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林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
人物经历
简介
自1985年起在中央财经大学(时名中央财政金融学院)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1997年起担任保险学、精算学硕士生导师,2004年起担任保险学、精算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指导了一大批本科、硕士和博士、博士后、访问学者;独立完成和合作完成并出版了数十部著作,主持财政部、原保监会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等十余项,大型保险、金融企业与地方政府委托项目数十项;发表论文数十篇。
学习经历
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山东大学数学学士;
2000年9月至2003年7月,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
研究方向
基础研究
保险基本原理的研究与传播、精算相关知识的专业梳理与普及。
该方向的工作主要是从上世纪末开始,学习、梳理、探究了保险学与精算学的学科体系,思考相关关键性制度的建立路径,出版了《精算学原理(四卷)》等著述十余部,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和普及性文章,完成了有关研究项目,推动了中国精算制度与精算师考试体系的建立。相关研究成果,侧重于保险学科体系的完善,国际精算体系的引进,特别是英国精算体系在中国的实践,以及我国精算学科体系的构建。
关于风险与保险基本理论的创新探讨。
该方向的研究,主要是在风险陷阱理论,保险的风险治理职能、价值创造职能与资源配置职能,保险与社会治理,保险的价值循环理论,保险与经济增长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在杂志报刊的文章中,在APEC保险论坛、中国保险行业峰会等论坛和会议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和观点。
精算研究
精算学理论研究,人身保险业生命表、农业气象灾害概率图谱等保险业和风险管理的基准性工具的研究,以及养老保险中长期精算分析等全国重大精算测算项目。
1. 发表和出版了多部关于死亡率、生命表技术方面的论文、著作,参与了我国生命表多次编制或审定相关的部分工作,提出了一些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思路和具体观点。
2. 编制《中国农业灾害地图》(与包双宝等),包括《中国农业干旱灾害地图》、《中国农业洪涝灾害地图》、《中国农业风雹灾害地图》、《中国农业低温冻害地图》、《中国农业台风灾害地图》等灾害损失概率地图。
3. 受财政部委托,带领研究团队全面分析和测算了我国养老保险的相关变量,完成了“2015-2090年企业养老金中长期精算报告”和“2015-2090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中长期精算报告”等多项重大精算测算成果。
市场研究等
保险市场与保险监管研究。
1. 保险机构偿付能力与保险行业偿付能力研究,着重研究保险业务的盈亏、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与保险行业偿付能力的界定和联动关系,以及保险行业内部消化风险、化解危机的机制。
2. 寿险公司内含价值与价值评估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内含价值评价方法、寿险公司内含价值的影响因素分析、数据可靠性对内含价值的影响、寿险公司内含价值提升规划、市场一致性内含价值评估、精算假设变动对内含价值的影响、欧洲内含价值指引分析、内含价值评估与偿付能力监管的关系等。
3. 保单贴现及保险二级市场研究,包括保单贴现对市场各方的价值分析、保单贴现对保险公司利润的影响、保单贴现证券化问题以及一级、二级保险市场间的死亡率风险对冲策略等问题,形成了《寿险保单贴现研究》等部分论著和文章。
4. 保险最优业务结构研究,包括分析影响保险公司内含价值的各种因素,研究公司取得内含价值最大化所受到的约束,根据精算理论和实务数据绘制相关业务曲线,用数学语言刻画各种约束条件和决策目标,发现内在的规律性,建立数学模型;借助计算机得到该数学模型的最优或次优业务结构,并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确定公司按照该方案进行优化应采取的具体实施途径。其核心是将运筹学工具与精算学的传统统计学工具结合起来,是将运筹学和博弈论融进精算学,将其与传统的统计学工具融合起来为精算学的发展而发力的关键性步骤。
5. 提出并尝试建立中国保险产品评价体系。针对社会公众认为保险产品不够透明,保险的传播和保险产品的普及仍然存在一定的障碍,在销售环节,部分从业人员误导消费者的情况时有发生;针对保险产品的透明与标准化,仍然是当时保险发展历史阶段中的主要矛盾之一;推动保险产品标准化的进程,启动了中国保险产品评价体系的研究,出版了《保险公司信用评级与寿险产品评价体系研究》等著述,发表了“寿险产品评价体系研究”等论文,编制并于2006年6月发布了第一批中国人身保险产品评价指数,获中国保险学会保险理论创新奖。
6. 设计和发布了保险资金运用指数、中国企业年金指数等保险市场基准性指数。针对保险业的保险资金运用绩效评价基准的缺失,以及向社会公众报告的机制缺失,带领温贤烃博士等专业研究人员,以2002年1月1日为基期,1000为基值,设计并测算了中国保险资金运用指数,并于本世纪初发布了该指数。此外,还主持编制发布了中国企业年金指数,等等。
7. 长期跟踪和研究保险中介产业的发展,编制发布了保险中介发展报告。自上世纪90年代跟踪和研究保险中介,并配合原中国保监会启动了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等中介市场的发展。提出,在链接为王、平台经济时代,保险中介对保险市场尤为重要;要充分认识、妥善处理诸多矛盾的关系,特别是价值创造与价值寄生之间、信息沟通与信息垄断之间、助推产业升级与阻碍升级之间的边界;并通过《保险中介发展报告》等著述中报告了保险中介市场的发展之道、发展方向、竞争内核、动力、效率、模式、生态以及理想与贪婪的分水岭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8.关于保险市场体系建设与相关制度研究。该研究工作主要围绕以下若干问题开展:(1)在随机理想与博弈现实的冲突中保险业如何发力并独善其身;(2)建立健全保险与精算相关制度;(3)推进政策性保险与强制性保险制度;(4)以发挥保险的资源配置职能为目标建立保险社会;等等。
信息科技突破带来经济社会高维并行化,以及更高维的风险约束和风险治理机制研究。
长期跟踪信息技术的发展,“九五”期间受人民银行总行的委托,参与研究我国“十五”期间金融信息化发展规划,并主持了我国“十五”保险信息化战略发展规划研究;本世纪后发表或出版了保险信息化方面的论文、讲话和专著数十篇,受前保监会委托主持了我国“十二五”保险信息化发展与信息安全战略研究”,提出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互联技术)显著加大了经济社会的风险变异程度并改变了演进规律,特别是对保险业的系统性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社会的高维化、并行化与保险异化;社会呼唤更高维与穿越维度的风险约束和风险治理机制。
主讲课程
为本科生开设了保险学、人身保险学、保险精算学、社会保障学、寿险精算原理、风险统计模型、利息理论、精算数学等课程;为研究生开设了风险统计、金融数学、精算数学、寿险精算、生命表技术、风险管理、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人寿与健康保险研究、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保险学前沿问题研究、保险的价值管理、风险与保险方法导论等课程;曾讲授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规划、运筹学等数学类课程。
部分研究成果
成果介绍
主要研究成果分别出版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商务出版社等,或发表于“经济学动态”、“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人口科学”、“保险研究”、“金融论坛”等杂志,以及多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项目成果报告和一些内部报告。
部分著述
《利息理论》,《风险统计模型》,《一元生命保险与年金》,《复合生命保险函数》,《复利数学》,《风险统计基础》,《精算数学》,《中国农业干旱灾害地图》,《中国农业洪涝灾害地图》,《中国农业风雹灾害地图》,《中国农业低温冻害地图》,《中国农业台风灾害地图》,《日本强制性保险制度研究》,《寿险保单贴现研究》,《保险公司信用评级与寿险产品评价体系研究》,《养老基金建立与转移支付》,《养老金计划投资和资产评估》,《寿险公司经营风险研究》,《寿险业务之精算分析》,《中国保险业IT服务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保险智库丛书》(《农业自然风险评估及其分散机制研究》、《中国洪水风险中财产损失补偿机制研究》、《中国工伤保险市场化运作模式研究》、《健康保险逆向选择风险控制方法研究》、《基于生命周期的养老基金投资策略研究》、《大型赛事的风险管理与保险》等),《生命表基础》,《寿险精算原理》,《社会保障学》,《风险管理》,《人身保险》,等等。
部分课题项目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长期精算分析”(财政部项目),“数据时代商业保险服务健康保障体系的机制与智能路径研究”(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保险行业偿付能力问题研究”(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保险机构偿付能力评价体系研究”(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农业风险分布及其防范机制研究”(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关于建立中国精算师制度及其发展途径的研究报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完善我国多层次社保体系的关键问题和政策措施”(国家发改委项目),““十五”金融(保险)信息化战略研究(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补充养老保险国别研究”(前中国保监会项目),“补充养老保险监管框架研究”(前中国保监会项目),“保险信息化战略研究”(前中国保监会项目),“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研究”(前中国保监会项目),““十二五”保险信息化发展与信息安全战略研究”(前中国保监会项目),“(农业)指数保险合约标的指数产品研究”(新华社科研专项项目),“建立国家计划生育保险制度研究”(前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研究项目),“洪水巨灾风险研究”(中国保险学会项目),“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保险监管体系研究”(欧盟-中国金融合作项目),“青岛市社会保险精算项目研究”(青岛市社会保障局), “中国保险产品评价指数研究”,“社会转型中保险服务社区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大数据时代的保险创新与监管”,“商业健康保险服务医疗保险改革研究”,“商业保险服务三农保障机制研究”,“保险理算机制研究”,“保险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中的作用研究”,“广东自贸区保险产业聚集区规划”,“农业相互保险体制机制研究”,“互联网保险营销未来发展研究”,“保险企业‘走出去’与‘一带一路’战略”,“改革开放三十五年保险业发展回顾”,“‘ 十三五’期间保险业服务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保险深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蓝皮书》,“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商业保险服务社会治理”,“相互保险的发展路径及其监管”,“对资本市场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和建议”,“中国保险市场模式研究”,“保险保障基金性质研究”,“互助保险在农险中地位与作用”,“顶层设计政策补贴与再保险”,“保险资金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研究”,“准确认识我国资本市场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发挥保险业在市场配置资源中的重要作用”(前中国保监会项目),“中国农业保险指数模型研究”,“四川康定地区炉霍县俄色茶收购价格保险研究”,“四川康定地区炉霍县俄色茶收购价格保险研究”,“吉林延边家庭农场玉米区域产量指数保险研究”,“陕西杨陵玉米区域产量指数保险研究”,“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玉米天气指数保险研究”,“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猕猴桃产量保险研究”(中航安盟财产保险有限公司),“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研究”(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组建中国铁路保险公司可行性研究”(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年金基金积累测算”(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业务发展规划研究”(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等。
出版图书
社会任职
中国保险学会副会长;中国精算师协会理事、正会员,英国精算师协会荣誉精算师;全国保险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互联网保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车险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保险保障基金保险行业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社会保障教学与研究指导委员会成员;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多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多个省、市政府社会保障首席专家。
全国保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社会活动
中国网财经9月28日讯,2018中国银行保险业国际高峰论坛正在热烈召开。会上,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李晓林表示,经济社会在高速增长中进入复杂的阶段,风险管理成为现阶段发展的关键环节。我们的经济社会在高速发展中进入新的阶段,风险管理是这个阶段的重中之重。
2006年6月26日,《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业内称之为保险业“国十条”)出台。本报特邀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院长李晓林针对其中部分内容进行了解读。
  政策一:用立法等强制方式发展安全生产责任、公众责任等保险业务。在煤炭开采等行业推行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在高危行业、公众聚集场所、境内外旅游等方面推广。
  解读:通过立法强制的手段来促进公众责任险等险种的推广,商业机构介入风险管理,有利于降低事故率。
  政策二:《意见》指出,要大力推动健康保险发展,支持相关保险机构投资医疗机构。
  解读:保险公司尝试投资医疗机构,有利于降低投保人的医疗开支,给百姓带来实惠。
  政策三: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等人身保险业务。
  解读:在未来,保险产品将更加丰富,消费者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尤其在养老和健康方面。
获奖记录
荣获2016年当代中国经济学家市场价值排行榜百位经济学家,曾五次获得四年一度的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或二等奖;获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称号和中国保险学会保险理论创新奖。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17 23:38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研究方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