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唐扬州
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有君子的风范和韵致。有雅行。学贯古今,不能属辞,故人号“书簏”。初任录事参军,授秘书郎,出为泾城县令。
乾封元年(666年),
贺兰敏之鸠集学士刊正经史并著撰传记,遂引荐李善为崇文馆学士,转兰台郎,擢崇贤馆直学士,行潞王府参军,兼沛王侍读,教导皇子李贤。
上元元年(674年),以雍王李贤为皇太子,大赦天下。李善得还,不再涉足官场了,寓居汴、郑之间,继续完善充实《文选注》,以讲《文选》为业,人称“文选学士”,诸生多自远方而至”。开元时,吕延济等五人共注《文选》,后人并善原注,合为一书,名《六臣注文选》。苏轼谓五臣注荒陋,不及善注。又修撰《文选辨惑》《汉书辨惑》。
《文选》,是由南梁昭明太子
萧统主持编撰的、汇集前代优秀文章的一部经典著作,曾经在历代文人中产生过极大的影响。中国历史上,前有研究《诗经》“诗学”,汉代研究《五经》的经学,清朝研究《红楼梦》的“红学”。唐代,则有研究《文选》的“文选学”。使“文选学”真正成为一门显学,作用最大的就是李善。
当时,李善曾在“文选学”的开山祖师、扬州人
曹宪的指导下,为《文选》作了详细的注解。在作注过程中,李善博采众家之长,包括李邕在内的意见,全都予以采纳吸收。《新唐书 · 李邕传》中记载:《文选注》初稿完成后,李善让儿子李邕阅读,并提出批评意见,“试为补益之”。李邕读后,真的提出了一些变更、增删的建议,而李善见到李邕提出的建议很有道理,就将相应的内容写在原稿的旁边,出现了“两书并行”的情况。
李善最大的贡献在于《文选注》,萃其一生精力,成就皇皇巨著。《文选注》征引了极其丰富的文献资料,凡经部215种,史部352种,子部217种,集部798种,四部合计1582种。
扬州旧城旌忠寺南有一条小巷,名糙米巷,实由曹李巷讹传而来。“曹李”是指隋唐时扬州学者
曹宪和李善。千百年来,扬州人一直怀念给这座城市带来光荣的两位名人。李斗
《扬州画舫录》写道:“旌忠寺巷,俗传
梁昭明太子著《文选》于此,因于寺后建楼,额曰‘梁昭明太子文选楼’。按,是地昔名曹宪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