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白
朝鲜王朝中期大臣
李时白(이시백,1581年—1660年),朝鲜王朝中期大臣。字敦诗,号钓岩,本贯延安,延平府院君李贵之子。
人物生平
李时白师从成浑金长生李恒福,年过四十仍是没有功名的一介儒生,与崔鸣吉张维赵翼交好,称为“四友”。
1623年,与其弟李时昉随父李贵参加仁祖反正,被策为二等靖社功臣,封延阳君。
1624年,李适之乱爆发,他作为协守使奔赴伊川,募集乡兵,把守要道,但李适选择其他道路,攻破汉城,他又与郑忠信一起在鞍岘大破李适,平息叛乱,因功授水原防御使,训练三千兵马,有事时以十丈旗及放炮为信号。
丁卯胡乱时,他率兵迅速赶到铜雀津,协助仁祖渡海。
1629年,因怠慢于向国库缴纳“三手米”而受弹劾免职,不久起用为杨州牧使、江华留守等职。
1633年,任兵曹参判,后为父守丧。
1636年,出为庆州府尹,但当时清鲜交恶,战云密布,仁祖将他召还为兵曹参判,兼任南汉山城守御使。丙子胡乱时负责防守南汉山城之西城,翌年升工曹判书。
1638年,调任兵曹判书。当时清朝要求朝鲜公卿送子入盛京为质,李时白先送出嫡子李悦,后又换成庶子李愉,1640年被清人发觉,问责朝鲜,李时白就被流放忠清道砺山。翌年释放,任总戎使。
1644年,一度卷入沈器远谋反案,但因仁祖信任而无事。
1645年,昭显世子暴卒,仁祖欲立凤林大君(后来的朝鲜孝宗)为世子,他和李敬舆则主张立元孙为世孙。
1646年,再任兵曹判书。
1649年,仁祖弥留,召李时白等几人饮酒,并托付后事,对孝宗说:“这个人(李时白)我视如股肱,你在将来待他要像对待我一样。”孝宗即位后,李时白任吏曹判书、议政府左参赞,1650年九月拜相,任右议政,翌年正月升左议政。1652年作为谢恩使赴清,回国时伸救因言获罪的赵锡胤,未能成功,随即辞官。
1653年十月,晋封延阳府院君。
1654年六月再任左议政,九月拜领议政。1656年闰五月卸任。
1660年五月卒,谥号忠翼。
轶事典故
据说仁祖对李时白一开始并不是特别重视,“以凡常功臣待之”。直到1646年李时白为父扫墓回京途中听说忠清道有盗贼作乱,马上回京入宫,请求督战,然后从宫廷直奔官衙,不回家,当天启程,行军途中盗贼就被平息。仁祖听说后,才公开褒奖他的忠诚,从此完全倚重他。
人际关系
历史评价
朝鲜王朝实录》:①时白无他才能,且乏相业,而其清白忠慎一节,非一时在相位诸人之所及也。病中谆谆,皆是国忧……然时白不学无术,推许宋时烈宋浚吉等,至以伊、傅、周、召称之于疏札中,水原山陵之议,力主不可用之论,其意盖在附会时烈,人以此疵之。②虽质朴少文,然尝读《小学》累千遍,居家常以是自律,立朝三十八年,清慎恭俭如一日。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18 18:3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