。
读过几年书的他聪明机敏,很快得到军队领导的赏识,第二年他就被派回家乡组建敌后武工队,并出任武工队的队长。临行前,军队领导派给他2个战士、2支枪、3发子弹,并下达“作战指标”:一年内要组建起一个连的兵力,并要消灭105个敌人,这其中除伪军外要包括5名日军。刚满17岁的他对完成这个“指标”充满了信心。
聪明的郭兴利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在消灭
日伪军的同时逐渐武装起自己的队伍,他自己挑选了两支从伪军手中夺取的手枪别在腰上,
成了一位“双枪队长”,敌后武装队也慢慢由最初的3
个人发展到40多人。由于害怕遭到袭击,日军往往是百余人一起出城“扫荡”,相对比较弱小的武工队不敢贸然进攻。眼看一年的期限就要到了,消灭5个日军的目标还远没有完成,郭兴有些按捺不住了:“冲进城去,杀他几个!”
此年12月份的一天中午,郭兴化装成日军小队长,骑上高头大马,和两个队员“威风凛凛”地来到日军盘踞的一座县城。当时,城门边,有一个日军带着2名伪军正在站岗,见“小队长”骑着高头大马过来,忙不迭地敬了个
军礼。郭兴拔出双枪,不等那名日军反应,“啪!啪!”两声,那名日军的脑袋已开了花。站在旁边的2名伪军还没搞清楚怎么回事,已被郭兴的2名队员击毙。
郭兴他们冲进城内,快马加鞭向城内日军总部冲去。时值日军中午休息,一些日本兵在街上闲逛,他们多数都没带枪,只在腰里别一把
刺刀。郭兴策马快跑,手拿双枪,和2名队员一起,见日军就打。
随后郭兴他们就向该城的后门跑去,也同样是见着街上的日军就开枪,打得他们死的死、伤的伤,短短20多分钟,整个县城内已被搞得人仰马翻。等日军反应过来时,郭兴他们已跑出县城,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从此,日军一听到武工队就胆颤心惊,郭兴的名字也在那片土地上流传开来。
火烧敌粮,不让敌人运走一粒粮食
“电影中的李向阳使双枪,那是百发百中。我没那么厉害,我也就是10发7中吧!这在当时已经被叫做‘神枪手’啦!李向阳毕竟是电影人物,但电影《平原游击队》中火烧敌人粮仓的故事倒是与我的经历很相似。”
1943年夏天,日军在
太平洋战事已出现了节节败退的局面。为供给前方,河南的日军在郭兴敌后武工队所在地区采取强取豪夺的方式,搜刮了10万多斤粮食,准备运往
太平洋战场。这时,武工队接到上级命令,“不能让敌人运走一粒粮食”。
一日,郭兴和3名队员化装成“
日本鬼子”,赶着一辆装满杂草的马车来到了日军的粮仓前。
七八名光着膀子的日伪军正在划拳喝酒,身着日本军装冲进来的郭兴又用日语大喊一声:“立正!”这些伪军被眼前这“日军”的气势镇住了,马上站成了一排。郭兴的队员用手中的日本刺刀把这些伪军赶到了一个房间,并锁上了门。接着,郭兴他们卸下马车上的杂草、煤油和炸弹。一边向日军粮食上泼洒煤油,一边将一个又一个炸弹埋进了粮食里。扔下点燃的火把后,郭兴他们就立即撤离了现场。不一会儿,粮库上空就冒起了滚滚浓烟,日军的整个粮仓变成了一片火海。“轰!轰!轰!”粮仓内的炸弹不断爆炸,日军不敢靠近,只能眼睁睁看着军粮被烧光。
神出鬼没 足智多谋
《
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神出鬼没、足智多谋,而现实中的“双枪队长”郭兴也同样是“诡计多端”。
1943年8月份,八路军一二九师发动了一场战役,重点打击占领河南省
林县和辉县北部的日伪军。在战斗过程中,伪军一部被我军包围,辉县城内的一百多名伪军得到命令后连夜赶去增援。身为辉县抗日民主政府公安队队长的郭兴则受命牵制这股伪军的行动,打破他们的增援计划。
是夜月黑星稀,郭兴带着6名队员悄悄埋伏到增援敌人必经之路一侧的玉米地里,不远处则是一个日军的炮楼。按说郭兴他们所处的位置并不好,一旦开战,他们可能
两面受敌,但为了牵制增援的敌人,郭兴别无选择。他们刚埋伏好,不远处已传来杂乱的脚步声。一名队员靠近郭兴低声说道:“他们人太多了!要是咱们的
大部队在这里就好了。”“大部队?”郭兴若有所思地低声说,“对,我们有大部队!”郭兴回头看了看不远处日军的炮楼,迅速制定
作战计划:“等他们全部走过去后,咱们分两个方向打。你们4个人向炮楼的日军射击;我们3个人向路上的伪军开枪。咱们做媒人,给他们接个头。”
几分钟后,待最后一排伪军走过去,郭兴压低声音喊道:“打!”7个人分别向两个方向的敌人开火,突如其来的枪声一下让路上的伪军连滚带爬躲进玉米地。炮楼上突然又枪声大作,玉米地里的伪军惊慌地叫道:“八路!八路!炮楼里头有八路!”他们被迫还击起来。看到敌人双方接上了火,队员们紧随郭兴悄悄撤离了。但敌军双方却一直打到天亮才停下来。等枪声停下来时,被围困的伪军已被八路军全部消灭。
在这之后,郭兴带领的武工队越战越勇,就像电影里那样,好戏连台。比方说,在飞驰的火车上抓鬼子、深入敌巢抓“舌头”、夜炸洋桥、火烧城隍庙、西王庄截粮、智擒汉奸“贾大头”、攻打
高家庄等许多漂亮战斗,都是武工队的杰作。这使武工队的名声越来越大。当时群众中流传着“郭兴武工队,伪军见了求饶,鬼子见了害怕”、“郭兴今夜要谁的命,等不到五更天”等许多夸奖武工队的
顺口溜。
抗日战争胜利后,郭兴又参加了
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最后驻守新疆;1988年,郭兴从
北疆军区司令员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后,回到了昔日打“鬼子”的战场——自己的家乡河南
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