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孚(生卒年不详),本姓冯,字子宪,钜鹿郡人,
三国时期曹魏官员。原为
袁尚主簿。
曹操围邺城时,李孚假扮曹军都督,巧妙混入邺城,向守城将士传达情报,之后又伪装成投降的百姓,顺利突围而出。袁尚战败后,李孚归属
袁谭,袁谭败亡后又归顺曹操。历任解长、司隶校尉,终于阳平太守。
汉
兴平年间,钜鹿郡的百姓遭遇饥荒。李孚当时是
诸生,正值种
薤,想要计算收成。有人向他索要,他连一根都不给,自己也不吃,所以当时人们称他能践行自己的志向。后来做了一名小吏。建安年间,
袁尚领冀州,以李孚为主簿。
建安九年(204年),袁尚与其兄
袁谭争斗,率领军队到平原征讨袁谭,留别驾
审配驻守邺城,李孚跟随袁尚前往。恰逢
曹操围困邺城,袁尚便引军退还,欲图救援邺城。还没到达的时候,袁尚怀疑邺城中守备不足,又希望让审配知道外面的行动,就和李孚商议派遣谁去打探动向。李孚回答袁尚说:“现在如果派地位低下的人前往,恐怕不能够了解内外情况,还可能无法到达。我请求亲自前往。”袁尚问李孚:“你应当带哪些人去?”李孚说:“我听说邺城被围困得很坚固,人数多就会被觉察,我认为只率领三骑就够了。”袁尚听从了他的计策。李孚亲自挑选三个温厚可信的人,不告诉他们到哪里去,都让他们准备干肉和粮食,不准拿兵器,各自配给快马。于是辞别袁尚南下,所在止亭传。到了梁淇,李孚让随从砍了三十根刑杖,系在马匹一边,自己戴着头巾,率领三骑,在傍晚到达邺城下。当时大将军虽有禁令,但割草放牧的人很多。所以李孚趁夜到达,自称都督,从邺城北边开始围着城走,沿着包围圈标志向东走,走到东面的标志处,又沿着包围圈走到南面,每到一处就呵斥守围将士,根据错误大小施行惩罚。于是经过曹操营前,径直向南走,又从南面包围圈的拐角向西拐,正对着章门,又怒骂守围的士兵,把他绑了起来。于是趁机突破包围圈,骑马跑到城下,呼唤城上的人,城上的人用绳子拉他,李孚得以进入城中。审配等人见到李孚,悲喜交加,鸣鼓喧哗高呼万岁。守围的士兵把情况报告给曹操,曹操笑道:“他不只能够进去,还能够出去。”李孚把事情办完后想要回去,考虑到外面的包围必然更加严密,不能再次冒名出去,但想到自己的使命应当迅速返回,就暗自想了个计策,向审配请求说:“现在城中粮食少,年老体弱的人没什么用,不如把他们驱赶出城来省些粮食。”审配听从了他的建议,就连夜选拔出来数千人,都让他们拿着白幡,从三个城门一起出去投降。又让人人都拿着火把,李孚让跟随他来的人都穿着投降人那样的衣服,跟随他们连夜出去。当时守围的将士,听说城中人都来投降,火光明亮。就只是一起观火,不再注意包围圈。李孚出了北门,于是从西北角突破包围离去。等到天亮,曹操听说李孚已经出城,抚掌大笑说:“果然像我所说的那样啊。”李孚成功见到袁尚,袁尚非常高兴。之后袁尚败走中山,又遭到袁谭追击而逃走。李孚和袁尚失散,于是到了袁谭那里,又做了袁谭的主簿,向东回到平原。
建安十年(205年),曹操攻杀袁谭,李孚回到城中。当时城中人虽然必定投降,但惊扰尚未安定。李孚根据情况,想要面见曹操,于是骑马到牙门,称冀州主簿李孚有秘密的事要亲口奏报。曹操召见他,李孚叩谢。曹操问他想说什么事,李孚说:“当前城中强弱互相欺凌,人心都不安定,我认为应该让刚刚投降且对城内人来说熟识又有威信的人宣传教化。”曹操对李孚说:“你就回去宣教他们吧。”李孚跪着请求教化内容,太祖说:“就按你的意思宣教吧。”李孚回到城中,宣教“各自安守本业,不得互相欺凌”。城中因此安定下来,李孚就回去复命,曹操认为李孚很值得重用。恰逢此时,李孚被他人所间,裁署冗散。又出任解县的县长,因严格能干为名。
后来,李孚升迁至司隶校尉,当时李孚已经七十多岁了,他在精明判断方面没有衰减,在权术谋略上也没有比过去减少。最后在
阳平郡太守任上去世。
小说《
三国演义》中,李孚是袁尚主簿。袁尚救援邺城时,令李孚扮成曹军都督,直至城下,大叫开门。镇守邺城的审配认得李孚声音,便放他入城。李孚入城后,表示袁尚陈兵等待接应,并献计劝审配老弱残兵及妇人出城投降,再派遣军队跟在百姓后面,伺机出战,攻打曹操。审配听从其言,但被曹操识破,城中军队败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