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益(1918年2月20日—1974年1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
开国少将,安徽省
金寨县人。1931年4月参加
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前曾担任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二团少宣队队长兼连政治指导员、团政治处团委书记、第十二师师部参谋,
川陕省指挥部参谋,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秘书,红四方面军司令部第四局队列科参谋、代理科长,
西路军第四局队列科代理科长,
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训练部教员兼政治指导员、参训队队长,中央军委第一局作战科科长,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第一科科长,
三八五旅警备第五团参谋长、旅第一科科长、旅副参谋长、参谋长,
山东军区鲁南军区第十师参谋长,
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第七师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三兵团第三纵队第九师参谋长,
第三野战军司令部行政处处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三野战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军参谋长,志愿军第24军参谋长、副军长兼参谋长,
北京军区副参谋长,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军委
装甲兵第一副司令员等职。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8年2月20日,李家益出生在安徽省
金寨县桃岭乡桐岗冲村一个贫农家庭。
土地革命时期
1929年5月,李家益的家乡爆发著名的商南
立夏节起义,开辟了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起苏维埃政府。受革命思想的影响,年仅11岁的李家益积极投身于革命,参加了童子团,担任童子团小队长。
1931年4月,刚满13岁的李家益响应苏维埃政府的号召,报名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李家益入伍后,被分配到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二团当勤务员。不久,团政治处成立少年宣传队,李家益被调到宣传队任队员。8月,李家益加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了
鄂豫皖苏区第三、四次反“围剿”斗争。在韩摆渡战斗中,由于他表现得机智勇敢,捉了1个连的俘虏,受到军首长的表扬,并提升为团少宣队队长兼连政治指导员。
1932年7月,第四次反“围剿”开始时,
红四方面军围攻
麻城,李家益率领全连随十一师行动,在七里桥遇敌九十三旅阻击,他指挥全连抢占了制高点,坚守阵地,打退敌十多次进攻,坚持到红军主力来授,将敌全歼,生俘敌旅长章祖卿以下2000余人,缴枪2300余支。10月,由于张国焘的错误指挥,鄂豫皖根据地第四次反“图剿”失利,红四方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经过两个月的艰苦转战,粉碎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川陕地区。12月,李家益任红四方面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二团政治处团委书记。
1933年1月,红四方面军攻占
通江、
南江、
巴中三县之后,李家益随部积极开展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以及建立革命政权和地方党组织的工作。在创建
川陕苏区的斗争中,李家益先后任红十二师师部参谋,
川陕省指挥部参谋,参加了
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和
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
1935年5月,李家益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在长征途中,由于部队行军、作战条件十分艰苦,李家益得了伤寒,浑身长满烂疮,且终日高烧不退。部队建议他留在地方,但他坚决要求和部队一起行动,川陕省指挥部副指挥
徐长勋见他决心十分坚定,便将自己的战马让给他骑。在战友的赤诚关怀下,李家益终于挺了过来。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
懋功会师后,成立红军大学,李家益调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任秘书。同月,李家益转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3月,李家益任红四方面军司令部第四局队列科参谋、代理科长。10月下旬,三大主力红军
会宁会师后,李家益随部渡过黄河,参加了
西路军,在河西走廊与敌人浴血奋战数月。在部队弹尽粮绝,伤亡严重的情况下,李家益依然没有动摇对革命事业的信念,与干部团成员组成突围小组,沿途乞讨,经过1年多的艰苦辗转跋涉,两次翻越冰封雪冻的
祁连山,终于到达陕北,回到党中央的怀抱。
全面抗战时期
1939年9月,李家益进入
瓦窑堡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学习。
1940年2月,李家益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训练部军事教员兼政治指导员、参训队队长。在抗大学习、工作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理论,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多次受到表扬和奖励。
1941年3月,李家益调任中央军委一局作战科科长后,更是埋头苦干,勤奋学习,经常受到上级的嘉奖。5月1日,李家益与夫人林彬的新婚之时,许多同志都去祝贺,中央军委参谋长
叶剑英还亲自给他们当主婚人,但身为新郎的李家益却通宵在机关值班,直到次日凌晨才到窑洞与新娘见面。
1942年5月,为加强保卫
陕甘宁边区的力量,中央军委决定成立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李家益又调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第一科任科长。10月,李家益调
三八五旅第五团任参谋长。
1943年4月,李家益任三八五旅第一科科长,后任旅副参谋长。在这期间,在中央军委的直接指挥下,他参加了打退日军对黄河河防发动的多次进攻,粉碎了国民党发动的反共高潮和多次军事进攻,积极参加了
延安整风运动和
大生产运动,胜利地完成了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中共中央的光荣任务。
1945年9月,李家益任三八五旅参谋长。根据中央号召,他积极要求到新区开辟工作,最后组织上决定他带领100多名骨干去山东。从延安到山东,不仅路途远,而且要穿过敌人的多道封锁线。途中李家益,随行的幼子高烧昏迷,非常危急,但为了使部队迅速到达目的地,他置之不顾,一心带领全体同志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胜利完成了组织上交给的任务。
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11月,李家益任山东军区
鲁南军区第十师参谋长(师长
贺健)。
1947年1月,在
鲁南战役中,十师奉命配合兄弟部队担任阻击任务。由于师长生病,部队由李家益和师政委两人负责作战指挥。战役于1月2日发起,华东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烈攻击敌整编第二十六师及第一快速纵队,战至3日,即完成合围与分割,将敌大部歼灭。4日,敌第一快速纵队及第二十六师残部向西逃窜。时值大雪,坦克炮兵行动困难,李家益身先士卒,直接指挥两个团在前面作战,与兄弟部队一起,把蒋介石苦心经营的第一快速纵队歼灭,随后,与兄弟部队配合,连克
峄县、
齐村、
枣庄,全歼敌整编第六师残部和整编第五十一师。鲁南战役共歼敌两个整编师及1个快速纵队等部共5万余人,并活捉敌两个整编师师长。鲁南战役后,中央军委决定撤销山东、华中野战军番号,成立
华东野战军,李家益任
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第七师参谋长(第十师改称,师长贺健)。2月,在
莱芜战役中,他参与指挥部队随三纵和二纵在
临沂地区伪装野战军主力,伴作决战态势,迷惑敌人。以临沂一座空城,换取歼敌1个指挥部、两个军、7个师共5.6万余人的重大胜利。5月,在
孟良崮战役中,他随三纵在
常路附近担任牵制敌整编第十一师任务,不让其向敌整编第七十四师增援,对援敌展开了顽强的阻击战,保证了主攻部队全歼敌整编第七十四师。6月,华东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关于除在正面留一部分兵力外,分兵向敌后出击,往返机动,寻机歼敌有生力量的指示,李家益随三纵编入陈(士榘)唐(亮)兵团,于7月8日攻克
泰安,13日渡过
汶河,向
宁阳、
曲阜地区前进。8月,为执行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的战略方针,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和太岳部队进军豫西,华东野战军前敌委员会决定,三纵与其他6个纵队组成西线兵团(即陈粟大军),挺进
鲁西南地区,执行外线作战任务。9月,李家益率第七师随三纵在
菏泽以东的
沙土集全歼敌整编第五十七师,取得
沙土集战役的胜利。接着,李家益随陈粟大军乘胜南下,越过陇海路,向
豫皖苏边区进军,在
豫皖苏军区武装的配合下,横扫国民党反动地方保安团。到10月底,相继克城24座,歼敌1万余人,扩大了豫皖苏革命根据地。11月,李家益率部参加了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发动的
陇海路破击战,打破了敌人在中原战场上的全面防御体系。
1948年3月,为了便于作战指挥,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华东野战军一度组成兵团,李家益任第三兵团第三纵队第九师参谋长,部随三纵参加了
洛阳战役。战役中,李家益始终在前沿指挥部队作战,受到上级记功嘉奖。6月中旬,李家益率部又投入攻打
开封的战役。6月16日晚,他和师首长一起率九师隐蔽地向开封急进,18日黄昏袭战四关,敌退守城内顽抗。当晚,我军分别自东、南两面攻城,经过激烈战斗,先后突入城内,展开巷战,粉碎了敌人的顽抗,至20日,占领城区大部。21日下午,我军对核心阵地之敌发起猛攻,至22日晨,全歼守敌整编第六师等部3.9万余人,击毙该师师长李仲卓,使蒋介石在伪“国大”上吹嘘的“汴京绝可确保无虞”的呓语彻底破产。随后,在围歼敌
区寿年兵团的战役中,九师随三纵担负阻援的战斗任务,割断了敌
邱清泉、区寿年两兵团的联系,战至7月6日,与兄弟部队一起,将该兵团主力歼灭,敌兵团司令官区寿年被活捉。11月,李家益和师首长率九师参加了震惊中外的
淮海战役。在战役的第一阶段,九师与兄弟部队相配合,攻克战略枢纽
宿县,并把自
确山县东援的敌第十二兵团阻止在宿县西南的赵集地区,使徐州守敌25万人陷入我军的重兵包围之中。在战役第二阶段,九师与华东野战军主力在
永城东北的
青龙集、李石林、
陈官庄地区包围由徐州西逃的徐州“剿总”副司令
杜聿明率领的3个兵团25万余人,并歼灭其中的第十六兵团。
1949年1月,在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战斗中,李家益和师首长率九师向敌防御阵地的东部实施突击,与兄弟部队一起经过4天激战,于1月10日全歼杜聿明集团,击毙敌第二兵团司令官邱清泉,生俘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淮海战役胜利后,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华东野战军改称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李家益调任第三野战军司令部行政处处长。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李家益南征北战,一直置身于战火之中,无论是打攻歼还是打阻援,他都圆满地完成了战斗任务,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建国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家益调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军参谋长(军长
熊应堂),率部进军福建剿匪,为安定边疆、建设东南沿海防务作出了贡献。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李家益再三要求赴朝作战,得到上级批准。
1952年9月,李家益调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参谋长,奉命,24军跨过
鸭绿江入朝,经20天徒步行军,到达朝鲜战略要地元山地区,担负海岸防御任务。部队进入阵地后,李家益与军首长立即组织全军进行紧张的勘察地形、构筑工事、制定作战方案和练兵活动。12月底,为配合“停战谈判”中的政治斗争,他奉命率部冒着零下37度的严寒,经过7夜的负重行军,进入
上甘岭地区,接替15军担负起东起牙沈里、西至栗木洞约30公里阵地防御任务。当时,24军的防区处于朝鲜战场的中线门户,防区内的
五圣山、西方山是敌我必争的战略要点。当面之敌为美三师、南朝鲜伪首都师和伪九师。在坚守一线防御阵地中,李家益与军首长坚决执行中央军委关于“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和“
零敲牛皮糖”的作战原则,深入第一线指挥作战,组织小分队主动出击歼敌,开展冷枪冷炮活动,积小胜为大胜。在5个月的阵地防御中,24军共派出小分队150多次,歼敌1500余人,有效地改善了防御态势。
1953年4月,李家益升任第24军副军长兼参谋长。5月,为促进停战实现,志愿军总部决定举行
朝鲜战争一九五三年夏季反击战役。在夏季反击战役中,24军与23军展开于石岘洞以北至注字洞一线,重点打击美第三师。战役第一阶段,李家益和代军长兼代政治委员
张震指挥全军对537.7东北高地等6个目标进攻6次,经过14天的激烈战斗,歼敌540余人。战役第二阶段,24军攻击美第三师防守的3个阵地和南朝鲜伪第九师防守的5个阵地,并巩固了399.8高地和597.9高地东山阵地。但就在朝鲜停战协定准备签字时,南朝鲜
李承晚集团却破坏战俘遣返协议。为给敌人以更大压力,配合板门店谈判,志愿军总部和中央军委决定,对敌发起夏季战役第三阶段作战(
金城战役)。根据志愿军首长的指示,6月28日,李家益和代军长
张震召开作战准备会议,对作战任务进行了部署和准备,7月7日又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确定了最后部署。7月13日21时,夜幕下的天空阴云密布,大雨将至。志愿军第二十兵团3个突击集团和第九兵团第24军,在东起
北汉江西岸西至阳地村25公里的正面上同时发起战役的第一步作战。隆隆的炮声首先拉开战幕,1100多门火炮对金城以南南朝鲜军阵地进行猛烈袭击。这是志愿军入朝以来,集中火炮数量最多、火力最强的一次战役。经过火力急袭后,李家益和张震指挥第24军以第七十二师和七十四师向当面南朝鲜军发起进攻,24军第一、第二梯队的各路突击部队冒着敌人炮火勇猛突击,经过约3个小时的激战,全部占领了注字南山,杏亭西山、424.2高地,并开始肃清阵地内残敌,至14日9时,除少数残敌逃窜外,均被歼灭。尔后,部队以两个营沿后岘向桥田里、杨谷方向追击前进,于14日午后占领杨谷、432.8高地及芦洞以北诸高地,并打退敌数次反扑,控制了金化之敌向东增援的去路,有力地保证了第二十兵团右翼的安全,胜利地完成了战役第一步任务。志愿军发起金城战役后,南朝鲜军在金城以南的战线迅速崩溃。鉴于此,志愿军首长决定乘敌溃散之机,迅速扩大成果。7月14日,志愿军总部下达了第二步作战指示。接到志愿军司令部命令后,第24军代军长张震、副军长李家益、
陈仁洪于15日向各师下达部署令。第24军继14日占领杨谷、432.8高地后,15日3时又占领新木洞和梨实洞,后坚守432.8高地至杨谷东山一线。15日14时30分至18时30分,南朝鲜第九师以1个营至1个团兵力,连续向432.8高地反扑数次,均被击退。,24军部队牢牢控制了该阵地。16日,24军趁当面敌军调整防务之机,以第七十二师及第七十师各一部攻占了537.7高地、葛洞北山和597.9高地以东、东南、以南各无名高地。接着,24军粉碎了“联合国军”的反扑。至此,志愿军取得了金城战役的胜利,有力地配合了停战谈判,24军圆满完成了在朝鲜的作战任务。抗美援朝时期,李家益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
自由独立勋章。
1955年2月,李家益入
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学习。
1955年9月,李家益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7年6月,李家益从军事学院业后,调任
北京军区副参谋长。在北京军区工作的8年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布三北四个军区,经常下部队检查部队战备、训练情况,视察战略工事。
1959年,由于长年紧张操劳,首都三家医院均诊断李家益左心室劳损、心肌梗塞。保健医生向军区司令部党委打报告,要求他停止工作,安心治疗,但是他置疾患于脑后,仍雷厉风行地工作。
1963年,天津地区洪水灾情十分严重,在担任抢险抗洪总指挥时,李家益不顾个人安危,在暴风雨中乘汽艇到险情最大的地域去视察。
1965年7月至1966年5月,李家益调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卫戍区任司令员,圆满完成保卫首都、保卫党中央的任务。
1969年12月,李家益任军委装甲兵第一副司令员。我军在
珍宝岛事件中俘获了苏制最新式的
T-62坦克后,李家益顶住“文革”多部门停滞的压力,排除干扰,指挥部队抓紧对T-62进行剖析、研究,并且迅速提出加速装甲兵现代化进程的方案上报中央。
1971年,
九一三事件后,李家益主持装甲兵的工作。
1974年1月16日6时,李家益因病在北京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逝世,年仅56岁。李家益逝世后被批准为烈士,安葬于
八宝山革命公墓西一室东0032。
轶事
所获荣誉
抗美援朝时期,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自由独立勋章。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