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英(1889年5月15日-1957年6月28日)原名李江灵,化名为李绍白,字蔚芬,四川中江人,著名学者、爱国民主人士,同盟会会员,日本东京宏文学院毕业,曾任天津《民意报》编辑,四川督军署(府)、四川讨袁军总司令部秘书,四川省参议会参议员,
成都大学、
华西大学、
四川大学教授兼
成华大学文学院院长,
川北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
四川师范学院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49年任川北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4年任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著有《孟子选注》、《庄子补注》、《史记附录稿本》等书。
人物生平
1889年5月15日,出生于四川省
中江县杰兴乡人。
1904年,时年15岁考入上海
中国公学,1907年毕业。
1908年,李炳英把他在中国公学译成的《大代数》的版权一次性地卖给商务印书馆,得稿费200元,作为路费、学费,断然去了日本。时年19岁。 赴日后首先考入东京宏文学院,后又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两年后考取官费留学生,在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门下受业,成为太炎先生的列名弟子,听他讲《庄子》、《说文解字》、《楚辞》等。
1911年初,经章太炎、钟正懋介绍,加入了同盟会。 辛亥革命爆发后,祖父怀着为国效力的心情,急切地回到中国。
1911年12月,受同盟会总部派遣,从上海护送一批枪械弹药到天津。不久,创办京津同盟会机关报《
民意报》并出任主笔兼编辑。
1913年,在《民意报》上撰文揭露、抨击袁世凯专制独裁、背叛共和的种种罪恶行径。袁世凯恼羞成怒,下令查封《民意报》并通缉,遂被迫离津南下,化名李绍白,先后在
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任学监主任、在万县第四师范学校任主任教员。
1918年3月,孙中山以大元帅的身份任命祖父的好友熊克武任四川督军。熊即约请祖父担任督军府秘书。当时,与刘伯承、吴玉章等过从甚密,关系极为友好。
1921年,被委派为南充县知事,任职期间,夙兴夜寐,勤于政事,秉公执正,绝不营私徇情,在任上还与张澜先生相识,在南充的政绩颇为张澜先生称道,彼此都很敬重。1922年,任嘉陵道尹公署秘书长,张秀熟曾撰文称赞他是当时“很进步的人物”。
1926年,经好友、留日同窗李植(培甫)介绍,转入教育界,讲授中国语言文学。先后在成都公学、成都县中(后来的成都七中)、石室中学任教,讲授国文,有时也兼讲《史记》、《庄子》,教学效果显著,备受学生欢迎,在成都教育界名望日隆。
1932年,
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与公立四川大学合并,定名为国立四川大学。合并后的四川大学由王兆荣(宏实)任校长,李植任中文系主任,聘李炳英为中文系教授。
1935年8月,王兆荣辞去川大校长职务,由我国著名化学家任鸿隽(叔永)接任,张颐(真如)任川大文学院院长。
1937年6月,任鸿隽辞职,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任命张颐为四川大学代理校长。张任代理校长后,聘朱光潜任文学院院长,聘李炳英为中文系主任。
1944年,离开川大,任华西大学中文系教授,同时在协进中学兼课。1946年,祖父和庞石帚等人参与创办了成都光华大学(后改名为成华大学)。成华大学由王兆荣任校长,李炳英任文学院院长兼教授,在成华大学任教至1949年底。后王兆荣被聘为川北大学校长,又被王聘为川北大学中文系主任兼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川北大学从三台迁往川北区首府南充,仍任中文系主任兼教授,并参加当时的各项社会活动,以民主人士的身份担任川北区土改委员会委员(主任为中共川北区党委第二书记赵林)、川北区一级暨南充市一级机关三反联合人民法庭审判员(审判长为川北行署副主任秦仲方)。1951年,参加了民盟、民革,并担任民革川北区分部筹委会委员。
1952年9月,川北大学更名为
四川师范学院,任中语系主任兼教授。1953年后,先后被选为南充市人大代表、南充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省人大代表、南充市政协副主席、省政协委员、民革南充市主任委员、民革四川省委委员、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1954年,被省政府任命为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经省上同意仍留居南充)。1956年底,中共南充地委常委会议决定祖父任南充地区专员公署副专员,并报请省上;但省上尚未批复,即因积劳成疾,于1957年6月28日不幸病故,未能履任,终年68岁。
学术成就
李炳英一生都严格遵循太炎先生的治学道路,提倡实事求是的朴学。他无论教大学或中学,都能对教学内容作透辟的讲述,逻辑性既强,知识面也广阔而扎实。祖父除对中国古代文学、史学、哲学刻苦钻研、卓有成就外,还对释典不断地进行探讨,又通晓英语、日语。祖父在大学里长期讲授诸子概论及《史记》、《庄子》两部专书研究课程,并曾接替向宗鲁教《淮南子》,新中国成立后讲授中国古代散文选。祖父曾写《史记讲义》(川大铅印本)、《庄子补注》,又翻译日本学者武风义雄的《诸子概说》,并从日本龙川龟太郎的《
史记会注考证》中辑出《史记正义佚文纂录》(以上两书均有川大铅印本)。这些著作都是祖父在教学实践中完成,又用于教学实践中。《史记讲义》搜采清儒研究《史记》的丰富资料,并有祖父的心得。
现在还存有祖父遗留的近20册16开本的线装《史记》,书中几乎每页都密密麻麻地写满各种眉批、旁批。著名学者、原
四川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赵吕甫先生上世纪80年代曾看过这些批语,认为只要系统地整理出来,便是一部学术价值极高的专著。祖父写的《庄子补注》以《庄子》释《庄子》,贯穿全书,精义迭出。新中国成立后,祖父选注了《孟子文选》,1957年10月由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被列入《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后曾多次重印,香港也有出版社在港发行;2003年又作为国家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书目,被列入《
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再次印行。祖父选注的《孟子文选》以新的观点、方法整理古籍,内容正确,材料扎实,极受学术界的重视和海内外学者的好评。祖父还计划选注《庄子文选》,选目已定,注文也写了一部分,终因疾病缠身,未能完成。
祖父在新中国成立前后长期主持教学行政工作,极重视网罗、选拔人才。祖父在川大任中文系主任时,重教礼贤,广揽人才,礼聘名师。中文系聘有林思进、向楚、龚道耕、萧仲伦、祝屺怀、赵少咸、李培甫、庞石帚、路金波、周岸登、彭云生、李思纯等先生。祖父还特别在重庆礼聘了向宗鲁先生。宗鲁先生单身到成都,祖父便邀之入槐树街寓宅同住,几年间一直待以上宾之礼。后来川大疏散到峨眉,许多老先生不能前往,祖父又从中央大学延聘了殷孟伦,在重庆延聘了陈季皋。在川大中文系任教的还有曾宇康、萧涤非、戴明扬等。祖父这种求贤若渴、虚怀礼士、谦恭下人的作风,师生无不称赞。当时的川大中文系,名师宿儒,济济一堂,阵容极为可观。
祖父多年来由于学术研究和教学的需要,购置了大量的图书典籍,其中不乏善本、孤本,藏书极其丰富,可谓汗牛充栋。祖父平时对书籍非常爱惜,绝不允许我们碰他心爱的书。然而,新中国刚一成立,他却把大量珍贵典籍捐献给中江县图书馆。四川师范学院刚成立时,图书很缺,祖父又把许多善本书刊,包括百纳本《史记》、《古逸丛书》、《全唐诗》等不下千卷捐赠给川师图书馆。
祖父还很重视奖掖后进,大胆选拔、任用青年教师。祖父在川大任系主任时,选30岁左右的胡芷藩(芳屏)作助教(当时系上只有一名助教,实际上是系主任的助手)。后来胡芷藩升任讲师,祖父又让年仅28岁的屈守元接替。在成华大学时期,担任文学院院长的祖父和他的好友、中文系主任庞石帚先生同心协力,大量选拔、重用年轻的后进。当时都只三十几岁的屈守元、胡芷藩、王利器、周虚白、郭君恕、姜叔武、白梅崦、雷履平等皆相继受聘,承担讲授。在那时的大学校里,以这样多的青年教师作为教学骨干是不多见的。这种毓秀传葩的胸怀,许多他教过的学生都深有感受。
出版图书
诲人不倦
李炳英不仅自己学而不厌,对学生也是诲人不倦。除课堂教学外,对一些登门求教、刻苦用功的优秀学生还耐心进行个别指导。我幺公李江景回忆说,1937年至1938年间,他在成都读书时住在祖父家中,亲眼看见胡芷藩、屈守元、
王利器、周虚白等学生经常向祖父请教,祖父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予指导答疑,务使他们解惑释疑,满意而去。胡、屈、王、周诸先生均为祖父的得意门生。他们经祖父毫无保留地悉心指导,加上后来自己又不断地刻苦攻读,学问与日俱进,在学术上均卓有建树,终于成为一代名家。其中王利器、屈守元、杨明照与周虚白在上世纪40年代并称为“川大中文系四大才子”。王利器、屈守元在上世纪80、90年代则已是著作等身、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