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光(1910年8月27日—1935年5月12日),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朝鲜
京畿道龙仁郡人。193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李红光早年迁居中国东北,积极参加南满地区的革命活动。1930年3月,李红光组织了磐石历史上第一支农民革命武装——磐石农民赤卫队,担任队长。1931年8月,中共伊(通)双(阳)特别支部成立,李红光被选为组织委员。12月,李红光领导的赤卫队与
李松波领导的特务队合并,改称赤色游击队,由李红光任队长。1932年6月4日,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成立,李红光任第二分队政委。1933年1月,李红光任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教导队政委,随
杨靖宇率部活动在磐石、
双阳、
伊通、
桦甸、
海龙等地。7月,南满抗日军联合参谋部成立,李红光任参谋长。9月18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成立,李红光任参谋长。1934年2月,南满抗日军联合总指挥部成立,李红光任参谋长。11月7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成立,李红光任第一师师长兼政委。1935年2月,李红光率部袭击了鸭绿江对岸的朝鲜东兴镇。5月9日,李红光率200余人从兴京向
桓仁进发组建骑兵队,在兴京、桓仁交界的老岭与200多人的日军守备队遭遇,立即指挥战士向敌人猛烈开火。激战中,李红光胸部不幸中弹,被送到海青伙洛密营里抢救。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0年8月27日,李红光出生于朝鲜
京畿道龙仁郡丹参洞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原名李弘奎,曾用名李弘海、李义山。李红光是家中长子,有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
1920年,李红光十岁上小学。当时朝鲜半岛已经沦陷,日本推行殖民教育,因此李红光学会一口流利的日语。
1921年,李红光在路上碰到一个日本警察的儿子拦截殴打自己的同胞兄弟,便冲上去用拳头把那个仗势欺人的日本小子狠狠地教训了一顿。第二天,李红光一到校就被日本教师叫去体罚,而且被开除了学籍,撵出校门。当地日本警察局还把李红光的父亲抓去严刑拷打。受压迫受奴役的困苦屈辱和颠沛流离的艰难生活,铸就了李红光反抗日本侵略,执着追求翻身解放的信念。此后,李红光在家跟着祖父学习。他的祖父是个颇通汉学的老人,因此李红光学会了一些汉语,并且能用汉语写文章。
1925年,李红光随家人被迫迁居中国东北吉林省
磐石县小城子屯五间房。
1926年,李红光全家再次迁居到
伊通县三道沟流沙咀子屯(今伊通县
河源镇流沙村流沙屯),在山坡地搭了个窝棚安下家来,靠租种地主的土地维持生活。尽管李红光和父母、弟弟、妹妹全家六口人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在地里劳作,但哪儿都有地主阶级的压迫,全家人仍然贫困,住的是两间简陋的茅草屋,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李红光虽然因家境贫困,但他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常常是边劳动边读书,通过上夜校学习。
1927年秋的一天,有个外号叫“独眼龙”的恶霸地主来逼租,邻居王大爷家交不起租。这个地主恶棍于是抢走了王大爷的女儿顶租。李红光见此情景义愤填膺,便会同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手持棍棒赶到“独眼龙”家要人。在李红光据理力争之下,地主不得不交出王大爷的女儿。第二天,这个地主恶棍到伊通县警察署告发了李红光等人,带着警察四处搜捕李红光。当时,李红光正在村外山上打柴,警察捕了空,便抓走了跟李红光一起要人的另外两个青年,同时又把王大爷的女儿抢走了。旧社会的黑暗使得李红光更加追求进步,于当年相继加入了朝鲜共产主义者领导的青年同盟、农民同盟,开始有组织地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开展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地主、反对正义府(朝鲜反共团体)的斗争。
1928年到1930年初,党组织先后派大革命时期在广州参加革命的
陈公木、朴凤等朝鲜族共产党员到南满农村做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李红光在陈公木等人的教育下进一步提高了阶级觉悟。
1930年3月,李红光组织了七名朝鲜族同志创建了磐石历史上第一支农民革命武装——磐石农民赤卫队,由李红光任队长(至1931年12月)。赤卫队有手枪一支、洋炮(砂枪)二支、橹子(手枪)一支。8月,在
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姜三(原名陈德森)的协助下,中共
磐石县委建立。当时,李红光领导的赤卫队的主要任务是保卫县委机关,营救同志,发动群众,打击汉奸走狗。赤卫队成立不久,李红光带领赤卫队员和反日会员开展了分粮斗争。他率领赤卫队开进
明城镇,组织三百多名群众斗争了大地主“何大头”,把没收的粮食分给了穷苦农民。9月,根据共产国际“一国一党”的要求,在中国的朝共组织撤销,李红光在伊通县三道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
1931年8月,中共伊(通)双(阳)特别支部成立,李红光被选为组织委员(至1933年3月)。根据党的指示,李红光开始在双阳和伊通的三道沟、八棵树、桦木林子、太平桥、营城子等地农村开展工作。不久,根据工作需要,李红光又把家搬到了磐石县二区蛤蟆河子五间房。李红光为人和气,平时不爱讲话,但他工作时每到一地都要召集群众,访贫问苦,和群众打成一片,帮助解决群众的困难,因此很快打开了工作局面,赢得了群众的爱戴与尊敬,在群众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和中共满洲省委相继发表了宣言和决议,指出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是党的中心工作。12月,根据省委指示,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决定,把李红光领导的赤卫队从伊通调到磐石与
李松波领导的特务队合并,改称赤色游击队(亦称磐石游击队),李红光任队长,李松波任政委,队员近20名。
1932年初,李红光接到了有关原共青团磐石县委宣传部负责人李红根投敌叛变、正在企图破坏县委机关的情报后,便带领二名队员化装成卖柴禾的农民,潜入
烟筒山处决了叛徒李红根。磐东郭家店一带是党组织及抗日革命力量蓬勃发展的地方之一。2月,在西玻璃河套召开了中共磐石中心县委扩大会议,决定由杨君武(
杨佐青)任赤卫队政委。2月12日,日本侵略者指使其走狗组织“磐石民会”窜入郭家店,将地方党和反日会的十多名干部逮捕,关进郭家店的伪军营部。李红光、杨君武闻讯,立即带领赤卫队赶到郭家店,组织四百多名汉、朝族群众,层层包围住郭家店伪保安队营部,开展政治攻势。群众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走狗”、“伪军士兵们,不要上当受骗”以及“立即释放被捕的人”等口号。由于伪军负隅反抗,双方相持到14日,参加斗争的群众扩大到一千多名。经过广大群众三天的围困,伪保安队开始瓦解,一些保安队员反正。2月15日,敌人被迫释放了反日会干部。3月底,中共磐东区委在东北岔召开磐东地区党和反日会干部会议,研究和制定今后的斗争任务和策略。日寇得到这一情报后,于4月1日晚派一个日本特务带领三十多名伪保安队员突然窜入
富太河东北岔,逮捕了正在开会的来自各地的党和反日会干部以及群众骨干二十多名,押在十余辆马车上往磐石驶去。李红光和杨君武接到这一情报后,带领赤卫队员,组织了七百多名汉、朝族群众,在郭家店附近截住了敌人的车队。激愤的群众一拥而上,解开被捕同志身上的绳索,营救了被捕的全体同志,而押送的伪保安队则被吓得仓惶逃进一家地主院内。不久,为了壮大抗日武装力量,李红光、杨君武率领队伍转到磐东
呼兰镇一带进行活动,跟群众打成一片,一边劳动,一边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许多群众白天干活,晚上积极参加反日会活动,或跟随李红光抓“保民会”(朝鲜亲日团体)的坏头目、打“保区”(“保民会”管辖区)。有的人还主动献出自己的“火枪”、“土枪”(二人抬),许多反日会员入了伍。由于人多枪少,李红光、杨佐青决定缴大排队的枪。大排队是呼兰镇西南二十多里的一个屯子的地主李保董(外号“李二阎王”)的反动武装,共有二十七人,全是好枪。一天晚上,李红光率领队伍悄悄地摸到了大排队的住房,趁其不备把他们全部缴了械。临走时,李红光对大排队员说:“我们是抗日游击队,不伤害你们的性命,只借几支枪去打鬼子。”李红光等同志还多次领导蛤蟆河子农民实行反日大暴动,其中规模较大影响较深的是5月7日的暴动。当天,李红光、
孟杰民等同志在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
杨林的指导下组织和领导了蛤蟆河子农民暴动,蛤蟆河子一带的反日会、妇女会、儿童团等革命团体的成员一千多人参加了大会。在大会上,李红光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号召各族人民团结起来进行斗争。会场上响起了“打倒帝国主义”的一阵阵口号声。会后,在杨林、李红光的领导下,举行了示威游行,抓了五十多个日本走狗,同时没收了反动地主的一千多担粮食分给了农民。在李红光等干部领导下,群众队伍迅速发展到四千多人,遍布双阳、伊通、磐石三县。为了阻止敌人向南满出兵镇压革命,群众把
吉海铁路老岭一段的铁轨全翻到了河里,同时烧掉枕木、电杆、电线,破坏了桥梁,迫使敌人一连十几天都不能通车。日军纠集一千多名伪军妄图镇压抗日群众,李红光又带领宣传队向伪满军官兵发动政治攻势,边喊口号边发传单。地方党组织又派出部分同志深入伪军内部,通过找朋友、认亲戚串联瓦解敌人。由于农民暴动的强大威力以及对敌的政治攻势和瓦解工作,这批伪满军终于撤走了。6月4日,中共磐石中心县委把赤卫队、农民暴动的骨干、哗变过来的伪军士兵以及各地抽调的党团员共三十多人正式编为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有三十多支枪,由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军事部部长
张玉珩任队长,杨君武任政委。李红光任第二分队政委(分队长
孟杰民),同时负责总队参谋和后勤工作。这支磐石工农义勇军成为后来
杨靖宇创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的基础。这一切自然引起了亲日反动势力的惊恐和仇恨,他们造谣说成立义勇军是“老高丽造反”。“李二阎王”更是不甘心失败,派人暗地里勒死3名朝鲜族反日会会员,并把尸首扔进
呼兰河,然后到处造谣说这是“汉族人干的”。李红光等干部面对这种情况,一致认为这是恶霸地主企图挑拨汉、朝两族群众关系,制造民族矛盾的阴谋。李红光派人把事实调查清楚后,立即把情况报告给县委,县委立刻批准逮捕“李二阎王”。李红光坚决执行县委指示,带领游击队员逮捕了“李二阎王”,并在反日会员被害的村子里召开公审大会,揭露了事实真相,公布其罪行,当场处决。不久,日军的一个连队和两个伪军连队向游击根据地进犯。当时游击队的指挥员都没有与正规敌军作战的经验,省委作战资料也没有送达,李红光等同志就结合学习和研究一本从私塾先生那里借的
《孙子兵法》拟定作战方案。按《孙子兵法》上说的“强而避之”、“佚而劳之”的方针,李红光率部决定先躲开敌人的锋锐,在敌人休息的间隙再进行袭扰。敌人每闻枪声都惊慌集合队伍,等集合好后游击队员早就转移了。这支人民抗日武装成了敌人的眼中钉,敌人千方百计要除掉它。8月,日军集合伪军向
黑石镇附近的游击队驻地逼进。李红光得到情报后,立即率领队伍占领位于黑石镇东北部的一个山头,于两翼设下埋伏。当敌人进入伏击圈时,李红光枪声一响,顿时枪声四起,杀声震天,日本兵和伪军被打得晕头转向。李红光一面指挥对日军猛攻,一面组织对伪军发动政治攻势,削弱了伪军的抵抗。敌人的这次讨伐最终草草收场。磐石工农义勇军在李红光等同志的领导下越战越强,先后在磐东、磐北、伊通、双阳地区展开游击战,处决了5名汉奸地主,击溃了百家长领导的汉奸地主武装数十名,展示了抗日军的威力。但是,由于游击队四处出击,到处树敌,也暴露了弱点。受当时“左”倾思想的影响,加上初创游击队没有经验,磐石义勇军在许多战斗中遭受了惨重损失,很快陷入困境,于8月不得不与“常占”山林队合并。10月底,义勇军脱离“常占”队,不久改编为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11月27日,南满游击队总队长
孟杰民牺牲。年底,中共满洲省委派
杨靖宇来到南满地区巡视工作,整顿了县委和游击队,纠正了一些错误。此后,杨靖宇、李红光等同志离开磐石前往
海龙巡视工作。
1933年1月,敌人调集大批兵力对玻璃河套地区进行疯狂的“围剿”。1月11日,南满游击队游击队总队长
王兆兰、政委
初向辰遭到伪军和反动地主高锡甲武装袭击牺牲。由于几位主要领导相继牺牲,游击队队伍内产生动摇情绪,有的主张将队伍分散活动,有的则主张“插枪”不干,队伍也大大减员。得知游击队发生重大变故,杨靖宇、李红光由海龙迅速赶回磐石重整队伍。杨靖宇担任南满游击队代理政委。总队下设三个大队、一个教导队,李红光任教导队政委。日军自1月29日至4月30日动员了二千多名伪军向玻璃河套游击根据地先后发起四次“围剿”。1月29日,日寇指挥新投降的土匪“东江好”和“毛团”一千多人(其中有毛团马队三四百人),于上午十一时向玻璃河套游击根据地发起第一次“围剿”。游击队在杨靖宇、李红光的指挥下,先发制人,先去海龙县解决了投降日军的地方武装——会兵,然后阻击敌人。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敌人死伤二十多人,其中有正副连长各一名,胜利地击退了第一次“围剿”。2月18日和3月底,游击队又相继击退敌人第二次和第三次“围剿”。3月底,为了打乱敌人的“围剿”计划,李红光率领五六十人袭击了
通化县六道江伪军营部。李红光等人化装成日本守备队去六道江,借口伪营长迎接不周,下令把他们绑了起来,然后命令他集合队伍训话,武器都放在屋里。化装的守备队员们趁机冲进营房,缴获了几十支步枪和三、四支手枪,俘虏了伪军营长和一百多名伪军。4月底,敌人又发动了第四次“围剿”。敌人使用三门迫击炮,七、八挺机关枪,从小城子出发,游击队驻地拉开了包围圈。游击队在杨靖宇、李红光的指挥下展开伏击战,经过一天激战,使敌人伤亡三十多人,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接着在5、6月又粉碎了敌人的两次进攻。5月,中共满洲省委派
冯仲云来到南满传达与贯彻
中央发出“一二六指示信”(1933年1月26日)。《指示信》要求建立反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李红光认真贯彻执行《指示信》的精神,以民族利益为重,采取积极措施联合各抗日武装进行共同抗日。当时在南满的山林队赵旅和马团既反对日帝又反对游击队。5月的一天,赵旅、马团在玻璃河套板凳沟被日守备队、警察队和绿杠队(伪军)包围,几次突围不成,处境十分危险。杨靖宇、李红光听到这一消息,立即组织游击队、农民自卫队、童子团,在敌人的背面发起了攻势。敌人留下二十多具死尸狼狈逃窜,赵旅、马团被营救了。这件事使得赵旅、马团领导人大为感动。此后,游击队联合赵旅、马团等反日部队共同攻打了吉林八区、伊通营城子、八道河子、横道河子、东集厂子等集镇,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红军游击队的战绩得到上级组织的赞扬,满洲省委给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和南满游击队的信上说:“半年来党所领导的赤色游击队经过六十余次的英勇战斗,击退了日帝及其走狗满洲国六次大的围攻,解决了不少日走狗、一些民族叛徒、地主豪绅,歼灭日伪军一百多名,夺取了一些武装,保卫了玻璃河套一带农民的春耕,在战斗中影响了一些反日武装队伍,扩大了党与游击队在南满的政治影响……。”7月20日,杨靖宇在桦甸北部八道河子威虎山主持召开了抗日军首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殿臣、毛团、马团、赵旅、三江好等(下属1600余人)。会议经过认真讨论,决定成立“南满抗日军联合参谋部”,毛作彬被选为总指挥,杨靖宇被选为政治委员,李红光被选为参谋长。为壮大抗日军的声势,“联合参谋部”决定攻打
呼兰镇。8月15日,李红光遵照上级指示,指挥南满游击队和反日部队一千五百多人包围了呼兰集场子。驻守呼兰集场子的是日寇忠实走狗、大地主高锡甲,手下控制八百余名伪军据险扼守,是开辟游击根据地的一大障碍,许多抗日部队曾多次攻打未能攻克。在李红光的直接指挥下,游击队以猛烈火力攻击高锡甲驻地,战斗持续了两天两夜。第三天,敌人从磐石调来了二百多名援兵。这时,傅殿巨等反日部队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都率队伍悄悄地撒走了,只剩南满游击队单独作战。李红光不顾疲劳,指挥游击队战士坚持战斗。高锡甲见援兵来到,反动气焰更加器张,连续向游击队发起三次冲锋。李红光把教导队和第三大队编成决死队对付敌人进攻,最终击毙了高锡甲和日本军官中岛等人,率部主动撤出了战斗。9月18日,根据省委和磐石中心县委决定,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在玻璃河套成立,杨靖宇任师长兼政委,李红光任参谋长(至1934年11月)。独立师成立后,部队士气高昂,主动出击,屡战屡胜。日寇对这支抗日武装的发展壮大感到十分惊恐,称磐石为“治安之癌”。10月至12月间,日军纠集吉林守备队和警备司令部一万二千多人,上有飞机掩护,下有大炮开路,杀气腾腾地向磐石以北,烟筒山以东,桦甸以西地区,接连进行三次大“讨伐”。杨靖宇和李红光根据中共磐石中心县委的决定精神,为保存有生力量,开辟新的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司令部决定一团和少年营继续留在江北坚持游击战,粉碎敌人的进攻;司令部率三团、政治保安连穿过辉发江,向
龙岗山方向挺进。10月27日,杨靖宇、李红光带领部队来到辉发江准备过河,但因天气寒冷,河面已结上薄冰,没有渡船。在杨靖宇、李红光的鼓励和带领下,大家开始涉水渡河。独立师过江后,向
辉南、金川、
柳河、濛江、通化一带进军,开辟了以龙岗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从此,南满的抗日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1月初,杨靖宇、李红光率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来到老鹰沟与
苏剑飞、
刘三春率领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南满第一游击大队会师。当地土匪头子
邵本良死心踏地效忠日寇,当了“东边道共匪肃清司令”,成为发展根据地的一大障碍,一些山林队都不敢惹他。杨靖宇和李红光等干部研究后,决定攻打邵本良,除掉这个祸患。邵本良和他的主力驻扎在离通化一百多里的三源浦。这里是个战略要地,四面环山,地势险要。为了攻打三源浦,李红光采取了调虎离山,各个击破的战术。11月24日,李红光派出部分队伍攻打凉水河子。凉水河子的伪军立即惊慌地向邵本良要求救援。邵本良遂命令守卫三源浦的第七团开赴凉水河子,并亲自率领二百多名骑兵赶向凉水河子增援,守卫三源浦的伪军只剩下一个连和警察队。李红光便率一个排潜入南门,命令
韩浩率三团攻打北门。北门响起的枪声吸引了敌军,李红光指挥部队乘虚而入。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歼灭守敌,活捉了敌三源浦的辑察局长和两名伪军官,砸毁了铁路工程局和警察署,烧掉了拘留所和伪军营房、缴获了许多药材、布匹、粮食、鞋、棉花、盐等物资。激战中,南满第一游击大队政委刘三春壮烈牺牲。邵本良遭此重大打击后恼羞成怒,再次动员二千多名日伪军从四面八方包围独立师。12月,游击队从一名被捉住的伪兵身上搜出了邵本良的一封信,信中称东部有他的重兵。李红光看穿这是一封诱骗游击队上钩的假信,便决定将计就计,写了一封给一团(在磐石)的信,故意透露:“明天黎明时,在老龙沟同师部会师。”并巧妙地将此信传到了邵本良的手里。邵本良上了钩,遂把部队调到老龙沟埋伏下来,邵本良的主要基地之一的凉水河子防备空虚。李红光率队急行军一百二十多里,于12月24日顺利地攻占了凉水河子,缴获了大量的破服、武器和粮食,后又率领队伍乘胜前进,占领了柞木台子和草市等地。不久,杨靖宇、李红光率独立师四百多名指战员在柳河境内行军转移,行至凉水河子东侧轱辘屯被二千多名日伪军包围了。敌人组织突击队向抗日军猛扑,情况十分严重。李红光跟杨靖宇周密研究之后,率队占领了离轱辘屯三里多的地势险要的高地组织反击战,敌人数次向高地发起冲锋,均被击退,血战三天三夜,抗日军的弹药也快打完。由于李红光精通日语,经杨靖宇同意后,化装成日本守备队连长,带领四十多名“日本兵”向南侧的高地出发率先突围。其余队伍在杨靖宇的指挥下做突围准备。李红光率领的这支“日本守备队”走到离南侧高地有五十米时,突然向高地发起了猛烈的袭击,仅用几分钟时间就全部歼灭了驻守南侧高地的两个排的敌军。李红光大声高喊:“红军突围跑了!”然后率队抢上了大道。南侧高地左右两侧的敌军听到红军突围的呼喊声后,都把枪口转向南侧高地对射起来,使敌人产生了错觉,相互间整整打了一夜。杨靖宇也趁机率队突围了。李红光率队撤走后,在路上碰上了日寇装满弹药和食品的六辆汽车。李红光截住汽车,以皇军军官的口气说:“为什么才到!”并用军刀砍了几个日本司机的脑袋,缴获了这一大批军需品,然后胜利地向濛江转移。第二天清晨,敌人得知上了当,游击队早就不见踪影。经过这一系列的战斗,同志们都称赞说:“李参谋长真是杨靖宇师长的诸葛亮,是我们的主心骨。
1934年初,为了进一步发展和扩大抗日统一战线,团结各抗日武装联合行动,中共满洲省委指示独立师党委,要求“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要迅速建立抗日联合指挥部”。李红光、
韩光等同志接受任务后,不辞辛苦,朝出晚归,四处联络。他带领十多名警卫班战七骑马来到“青山好”山林队驻地——濛江和桦甸交界的密林里。恰好这时正遇“青山好”的山林队被三百多名日本关东军包围,处于危险之中。李红光认为援救“青山好”不仅关系到打击日寇,更重要的是关系到能否保存和团结这支抗日武装,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问题。于是,李红光立即命令跟随自己的这十多名战士埋伏在距敌人三百米远的林子里,突然向敌人发起攻击,一举射杀了三十多名敌人。李红光又派联络员到“青山好”的马队长处,建议把队伍撤到关门腊子会师。然后,李红光带领队伍迂回到包围圈正面敌人的背后,向敌人发起猛击。敌人被打得混乱一片,“青山好”也趁机发起反攻,敌人在内外夹攻下被迫撤走。两支队伍胜利会师时,“青山好”的马队长紧紧握着李红光的手表达感激,当场表示完全同意成立抗日联合指挥部。2月21日,在濛江县城墙砬子召开了十七个抗日武装领导人会议,会上通过了建立南满抗日军联合总指挥部的决议和斗争纲领,选出了领导机构,杨靖宇被选为总指挥,李红光被选为参谋长,拥有四千多名将士抗日军队被编成了八个抗日支队,并划分了活动区域,发表了联合宣言。就这样,南满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以第一军独立师为核心联合起来了。日寇对总指挥部的成立十分害怕,惊呼:“匪贼渐次结成联合战线……武器精良,战术巧妙,不避讨伐,不受宣抚,在各地有较大的活跃。”杨靖宇、李红光等将领率领下的独立师英勇作战,不断取得胜利,同时能正确地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使得队伍得到了迅速发展,到3月时人数已经增至一千六百余人,其中基本队伍八百名,游击区扩大到辉南、濛江、金川、柳河、通化、
东丰、
西丰、海龙等七、八个县,同年年底又扩大到二十五个县。5月底,独立师司令部进驻到濛江和
抚松交界的一个有二十多户人家的村子。村民被日寇的“三光”政策迫害得十分艰苦。夏季的一天,李红光帮助烈属侯大娘家劈柴禾,从侯大娘口里得知村民断了口粮,只能吃树皮充饥。当时天气炎热,侯大娘仍穿一件破棉袄,李红光便脱下自己身上的一件单衣送给了侯大娘。李红光把了解到的居民生活情况向杨靖宇作了汇报,并商定拿出军粮救济村民。后勤部长开始不赞同,李红光于是找后勤部长耐心进行教育,指出人民的军队应该关心人民的疾苦,打通了后勤部长的思想。于是,独立师除留下三天口粮外,其余粮食全部分给了村民。7月,独立师路过
通化县二密镇时,李红光发现群众家有一个病人发高烧,便派军医来给他治病。军医考虑到药品缺乏,不愿医治,李红光对这位军医说:“我们缺药是可以设法解决的,但穷苦农民有病无钱买药治啊,人民的军队应当把群众的痛苦看成是自己的痛苦。”这位军医在李红光的教育下,无偿治好了农民的病。病人和家属很感动,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李红光面前要求参加抗日军。11月7日,东北人民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正式成立,由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下辖两个师,李红光任第一师师长兼政委(至1935年5月),
曹国安任第二师师长兼政委。按照第一军划分的游击区,一师以龙岗山脉为后方基地,活动于通化、
临江、柳河、兴京(今
新宾)等地区。此时,李红光已经成为抗日军中一名成熟的优秀指挥员。他虽然读书不多,没进过什么军事学校,但在长期的对敌作战中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他身上总是背着一个背包,里面装有各式地图。每到一地,李红光总是不顾疲劳,先去查看地形,了解山川走向、地形道路、敌人据点等情况。多年的南北转战使李红光对东满、南满的地理十分熟悉,而且只要他走过一次的路就再也不会忘记。李红光特别善于利用地形进行伏击战、奇袭战,屡战屡胜,深受广大指战员的信任与爱戴。只要有他在,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大家心里都很安稳。李红光在艰苦的条件下处处想到战士群众,严格要求自己。他冬天只穿一件破旧的毛大衣,夏天只穿一件破烂不堪的风雨衣。每次缴获战利品时,李红光总是先分给战士。他随身带的炒米袋子自己从来不用,成了体弱者和伤病员的备用袋。有一次,炊事员给李红光做了肉菜,他却把全部肉菜送给战士们吃了,自己却吃的是大葱,还教育炊事员以后不能给他另做菜。李红光待战士如亲人,他的通讯员小吴在
临江附近的一次战斗中腿负伤,李红光一口气背了小吴好几里,指战员无不为之感动。由于部队朝鲜族战士占三分之一左右,还许多战士是从地方抗日武装改编过来的,因此李红光深知建立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加强全军的团结的重要性,带头做好团结工作。12月,由于日寇加紧推行归屯并户和“三光”政策,一师的粮食供给发生了严重的困难,全体指战员已经有两个星期没有吃上一粒粮食了,靠吃树皮和蘑菇充饥。在这个节骨眼儿,李红光又患了病,指战员们心急如焚。这时,去鸭绿江边侦察的全连长带着二十多斤大米回到驻地。炊事员喜出望外,赶忙做好一碗饭端给李红光。李红光说:“把这碗米饭送给少年营病员吃吧,他们年幼有病挺不住啊。”炊事员把米饭送到少年营,少年营伤病员又派代表把饭送回来了。李红光见此情景,便决定把米饭加上蘑菇熬成汤让大家都喝。
1935年2月初,李红光决定率部袭击鸭绿江对岸的朝鲜
平安北道厚昌郡(今
金亨稷郡)东兴镇。东兴镇是位于国境线上的日军要塞,储存了许多军需品。日寇对东兴镇防守森严,镇郊修筑了许多碉堡,镇内驻有一个连的国境警备队和警察,离东兴镇不太远的地方还有一个排的警察队,以备增援。李红光率领一师骑兵二百多名主力迅速过江赶到东兴镇附近。2月13日零点三十分,李红光命令五团团长带领六十多名骑兵骚扰离东兴镇十多里的日寇警备队驻地。枪声一响,驻地警备队便急忙奔向有枪声的方向。李红光诱敌出镇以后,立即指挥主力部队猛袭东兴镇,战斗进行两个小时就胜利结束,歼灭数十名日军警备队员和警察,活捉十二名走狗,缴获大量的弹药、被服和粮食。战斗获胜之后,李红光带领队伍及时转移到八道沟大湖根据地。李红光派一名女同志以“李红光”的身份审问俘虏,审问后除2名军官处死,其余人员经教育后释放,因此许多报刊宣传报道李红光战绩时弄错其性别,误传李红光为一个“女司令”、“女英雄”。这次袭击战从军事上、政治上均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关东军报纸也承认这是
九·一八事变后“国境警备史上的空前事变”。3月初,李红光率一师随同军部到
桓仁、兴京交界的老秃顶游击根据地整训,并奉命准备筹建骑兵队。不久,李红光通过内线获悉伪通化县长徐伟儒从长春出发经柳河回通化的情报,决定除掉这个恶贯满盈的“徐老狗”。3月15日,李红光率领保安连和少年连一百多名战士赶到驼腰岭,将队伍埋伏在公路两侧。上午十点多钟,“徐老狗”的汽车从柳河方向开来。汽车进入伏击圈后,李红光打响了信号枪,带头冲锋。敌人头辆车被击毁,一头栽到沟里,另一辆车被阻击,“徐老狗”、日本参事官加藤富雄、一名公安队长和九个伪警察被当场活捉,还缴获三支手枪、三十八支步枪、一万七千余发子弹、三百多元钱。随后,李红光率领队伍撤到五道沟。由于日本参事官趁乱逃脱,为防变故,李红光决定立刻处决了“徐老狗”。5月,李红光带领部队向老秃顶子转移,来到永陵境内的蒿子沟屯,望着满眼的残垣断壁,不禁触景生情。李红光把队伍集中起来,开会纪念死难的烈士,激励战士们的斗志。随后,他在房框里召开了组建骑兵队的会议。5月9日,李红光率领师部少年连和五团战士二百多名继续向桓仁方向行进。中午,队伍行至位于櫈厂东面的兴京与桓仁交界处的老岭。山上有个瓦庙,战士们在庙里和庙外休息。不久,李红光下令出发,侦察兵先走。走了不到20米远,侦察兵就和从平顶山过来的200多名日军守备队和伪军遭遇了。侦查员先开了一枪,双方接上了火。敌人是从櫈厂西面上来的,从两面向部队驻地包围。敌人多次向高地猛攻,战斗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李红光指挥部队反击,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战斗从下午两点多钟打到太阳快要落山,对弹药不足、武器落后的抗日军十分不利。正当李红光用望远镜观察敌人火力点时,右前胸不幸中弹。此时已是晚上七点钟左右,十一连连长马广福喊勤务排的几个人快过来,勤务排排长李云祥和战士们用布做了个软担架,十几名战士轮换抬着李红光从东坡下来,一边打一边撤往海青伙洛密营(今桓仁县
华来镇铧尖子村海青伙洛自然屯西岔沟里)。第二天早晨三点多钟,战士们安全到达海青伙洛密营,将负伤的李红光师长交给了一师军需部长兼党委书记
韩震。韩震马上安排李红光在海青伙洛王家大院治伤。由于伤势较重,部队又缺乏药品,医务人员虽然竭尽一切努力抢救,但李红光的伤口仍然流血不止。在抢救治疗中,李红光强忍剧痛不吭一声,许多指战员目睹此景都难过得流泪。
牺牲
1935年5月12日,李红光在生命垂危时对大家说:“干革命总是会流血牺牲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的……”说罢,李红光壮烈牺牲,年仅25岁。李红光牺牲后,
韩震亲自为李红光选好了墓地,布置秘密安葬。他派人在黑瞎子望山上的一棵楸树下做了个假坟,组织了埋葬仪式以迷惑敌人,然后派勤务排排长李云祥买了一口棺材,将李红光师长遗体入殓,找了8个当地的老百姓帮助抬棺到黑瞎子望沟口,在晚上九点由10名战士秘密抬到黑瞎子望斜对面的
阿布达里冈(南黑瞎子望)山上秘密安葬,并做好了伪装,防止敌人破坏。几天后,日寇听说在李红光牺牲,派人去到处打探挖掘,但是怎么也找不到李红光的遗体。
墓址
华尖子洼子沟李红光烈士墓位于桓仁县华来镇瓦尔喀什寨过道岭上。
人物评价
杨靖宇:“李红光是难得的将才,他的牺牲是东北人民革命军的重大损失。”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和东三省抗日义勇军都有密切联系。例如有名的义勇军领袖杨靖宇、
赵尚志、李红光等,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他们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
韩光:“谈到杨靖宇的军事才能时,不应忘记李红光。”
《东北日报》:“中华民族永垂不朽的伟大民族英雄……李红光就是这一部民族英雄史诗的导演人。”
纪念
1937年7月10日,曾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的
陈潭秋化名徐杰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起草《悼东北抗日烈士
夏云杰、
陈荣久、李红光、
史忠恒、
傅显明诸同志》一文,发表于
《救国时报》第二版,联名签发的还有
陈云(史平)、
邓发(方林)、
吴玉章(王荣)、
曾山(唐古)、
滕代远(李光)、
李立三(李明)等。
由杨靖宇作词的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特意将李红光的名字写进歌词:“高悬在我们的天空中,普照着胜利军旗的红光,冲锋呀!我们的第一路军!”
1946年2月13日,通化专员公署代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
林彪、第一政委
彭真、第二政委
罗荣桓发布的命令:将原通化支队改为通化省保安部队杨靖宇支队、朝鲜义勇军改为李红光支队,以资纪念抗日先烈。
1987年10月,为纪念李红光,磐石县委和县政府将磐石县朝鲜族中学改名为红光中学(
磐石市红光中学)。1988年5月16日,彭真题写了校名“红光中学”,并为校园内的李红光雕像题写“抗日民族英雄李红光将军”。
2014年9月1日,李红光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
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