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纾福州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学位委员会主席、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背景
1978 年~1982 年,在福州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工学士学位;1985 年9 月~1988 年7 月,在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心理系获
教育硕士学位;1991 年4 月~1994 年5 月,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心理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5~1996 年任新南威尔士大学校长专项基金博士后研究员,1997~1998 年任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RC)澳大利亚国家博士后研究员,1999~2002 年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商学院助理教授,2003 年任
澳门科技大学行政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
学术兼职
美国科学发展协会(AAAS)、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Academy of Management 及南洋学会会员;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注册心理学家;澳门科技大学行政与管理学院访问教授;《心理学报》、《
心理科学进展》、The Open Ethics Journal 编委;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Information Sciences 、Korean Journal of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管理科学学报、南开管理评论、北京大学学报、以及中华心理学刊等期刊审稿人。
研究方向
我的研究领域是行为决策及其跨文化比较,其主要工作是发展了一个在确定、不确定及风险状态下的行为抉择模型。这一抉择模型有别与传统的计算“最大或最小期望值”模型,它假定:左右人类风险决策行为的机制不是最大限度地追求某种形式的期望(expectation)值,而是某种形式上辨察选择对象之间是否存在优势性(dominance)关系。该模型和随后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对风险状态下的决策行为提出了“齐当别”(Equate-to-differentiate theory: A coherent bi-choice model across certainty, uncertainty and risk)的抉择见解。如,对Allais确定效应的质疑(李纾, 2001;Li, 1993,2004c);对Kahneman和Tversky决策加权函数的质疑(Li, 1995,1996b);对Kahneman和Tversky违背不变性(invariance)原则的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的质疑(Li & Adams,1995;Li,1998;李纾、房永青、张迅捷,2000);对转移性(transitivity)公理的质疑(Li,1996a);对透明性能否在违反独立性原则中起作用的质疑(Li,1994a,2003a);对抉择与投标之间偏爱颠倒的质疑(Li,1994b);对期望法则是否适用于一次博弈还是多次博弈的质疑(Li,2003b);对规避不确定(uncertainty aversion)的质疑(李纾,2000);对囚犯的困境(Prisoner`s Dilemma)中的Disjunction Effect的质疑(Li & Taplin,2002)。这些研究对两位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Allais和Kahneman)的观点提出了直接或间接的质疑,并且引发经济学和心理学学者对我的研究发表专文评论 (Carlin, 1996)和重复验证实验(e.g., Bonini, Tentori & Rumiati, 2004)。现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突发公共事件后中国民众的后继风险决策”。
主要贡献
项目、成果与奖励:先后承担的基金项目包括: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RC)资助项目“Equate-to-differentiate theory: Decision making subject to cognitive capacity”(ARC: F79700830,1997~199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突发公共事件后中国民众的后继风险决策”(70671099,2007~2009),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社会变革时期公众的社会心理问题” (KSCX2-YW-R-130,2007~2011)。
主要论著
已在Journal of Risk Research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Thinking and Reasoning 等30 余种期刊发表包括风险决策在内的学术论文80 余篇。
代表论著
1.李跃然,李纾. (2009年待印). 决策者-建议者系统模型的回顾与前瞻[J].心理科学进展.
2.刘欢,梁竹苑, 李纾. (2009年待印). 得失程数的变化:损失规避现象的新视点[J]. 心理学报.
3.饶俪琳, 梁竹苑, 李纾. (2009). 迫选规则体验法:检验规范性和描述性风险决策理论的新尝试[J].心理学报.41(8),726-736.
4.刘欢, 李纾. (2009年待印). 实证研究中金钱刺激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J]. 人类工效学
5.白新文, 任孝鹏, 郑蕊, 李纾. (2009). 四川灾区民众社会心理状态研究. In 张侃, 张建新 (Eds.), 5.12灾后心理援助行动纪实: 服务与探索. 北京: 科学出版社.
6.李纾 (2009). 风险决策学科发展研究. In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Ed.), 2008-2009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978-7-5046-4933-1.
7.白新文,任孝鹏, 郑蕊,李纾. (2009). 5.12汶川地震灾区居民的心理和谐状况及与政府满意度的关系[J]. 心理科学进展. 17(3), 574-578.
8.李纾,刘欢,白新文,任孝鹏, 郑蕊,李金珍,饶俪琳,汪祚军. (2009). 汶川“5.12”地震中的“心理台风眼”效应[J]. 科技导报, 27(3), 87-89.
9.(美)Jonathan Baron 著 思维与决策(第4版)李纾、梁竹苑 主译[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ISBN: 9787501968091.
10.刘欢,梁竹苑, 李纾. (2009). 行为经济学中的损失规避[J].心理科学进展.17(4), 788-794.
11.苏寅,毕研玲, 李纾,饶俪琳. (2009年待印). “避害”还是“趋害”?[J].心理科学,
12.李纾,毕研玲,梁竹苑,孙彦,汪祚军,郑蕊. (2009). 无限理性还是有限理性?——齐当别抉择模型在经济行为中的应用[J]. 管理评论. 21(5), 103-114.
13.许洁虹, 李纾. (2008). 英语文字的概率表达[J]. 经济数学, 25(1), 101-111.
14.李金珍, 李纾, 许洁虹. (2008). 灾难事件后继风险决策[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18(4),37-43.
15.汪祚军, 李纾. (2008).行为决策中的分离效应[J]. 心理科学进展,16(4),513-517.
16.毕研玲, 丁见略, 李纾. (2008). 目击者信心与正确率关系及影响因素[J].
人类工效学, 14(3),65-68.
17.毕研玲, 刘钊, 李纾. (2008). 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过分自信的研究[J]. 人类工效学,14(4), 49-52,77.
18.饶俪琳, 梁竹苑, 李纾. (2008). 行为决策中的后悔[J].心理科学, 31,1185-1188.
19.梁哲, 许洁虹, 李纾, 孙彦, 刘长江, 叶先宝. (2008).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风险沟通难题--从心理学角度的观察[J]. 自然灾害学报,17(2), 25-30.
20.叶先宝, 李纾. (2008). 公共服务动机:内涵、检验途径与展望[J]. 公共管理学报, 5(1), 56-60.
21.梁哲, 李纾, 许洁虹. (2007). 预期理论权重函数π的由来、质疑及Tversky的阐释[J]. 经济数学, 24(4), 331-340.
22.许洁虹, 李纾. (2007). 汉语文字概率表达之数值转换的探索性研究[J].
人类工效学, 13(4), 15-18.
23.孙彦, 李纾, 王咏. (2007). 促销的心理行为研究综述[J]. 人类工效学, 13(4), 48-50.
24.李纾, 谢晓非等. (2007). 行为决策理论之父:纪念Edwards教授2周年忌辰[J].
应用心理学, 17(2), 99-107.(被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25.孙彦, 殷晓莉, 李纾. (2007). 预期理论的提出、演进及危机[J]. 应用心理学, 17(2), 168-173.
26.梁哲, 李纾, 李岩梅, 刘长江. (2007). 幸福感预测中影响偏差的产生[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1(10), 693-695.
27.孙彦, 李纾, 殷晓莉. (2007). 决策与推理的双系统——启发式系统和分析系统[J]. 心理科学进展, 15(5), 721-845.
28.李岩梅, 李纾, 王咏. (2007). 认知与动机因素对品牌信息处理的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 15(4), 674-681.
29.毕研玲, 李纾. (2007). 有限理性的“占优启发式”和“齐当别”决策模型的作为 — 当Allais悖论杠杆撬动了期望效用理论[J]. 心理科学进展, 15(4), 682-688.
30.李岩梅, 刘长江, 李纾. (2007). 认知、动机、情感因素对谈判行为的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 15(3), 511-517.
31.刘长江, 李纾. (2007). 神经经济学:迈向脑科学的决策科学[J]. 心理科学, 30(2), 482-484.
32.刘长江, 李岩梅, 李纾. (2007). 实验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困境[J]. 心理科学进展, 15(2), 379-384.
33.李纾. (2006). 发展中的行为决策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 14(4), 490-496.
34.高利苹, 李纾, 时勘. (2006). 从对框架效应的分析看风险决策的神经基础[J]. 心理科学进展, 14(6), 859-865.
35.于窈, 李纾. (2006). “过分自信”的研究及其跨文化差异[J]. 心理科学进展, 14(3), 468-474.
36.李纾, 许洁虹, 梁哲, 施维, 李岩梅. (2005). 1988、2002和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以及心理学界对Savage确定事件原则(sure-thing principle)的研究[J]. 管理评论, 17(11), 10-18.
37.李纾. (2005). 确定、不确定及风险状态下选择反转:“齐当别”选择方式的解释(英文)[J]. 心理学报, 37(4), 427-433.
38.孙悦, 李纾. (2005). 澳门人的风险知觉与赌博行为[J]. 心理学报, 37(2), 260-267.
39.李纾. (2003). 论闽方言及其演变[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3(3), 65-73.
40.李纾. (2001). 艾勒悖论(Allais Paradox)另释[J]. 心理学报, 33(2), 176-181.
41.李纾. (2001). 辛亥年间同盟会员在伦敦活动补录[J]. 史学月刊, 6, 123-127.
42.李纾, 房永青, 张迅捷. (2000). 再探框架对风险决策行为的影响[J]. 心理学报, 32(2), 229-234.