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军,男,汉族,湖南临湘人,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国家注册一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
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国家地震灾害调查评估高级评估师。
人物经历
1980.09--1984.06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4.09--1987.06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工程与防护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
1987.12--1993.07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工程与防护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
1987.07--1993.07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
1993.08--1993.09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3.10--1995.08中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1995.09--1996.10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6.11--2005.09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97.11--1998.05英国
威尔士大学卡迪夫学院土木工程系,高级访问学者。
2000年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
2000.09-2003.08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二室主任。
2003.07-2004.09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
2004年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2010年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二级)、副所长。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研究方向
涉及地震工程学、岩土工程学、计算力学及波动理论学等学科,主要从事地震小区划与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理论方法、城市及工程震害预测方法与减灾对策、强震动观测 台网建设和强地面运动观测与数据分析、土体动力本构关系、地震波动的数值模拟方法、结构动力反应分析方法、生命线系统地震可靠性分析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荣誉称号
1997年入选国家“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
201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2012年获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带头人,
2023年10月,入选2023年“北京学者”名单。
主要贡献
《全国地震区划图》编委会,副主编;
《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地震学报》、《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世界地震工程》、《
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地震研究》、《西北地震学报》等学术期刊的编委会委员。
南京工业大学特聘教授,领衔的创新团队“工程抗震减灾设计地震动研究创新团队” 入选2013年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科研课题
主持了十多项重要的科研课题,负责了近百项重要与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
主持的科研项目包括: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
国家财政部重大科研计划项目、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项目
现为国家“十五”重大建设项目“国家数字强震台网建设”(2002-2008)首席专家;重大建设项目“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水库地震监测系统建设与运行”(2005-2022)总经理和总工程师。
主要论著
⒈ 李小军(1987)。粘-弹-塑性模型及土层
地震反应分析。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硕士学位论文(导师:廖振鹏)。
⒉ 李小军、廖振鹏(1989)。土应力应变关系的粘-弹-塑模型。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9,3.
⒊ Li Xiaojun,Liao Zhenpeng (1991). Dynamic Skeleton Curve in Soil Stress-Strain Relationship for Irregular Cyclic Loadi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7,4
⒋ 李小军(1992)。土的动力本构关系的一种简单函数表达式。岩土工程学报,14,5
⒌ 李小军、廖振鹏、杜修力(1992)。有阻尼体系动力问题的一种显式差分解法。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2,4.
⒍ 李小军、廖振鹏(1993)。非线性结构动力方程求解的
显式差分格式的特性分析。工程力学,10,2.
⒎ 李小军(1993)。非线性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导师:廖振鹏、张克绪)。
⒏ 李小军、廖振鹏、张克绪(1994)。考虑阻尼拟合的动态骨架曲线函数式。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4,1
⒐ Xiao-Jun LI,Zhen-Peng LIAO,Hui-Min GUAN(1995). An Explicit Finite Element-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for Analyzing the Effect of Visco-elastic Local Topography on the Earthquake Motion.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8,3.
⒑ 李小军、赵凤新、胡聿贤(1995)。埋设管网系统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自然灾害学报,4,增刊
⒒ 李小军(1995)。生命线系统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研究。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合作导师:胡聿贤)。
⒓ 李小军(1996)。地震工程中动力方程求解的逐步积分方法。工程力学,13,2.
⒔ 李小军、廖振鹏(1996)。时域局部透射边界的计算飘移失稳。力学学报,28,5.
⒕ Xiaojun Li (1996). Basic Problems of the Explicit Numerical Method for Analyzing the Earthquake Response of Inhomogeneous Local Site. Proceedings of 11th World Conference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paper No. 313.
⒖ Xiao-Jun Li,Feng-Xin ZHAO and Yu-Xian HU (1997). Study on Simulation of Spatial Correlative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Field.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0,2.
⒗ 李小军 (1997)。地下隧道式结构动力分析方法研究。《
二十一世纪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科学出版社。
⒘ Xiaojun Li,Yuxian Hu and Fengxin Zhao (1998).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Field for Seismic Safety Analysis of Lifeline. Proceedings of Third China-Japan-US Trilateral Symposium on Lifeline Earthquake Engineering,Kunming,China.
⒙ 胡聿贤主编(李小军,编委之一)(1999)。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教程。地震出版社。
⒚ 李小军、彭青(2001)。不同类别场地
地震动参数的计算分析。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1,1.
⒛ Li Xiaojun (2001). Earthquake input and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water delivery system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Frontiers in the New Millennium,Proceedings of the China-U.S. Millennium Symposium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Beijing,8-11 November 2000.
21. X.J. Li,H.R. Thomas and Y. He (1999). An Explicit Method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Earthquake Response of Nuclear Waste Repository. 英国Wales 大学研究报告。
22. 时振梁等(李小军,著者之一)(2004)。核电厂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地震构造研究。中国电力出版社
23. 李小军、阎秀杰、潘华(2005)。中小震近场地震动估计中地震动衰减关系的适用性分析。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5,1。
24. 中华人民中和国国家标准,GB/T 19428-2003《地震灾害预测及其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中国标准出版社(李小军,编委)
25. 中华人民中和国国家标准,GB 17741-2005《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国标准出版社(李小军,编委)。
26. 中华人民中和国国家标准,GB 17741-2005《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宣贯教材。中国标准出版社(李小军,副主编)。
27.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技术规程,JSGC-3《中国数字强地震动台网技术规程》。地震出版出版社(李小军,主要起草人)
28. 李小军(2006)。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及相关技术问题。震灾防御技术,1,1
29. 李小军、侯春林等(2006)。考虑压缩失效时埋地管线跨地震断层的最佳交角研究。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14,2.
30. 杜修力、李小军、尹之潜(1993)。极限后负刚度模型对RC框架结构地震倒塌反应的影响。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10,2.
31. 廖振鹏、李小军(1995)。推广的多次透射边界: 标量波情形。力学学报,27,1.
32. Yaqi LI,Xiaojun LI (2004). Experimental and Analytical Study of Lead Alloy Absorber for Electrical Equipments with Porcelain Bushings.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13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Vancouver,B.C.,Canada,August 1-6,2004.
33. 李亚琦、李小军(2004),导线对电瓷型电气设备地震反应的影响。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4,5,127-130.
34. Li Yaqi,Li Xiaojun,Liu Xihui(2005). Dynamic Behavior and Applicability of Lead Alloy Absorber.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8,1.
35. 刘爱文、胡聿贤、李小军等(2005)。大口径埋地钢管在地震断层作用下破坏模式的研究。工程力学,22,3.
36. 陈文彬、李小军等(2005)。安徽南部头坡断裂的活动性研究。地震地质,27,3.
37. 赵海宴、李小军、刘爱文(2006)。冀宁输气管道穿越活动断裂的抗震分析与设计。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7,6.
38. Qi Xing-jun,Li Xiao-jun and Zhou Guo-liang(2006). Analysis on Influence of Seismic Traveling Wave Effect on Seismic-active Control for Long-span Rigid-continuous Bridge.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9,1.
39. 亓兴军、李小军(2006)。确定桥梁半主动控制阻尼器位置的简便方法。钢结构,21,3,79-82.
40. 亓兴军、李小军(2006)。桩—土动力相互作用对连续梁桥半主动控制的影响研究。振动与冲击,2006,6.
学术讲座
《强震地面运动与工程结构抗震设计》。
参加活动
2024年2月,参加第二届博鳌防灾减灾大会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防控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